韓紅粉
(淮陰工學院應用技術學院,江蘇 淮安 223003)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高校大力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培養工作,強化社會、高校和大學生對創新創業的主體責任感,充分調動各界資源參與到培養工作中。
目前,雖然各高校在探索創新創業教育工作中付出很多努力,但仍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高校重視不夠,學生的創新積極性不高
盡管目前各大高校積極響應國家和社會號召,紛紛開設了創新創業相關課程,但由于部分高校重視程度不夠,研究能力不足,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導致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水平不一,無法真正吸引大學生參與到其中去。一方面,一些學生長期受到傳統社會、家庭和學校教育的影響,缺乏獨立自主學習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薄弱,對一些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缺乏積極性,甚至表現出抵觸心理。另一方面,由于一些高校缺乏對創新創業教育的充分研究和開發,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的形式比較單一,內容匱乏,都直接影響大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同時高校在政策、資金、平臺、師資等方面的不完善,無法為有創新創業想法和能力的學生給予足夠的支持,將他們的創意和能力進行深度發掘。
(二)師資力量不足,平臺建設不完善
創新創業教育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不僅僅需要課堂上專業的理論知識講授,更需要課后積極參與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檢驗和完善理論知識學習。因此,對高校參與創新和創業教育老師的理論知識、社會實踐能力和實踐經驗提出高要求。然而,高校目前的師資力量大多以理論型、科研型為主,主要承擔專業教學與科研方面任務,并沒有真正投入到創新創業教育相關工作中去;因長期在校內工作,這部分教師往往缺乏企業實踐和社會工作經驗,使創新創業教育工作基本停留在理論教學階段。甚至有部分高校缺乏專職的教研團隊,創新創業教學長期由本校招生就業處的老師兼職負責,他們的專業水平和實踐經驗更是無法滿足創新創業教育的基本要求。由此,高校創新和創業教育的高效開展,必須加強師資力量建設,打造一個專業水平高、實踐能力強的教學團隊。
高校創新創業平臺作為支持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和成果孵化的必要基礎設施,并未引起高校足夠的重視,缺乏對學生創新創業硬件設施和實踐基地的投入。有些高校的實踐基地和創業中心的建設未進行足夠的調研論證,一味模仿脫離自身實際情況,不能滿足經濟社會和學生群體對創新和創業的需求。另外,由于教學計劃制定的不合理,缺少創新創業實踐環節及學時安排,實踐基地和平臺利用率不高,使學生無法將理論學習應用到創新創業實踐中。
(一)創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
創新創業教育是一個連續性的過程教育,因此需要國家、社會、高校、企業等多方共同參與,共同營造良好的創新和創業氛圍。
創新創業教育主體是大學生,并非高校。首先,提高大學生參與創新創業的主體意識,引導大學生轉變創新創業觀念,主動參與創新創業。其次,國家應在政策、資金上給予支持,同時聯合高校舉辦具有較高影響力的全國性的創新創業大賽,并給予獲獎選手以獎勵措施。高校應努力營造創新創業校園氛圍,通過開辦創新創業課程、開展主題專家講座,舉辦創新創業大賽等方式,吸引大學生參與創新和創業活動,在校園中形成濃厚的創新和創業氛圍;通過對高校創新創業達人、具有創新創業經驗的知名校友進行宣傳并邀請他們回校開展專題報告,分享創新創業經驗,增強勇氣和信心,營造良好的氛圍。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最終是要面向社會和企業的,因此對于社會、企業的創新創業氛圍的建設也非常必要。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要與社會和企業緊密結合,企業、社會的創新創業機會、經驗更加豐富多樣,對于大學生來說極具吸引力和學習價值。
(二)加強創新創業師資力量建設
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中,師資隊伍的水平層次,決定了教育質量的水平層次,也決定了能不能培養出具備高質量創新創業能力的學生。高校的創新創業教師隊伍由專職教師、專業課教師和兼職教師隊伍組成,避免了教師隊伍結構單一、教師個體知識單一。高校要組織對專職教師和專業課教師的培訓和交流,使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教學技能手段得到及時的更新,更好地專門從事創新創業教育工作。對于部分缺乏實踐經驗的高水平老師,要鼓勵他們深入企業社會,積極參與企業生產實踐,提高創新和創業教育的綜合教學能力。
(三)建立創新創業基地,打造創新創業實踐平臺
創新創業教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需要利用一切條件和機會參與實踐。一方面,高校應配合創新和創業教育課程的安排,建設創新和創業項目實訓孵化室,打造實踐平臺。另一方面,高校應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和企業資源,對接校企合作單位,在企業設立實踐基地,讓學生充分參與企業實踐,積累相關專業經驗,從而提高創新創業能力。
高校做好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這關乎整個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對于緩解就業矛盾,提高人才培養層次,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有重大的指導作用。只有各方都保持足夠的重視,不斷探索完善新的思路和科學方法,才能保證大學生創新和創業教育這一項工程更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