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帆
(武昌理工學院文法與外語學院,湖北 武漢 430223)
長期以來,我國的英語教學一直比較注重詞匯,語法及應試,導致學生的口語語感和交際能力比較弱,形成常見的“啞巴英語”。《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運用“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要達到這個目標,我們的教學應該為學生提供盡量真實的社會環境,而生態課堂模式與真實社會環境最為接近,能為學生以后適應社會提供接近真實的演練氛圍。
1.教育生態學
教育生態學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興起的新興的教育學分支學科。口語生態課堂中,教師發布資源,設計活動;學生則利用這些資源及活動執行任務,進行學習。生態課堂要求教師設計發布的課內容盡量貼近真實,使學生在逼真的環境中使用知識、鍛煉能力。
2.混合式教學
混合式教學將在線教學和傳統教學的優勢結合起來,形成一種"線上"+"線下"的教學。通過兩種教學組織形式的有機結合,可以把學習者的學習由淺到深地引向深度學習。本研究的傳統課堂設在多媒體教室,在線教學擬運用一種移動教學助手APP(藍墨云)。
如今,利用智能手機進行移動學習已經十分普遍,但是學生將移動學習視作口語教學的課外訓練與補充,是一種非正式的學習方式,并未將其融入口語課堂,學習效果并不顯著。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有限,上課前為了完成預習而隨便找的資料,沒有針對性和目的性,在參與課堂時有著明顯的焦慮,與同伴的交流互動不夠流暢。另外,因為課堂時間有限,學生被點到的機會有限,課后找不到機會進行口語訓練,口語水平進步不快。
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模式依然存在,課堂環節比較流程化,多采用講解和問答的形式,沒有組織有效的活動,很難提起學生的興趣。在教學效果上不能得到及時的反饋,即使有學生反應出倦怠的狀態,教師也不清楚具體的原因。對學生的評價方式比較單一,一般采用終結性評價,缺乏過程管理,學生看不到到自己的學習效果。
教材的更新存在滯后性問題,口語話題與旅游業發展的實際現狀的貼近度較低,聽力光盤也僅限于多媒體教室使用,影響了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充分調動。一些高校的口語課教室存在計算機數量不足,硬件配置偏低,設備維護跟不上等多個問題。校園網WiFi信號不好,學生課堂接收材料不夠順暢,導致有的課堂活動難以進行。教室上課的座位固定,學生在準備小組活動時施展不開。
教師將把教材,光盤中的學習資源,包括音頻,視頻,文本都放到藍墨云班課,并加入網絡資源和微課,學生利用手機可以進行移動學習。藍墨云班課App是一款移動環境下的移動教學助手,教師可以輕松管理自己的班課,對于教師所需下發給學生的所有課程內容可以通過移動終端即時傳遞到學生手上,從而讓學生的移動設備變成學習工具,不再只是社交、游戲。本課程結束時,任課教師可以很方便地獲得每位學生的學習評估報告。
教師把需要講授的語言知識,包括詞匯、語法、語音、語調、以及外國文化知識等錄制成微課,放到藍墨云班課中,讓學生課前自主學習,課上設計好相應的課堂活動,分為“接站”、“入店”、“參觀游覽”等訓練項目。課堂上,學生通過小組互動的方式進行合作學習,并在互動中鍛煉口語技能。
教師把各種口語作業發布在藍墨云班課(移動教學助手APP),進行評價時,教師和學生可以為其他同學的口語作業進行點贊。在小組活動結束后,小組之間還可以在手機上進行互評。學生的互評充分地調動了學生口語表達積極性,教師也能夠及時有效地監督每一名學生的學習效果。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維護網絡設備,定期進行系統升級,使學生課上課下自主學習不受影響。提高英語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運用多媒體,網絡和手機進行移動教學管理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