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麗
摘 要:新媒體作為信息時代的產物,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有利于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空,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與內容,提升吸引力與感染力,但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教育者的媒介素養也面臨新的挑戰。通過分析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目標與新特點,探尋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從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新媒體 高校 思想政治 教育 措施
1導言
信息技術時代,各大高校要最大程度發揮出新媒體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促進作用,有效建立起網絡互動學習平臺,積極引導師生運用新媒體技術開展各項學習活動,整合利用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根據當前的社會發展狀況、新媒體發展特點和對高校大學生的發展要求,把新媒體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在一起,探索出能夠讓當代大學生樂于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借助新媒體的發展東風,有效地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發展,是目前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2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點
2.1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復雜化
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是多維度的,既有國際國內宏觀大環境,也有家庭、學校等微觀小環境;既有現實環境,也有虛擬環境。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環境相對封閉,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接觸到的信息量有限,教育環境較穩定。而在新媒體環境下,虛擬空間自由度與開放度較高,海量信息交互性與隱匿性強,各種思想、觀點在虛擬空間交鋒、碰撞,很多社會現實問題在虛擬世界被快速聚焦,無限放大,易引發現實社會矛盾的疊加。線上線下矛盾的疊加,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穩定性較差。虛擬世界的信息龐雜而無法完全甄別,既有健康的、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動的、有害的內容。虛擬世界言行約束相對較少,一些陳腐骯臟的東西會趁機沉渣泛起,無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或受教育者都無法不受虛擬世界的影響。高校大學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判斷力與自控力有所欠缺,容易在虛擬世界迷失。
2.2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融合化
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扁平化,信息交互性越來越強。新媒體的發展逐漸打破了話語權和資源的自然壟斷,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現實社會的權威中心。高校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教育主體的權威灌輸與客體被動接受的清晰邊界被打破,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單向度說教模式,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不再是知識的簡單傳遞者或真理的布道者。新媒體的開放性與共享性使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權威被逐漸弱化,使教育客體自我塑造的機會增加,主體參與度得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作為現實的人,利用新媒體傳播平臺相互施加影響,在雙向互動中主客體邊界日趨融合,成為現實的思想政治教育統一體。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可以通過微信、微博、QQ、MSN等新媒體技術載體自由表達思想、觀點,主動參與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活動。
3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優化措施
3.1完善思政學習資源內容,創新課堂教學模式
在新媒體發展環境下,高校思政教師要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敢于打破傳統教學方式的弊端,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和需求,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優化設計課堂教學內容,創新課堂教學模式。例如,可以按照思政理論課程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在網絡平臺上搜索、下載相關學習資源內容,有效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將思政理論知識從抽象化變得具體化,以視頻、圖片的方式傳遞分享信息,這樣有利于在課堂上營造出和諧愉悅的學習氣氛,激發學生對思政教育內容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要加強與學生的活動交流,組織引導學生參與到各種有趣的教學任務活動中,教師提出某個社會熱門話題,然后將學生分為各個小組進行討論分析,選出代表成員發表小組的觀點和想法,這樣能夠凸顯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而教師則能更好地觀察分析出學生目前思政學習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從而合理改進教學內容和方式。對于課堂模式的優化改善工作,思政教師要從被動型教學轉化為主動型教學,思政教師要有效將多媒體與課堂實踐教學結合在一起,組織學生開展多元化的教學活動。
3.2開拓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樣性
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可通過各種方式把自己正確的思想觀點表達出來,有效地傳遞給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很多,我們把其中承載并能傳遞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或信息的形式稱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新媒體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重要載體,具有知識面廣、傳播速度快等特點,新媒體教學的內容有聲音、有圖片,比較生動、逼真、具體,為大學生喜聞樂見,便于接受。在新媒體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不單是以往的書本教學,而是通過網絡傳播,提高學生接收知識的廣泛性、自由性、及時性,使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心理變化受到影響。思想理論的廣泛傳播,體現在經濟、政治、科學、衛生、民俗、傳統、國際問題等方方面面,多維度的信息渠道的來源,無限的知識空間,無聲地進入高校校園,與大學生心靈碰撞,與他們卓越的智慧、高尚的道德情操相互融合。
3.3培養一支具有較高媒介素養的復合型思想政治教育隊伍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養主要以下四方面著手:提高媒介認知能力、媒介使用能力、媒介批判能力和媒介創造能力。一,提高教育者對“媒介”的本質、構成及其發展的動力和基本規律等的認識;二,提高教育者科學有效地運用媒介和使用媒介的能力;三,提高教育者對媒介的運作、使用、更新和創造等過程和機制進行分析、反思和批判的能力;四,提高教育者對媒介內容進行技術處理和變革的能力。從學校層面來看,提高教師媒介素養,需要高校為教師創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加大相關領域的資金和技術投入,重視和加強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學習和運用新媒體技術的培養和培訓,精心打造一支既具有較高思想政治理論素養、熟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規律和教育方法,又熟悉大學生成長與發展的特點和規律,掌握新媒體知識并能熟練運用新媒體技術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隊伍。
結束語
高校要想保障思想教育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最大程度發揮出新媒體技術的作用,就必須結合實際教育情況和學生學習需求,合理引進應用新媒體技術。將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與新媒體教育的優勢結合起來,取長補短,才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落實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 徐奇.新媒體時代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優化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