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樂春
(南通科技職業學院,江蘇 南通 226007)
在團中央的指導下,“青馬工程”已經成為高職院校培養優秀青年不可或缺的載體,各級院校也依托此工程開展了各具特色的培訓活動。但高職院校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因此在“青馬工程”的實施中必然有自身的側重點和特色,研究“青馬工程”在高職院校的實施狀況,提出應對措施,對強化“青馬工程”的實施效果意義重大。
“青馬工程”的綱領指出,工程的主要培養對象是優秀的學生或學生干部,但是“優秀”沒有統一的界定標準,而且一般優秀學生干部都會比優秀學生具有更大的優勢。當前各高職院校都有自身的選拔方式,有的采取記名投票,有的是自我推薦與組織推薦相結合,而能夠參與選拔的學生,一般都擔任學生干部或社團干部的職務,除干部之外的其他優秀學生,往往在選拔中被忽略,這便是選拔機制不合理導致的,容易造成某些專業和班級中沒有一個培養對象,限制了“青馬工程”功能的發揮。所以說,“青馬工程”在高職院校的實施中選拔制度不夠合理,由此導致學員結構不科學,沒能形成全方位的培養結構。
因工程已開展數年,“青馬工程”的實施在各高職院校已經變成常規工作,這導致培訓的內容和形式逐漸趨于定型,培訓變成例行公事,忽視了培訓效果。問題表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在理論知識學習上,往往采用講座或報告會的形式,邀請領導或馬克思主義課程教師進行講解,除此之外,便是播放相關的影視資料,這樣的培訓形式老套而乏味,缺乏創新意識,學員處于被動地位,學習積極性難以被激發,更不能滿足現實發展的需求。在培訓時間上,高職院校往往只進行一次的集中培訓,而非持續性培訓,注重形式而忽略效果,不利于工程的持續推進。最后,“青馬工程”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科學的三觀和思想覺悟,但是在當前高職院校的“青馬工程”培訓中,對三觀的引導往往是通過填鴨式的灌輸理論知識,更像是完成任務一般,盡管學員在學習時能保持有較大的積極性,但這種方式不利于學員對馬克思主義的深化理解。
“青馬工程”的實施包括理論學習和實踐學習兩個部分,過去高職院校常常采用“三下鄉”或實地考察等方式開展實踐活動,學生能在訓練中取得實際經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出于學員安全和經費的考慮,高職院校逐漸減少了這類活動,取而代之的是校內實踐和素質拓展活動,校內實踐主要是在院校內尋找一些崗位作為實習崗位,讓培訓學員在實踐中踐行馬克思主義,但實際上崗位技術含量較低,學生難以得到有效鍛煉。素質拓展活動主要是通過一些訓練和活動來培養團隊意識,提升身體和心理素質,雖然有一定效果,但就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來說,并沒有太大作用,它無法幫助學生將馬克思主義成果運用到實踐,無法堅定青年的理想信念。總的來說,這兩種方式在“青馬工程”中,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達不到“青馬工程”的預期目標。
與大部分本科院校相似,在實施“青馬工程”時,高職院校一般也采用“導師制”,一個班級或集體共一個導師,導師往往還是本科學歷的輔導員,不合理之處在于此,“青馬工程”是一項要長期跟蹤堅持的工程,而輔導員還需要處理復雜繁重的學生事務,時間與精力有限,無法對每一位“青馬工程”的學員做出準確的考核與評價,這使考核評價的結果難以準確反應學員的學習成果,也使得“青馬工程”的實施缺少權威性、持續性,培訓效果難以達到理想中的目標。
上述所說,“青馬工程”的選拔標準主要是落在優秀兩個字上,沒有統一的選拔標準,那這就完全有建立靈活選拔機制的空間。首先,可以采取黨團合作的方式,把入黨積極分子納入考察對象。其次,制定選拔程序的規范條例,盡量做到透明化、公開化,讓學生充分了解之后,再根據自己的特點選擇參加相應的培訓考核,同時推優范圍可以擴大,比如,黨組織、團組織、社團、班級、網絡等推優方式可以結合起來,構建更加完善立體的選拔體系。
其實,“青馬工程”也是一次學習的機會,在學習機會面前,人人平等,不應該僅僅將眼光放在優秀學生的身上,更要擴大選拔范圍,重點在于學習培訓后,學員能否真正成為馬克思主義者,能否真正發揮正能量。所以,“青馬工程”不應該只是一個精英的培養計劃,更應該把精英化和大眾化結合起來,擴大選拔范圍,不僅僅培養精英,更可以做到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
首先,就高職院校的“青馬工程”培訓而言,不能僅局限于學校教育,還可與家庭、社會教育相結合,三位一體,相互支撐,在前期的培訓中,強化理論知識,在后期創造有利益的熏陶條件,三者組成一個合力,促進高職院校“青馬工程”的發展完善。
其次,就培訓內容而言,應該對僵硬古板的傳統培訓內容進行理念、形式等方面的創新,在理念上,創新主要在于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最新成果,并將其理論結合在培訓課堂的教學中。在培訓渠道的選擇上,盡量選擇學員喜聞樂見的形式,比如說微信、微博等手機客戶端,讓學員帶著更大的積極性去接受信息。在形式上,可以豐富除了講座之外的其他形式,比如說辯論賽、課題調研等,讓學員主動參與進來,加強學生與老師之間的溝通交流。
最后,就培訓的時間而已,盡量創造一個可持續的過程,高職院校一般采取一次性培養的方式,這種方式是不持續的,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向本科院校學習,在寒暑假進行期中培訓,平時的雙休日再進行持續培訓,這樣可以充分利用時間進行“青馬工程”的培訓,增強學習的持續性。利用這些方式,對“青馬工程”的培訓進行全方位的更新,建立起科學的培養體系。
在導師的選擇上,應該突破傳統的輔導員慣例,采用“多導師”或“雙導師”制度,打造一支高學歷的、更加專業的“青馬工程”導師隊伍,雖然輔導員更加貼近學生,但是也存在學歷不足的問題,而專業導師能給學生更加專業的輔導,更加準確的評價,還能減輕輔導員的壓力,促進“青馬工程”在高職院校取得更好的成果。在評價機制上,建立獎懲機制,根據學員不同情況制定考核標準,定期進行測試,淘汰不合格的學員,以保證“青馬工程”的質量,保證后續工作的開展。
“青馬工程”已經實施十二年,在高職院校中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隊伍不斷壯大,效果不斷提升,已經成為各高職院校進行思想教育、團中央開展教育工作的重要載體,雖然其中也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采取上述的相應措施去健全和完善培育體系,一定能促進“青馬工程”在高職院校的發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