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菊
(蘇州大學應用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325)
2018年6月21日,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在成都召開,教育部長陳寶生同志在會上做了“堅持以本為本,推進四個回歸”的重要講話,指出應用型高校也要加強一流本科教育。應用型高校的一流本科教育有賴于較高學術水平與較強應用能力的教師隊伍。教師隊伍才是高校教學質量的基礎和根本保證[1]。然而,當前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師隊伍的建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本篇將對目前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師隊伍存在的問題進行梳理和分析。
目前,應用型本科高校在引進教師時更注重的是教師擁有的學歷、學位、科研水平,對教師專業實踐能力的關注較少[3]。諸多高校在招聘骨干教師的公告上明確了科研業績的要求,其中論文、項目居多。新教師進入高校后,高校為改善教師隊伍的學歷結構、職稱結構,進一步鼓勵新教師讀碩讀博,以及論文寫作、發表,科研項目申請和主持,忽略了實踐實訓能力的強化。
近年來,應用型本科高校迅猛發展,招生規模年年擴大。相應地,高校對教師數量的需求也隨之增加。但是,新引進的教師多為35周歲以下、高校直接畢業的青年教師。他們的加入,使得高校教師隊伍更新新鮮血液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變化[4],如教師年齡結構發生變化,青年教師占比上升,平均年齡下降,隨之而來的問題便是,職稱結構走低,正副高級職稱占比小,中級及以下職稱占據70%以上。
應用型本科高校以培養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和專業素養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較高學術水平與較強應用能力的教師隊伍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師隊伍中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數量已經有了明顯的增加,但仍然滿足不了學生實踐實訓教學的需求[2]。除此外,擔任專業理論教學的教師中一大批是剛出校門、高學歷、高學位的新任教師,他們在教學上缺乏實踐、缺乏經驗[5],教學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各種問題,這對高校、學生都是弊端。
在對相關研究文獻進行梳理,并結合一部分應用型學院的實際情況發現,一半以上的教師每學期需要完成課堂教學300學時以上,大多數教授的授課學時也在200學時以上,這說明應用型本科高校非常注重教學環節[1]。而進一步了解發現,部分教師在一學期中需要帶3門課程,更勝者要帶5門,這些課程包含通識課程、公選課、專業選修課等所有屬性課程,教學壓力非常大。這一現象也從另一角度說明了應用型本科高校對教師數量的要求大,需要更多專業知識深厚、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來完成繁重的、基礎的教學任務。
現今高校中教師職稱評估標準多以發表文章的數量來衡量教師的水平,或是申請科研項目的級別來評估教師的綜合素質,這本身就是明顯的學術性偏向[6]。在這一評估標準下,實驗實踐教師為了更好地晉升,也將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學術科研上,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提升自己的實踐動手能力,使得教師隊伍中出現了不重視實踐應用的現象。
對應用型本科院校而言,高層次人才必須是能引領和帶動高校學科建設和專業發展的“領頭羊”。雖然應用型本科高校引進了一大批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的博士和碩士,然而他們沒有職稱,沒有教學經歷,缺乏實踐能力。高層次人才的引進、穩定、培養是目前應用型本科院校持續發展和提升辦學質量的迫切工作。
“教師是一所學校的靈魂”。不管是學術性大學還是應用型大學,教師都處于極其重要的位置。應用型本科院校應該大力培養能夠進行專業理論教學、實踐實訓指導的教師隊伍,完善職稱評聘機制,人才的培養與引進雙管齊下,特別注重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只有建設好教師隊伍,應用型本科教育才能越來越好,應用型高校才能為社會輸送更多知識技能兼備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