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波

2018年4月16日,我國應急管理部正式掛牌成立,標志著一個由多個部門、多種職能重組的大綜合應急機構“誕生”。
隨著全球信息化的迅猛發展,我國信息化已進入“快車道”,信息化技術的廣泛應用為各級政府處置各類突發事件提供了極大幫助。如何加快推進應急管理與信息化的創新結合,構建高效、及時、可靠的應急響應平臺系統,整合多領域、多層級應急力量參與處置突發事件成為新的課題。
新成立的應急管理部,合并了原國家安全監管總局的職責,原國務院辦公廳的應急管理職責,原公安部的消防管理職責,原民政部的救災職責,原國土資源部的地質災害防治、水利部的水旱災害防治、農業部的草原防火、國家林業局的森林防火相關職責,原中國地震局的震災應急救援職責以及原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國家減災委員會、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國家森林防火指揮部等相關職責。主要包括:“組織”編制國家應急總體預案和規劃;“指導”各地區各部門應對突發事件;“推動”應急預案體系建設和演練;“建立”災情報告系統并統一發布;“統籌”應急力量和物資儲備建設并在救災時統一調度;“組織”災害救助體系建設;“指導”安全生產類、自然災害類應急救援;“承擔”國家應對特別重大災害指揮部工作;“指導”火災、水旱災害、地質災害等防治;“負責”安全生產綜合監督管理和工礦商貿行業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等。
我國應急部門經過多年發展,在大數據、災害監控、應急隊伍信息、應急避難場所、應急物資儲備管理方面都有一定建設基礎。但仍存在一系列需要調整和完善的地方:一是部門信息化運行水平低。過往各層級、各部門分頭管理、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現象比較突出,信息化平臺不完善,多數仍為常規單一系統,尚未形成整體統籌、綜合調度格局。二是網絡系統共享程度不高。目前組成的各部門建有專網的約四五家,分散、多頭、重復建設較突出,且在基層覆蓋參差不齊,原有各網絡互聯互通存在困難,需建設統一網絡。三是應急指揮場所分散。各部門基本都建有指揮場所,但各場所設計思路各異,不成體系,各場所網絡、通信和視頻會議未實現互聯互通,需整合建設綜合應急指揮中心。四是應急監控資源有待整合。各部門已建各自監控系統,由于沒有經過統籌規劃,建設采用標準不一致,原有監控資源共享存在難度,需對現有監控系統進行整合。五是應急通信能力不足。各部門通信重復建設和相互隔離較嚴重,由于沒有統一規劃,各部門現場通信互聯困難,甚至互相干擾,需整合建設統一有線、無線、衛星等通信系統。六是應用系統相對孤立。各部門根據自身需求建立了應急業務系統,目前各部門業務流程、業務標準、技術路線不統一,需進行集成整合。七是應急信息標準規范不夠統一。各部門標準規范不統一,難以進行有效的信息交換和信息共享,需建立信息標準體系。八是應急數據資源孤島嚴重。各部門積累的數據資源分散在各自信息化系統中,數據孤島現象嚴重,數據資源整合與共享需求突出。九是應急管理信息化系統整體效能比較低。由于業務及信息數據割裂及技術水平等原因,導致實際工作中整體效能較低,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按照“大應急”理念,建立國際一流的應急管理平臺體系,統籌各部門現有資源和業務,建設一體化綜合應急平臺,實現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平戰結合的應用目標。
1.建立應急管理綜合調度系統
按照1綜合8條塊思想設計,包括綜合應急以及防汛抗旱專項應急、抗震救災專項應急、森林防火專項應急、地質災害專項應急、事故災難專項應急、防災減災專項應急、草原防火專項應急、社會消防專項應急的平臺系統,
應用關系如下 :

(1)建成“應急大網絡”
建成應急專網、電子政務網、互聯網、有線通信網、無線通信網、衛星通信網等多網融合應急大網絡。
(2)實現部門業務互聯互通及協作
應急管理部門需要構建集中、統一、高效、權威的中樞指揮調度系統,利用當前最先進的技術,實現與衛生、公安、生態環境等部門協作,實現充分互通及協作。
(3)強化應急管理聯動
通過利用數字化和網絡化集成技術,將公安、消防、衛生、森林防火等各種資源連為一體,建立跨地區、跨行業的應急響應系統。
(4)充分整合數據資源
各單位管理不同物資、隊伍、預案和專業數據等,應急管理部門需要將數據資源整合,統籌應急資源規劃和管理,最大可能優化突發事件應對效率和效果。
(5)加快業務系統融合
要加快推進應急管理部門綜合應急平臺建設。整合9家單位的相關職責,提升機構整合合力,打通網絡壁壘,為統籌應急力量建設和物資儲備、協調聯動打好基礎。
2.分步驟完成建設目標
由于應急管理部門整合9家單位的相關職責,為了開展信息化平臺建設,需要循序漸進完成。總體上分四個階段完成:
(1)調研摸底及分析階段
本階段最為重要,是未來平臺系統建設成敗的前提。
調研目的有兩個,一是掌握真實情況;二是結合實際進行有效分析,找出問題、分析問題并且解決問題。
調研范圍分為內部調研和外部調研兩大部分,內部調研的對象為改革后的各組成部門,內部調研的主要內容是對改革后的各組成部門舊有業務及運行機制做到充分了解,對信息化相關內容也要做到充分了解梳理。
外部調研的對象為對與本部門存在數據或者業務協作關系的組成業務部門進行針對性了解,外部調研的主要內容是對改革前各組成部門的舊有應急業務與外部被調研單位的業務關系情況或者信息交互情況進行充分了解梳理。
調研完成后在報告上需要體現3方面內容:一是現狀,以圖表形式為主,文字為輔;二是分析,以圖為主、表為輔助,文字總結;三是建議,建議需立足實際,以重要性及必要性作為前提進行建設優先級排序,建議內容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各獨立部門自己需要進行的改進,另一方面是整體上的改進措施及改進策略。
(2)資源整合階段
如第一階段工作做得扎實充分,那么本階段內容將水到渠成。資源整合后將破除網絡、應用、數據等信息化方面的割裂狀態,并同時將內外業務邊界及運行協作機制明確。業務及數據標準統一。為下一步進行平臺總體設計打下良好基礎。
(3)框架搭建階段
在資源整合基本完成的前提下,進行總體架構搭建,按照1綜合8條塊的框架思想進行詳細設計,各系統相對獨立,又可以平滑進行業務交互及協作。1綜合突出總體分析、總體決策、總體監控,8條塊突出各自專業領域專業分析、專業監測及預警,為1綜合提供有力支撐。并可與其他條塊業務進行高效協作及交互。
(4)應用提升階段
物聯網、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平臺需充分利用新技術優勢,對事前、事中、事后進行積極預防與深入監控,努力做到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早恢復,事件發生時要快速獲得現場情況,快速分析,快速輔助決策,同時積極支持各部門高效調度、高效協作。事件發生后通過大數據技術充分總結,指導完善報告、監測、預警及救援調度指揮過程,實現高水平應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