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小麗
(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人民醫院麻醉科,陜西 榆林 719000)
上肢骨折是小兒常見的骨折類型之一。臨床研究表明,在對患兒進行上肢骨折手術時,為其選擇一種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有助于減輕其痛苦,促進手術的順利實施。目前,臨床上在對上肢骨折患兒進行手術時,多采用臂叢神經阻滯技術聯合靜脈輔助鎮痛技術對其進行麻醉[1]。瑞芬太尼是臨床上常用的鎮痛藥,具有鎮痛效果好、鎮痛深度易于控制等優點。在本文中,筆者對在榆林市榆陽區人民醫院接受手術的46例上肢骨折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旨在研究用瑞芬太尼聯合臂叢神經阻滯技術對此類患兒進行麻醉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在榆林市榆陽區人民醫院接受手術的46例上肢骨折患兒。這些患兒的病情均經影像學檢查得到確診,均接受了切開復位鋼板(或克氏針)內固定術。其中,排除對芬太尼、瑞芬太尼等本研究所用的藥物過敏的患兒。將這些患兒隨機分為Ⅰ組(20例)與Ⅱ組(26例)。在Ⅰ組患兒中,有男12例,女8例;其年齡為3~11歲,平均年齡為(6.76±1.83)歲;其中,肱骨干骨折、橈骨干骨折、腕骨骨折及其他類型的上肢骨折患兒分別有6例、4例、5例與5例。在Ⅱ組患兒中,有男16例,女10例;其年齡為4~12歲,平均年齡為(7.14±1.77)歲;其中,肱骨干骨折、橈骨干骨折、腕骨骨折及其他類型的上肢骨折患兒分別有10例、6例、6例與4例。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對兩組患兒均進行切開復位鋼板(或克氏針)內固定術。術中,用瑞芬太尼聯合臂叢神經阻滯技術對Ⅱ組患兒進行麻醉,方法是:讓患兒于術前6 h禁食,于術前4 h禁飲。在其進入手術室后,為其建立靜脈通路,并持續監測其生命體征。為患兒持續靜脈泵注0.05 μg·kg-1·min-1的瑞芬太尼,使其處于淺睡的狀態。在超聲的輔助下對患兒的預穿刺部位進行觀察,明確其患側臂叢神經的位置、走向及與周圍血管、肌肉之間的關系。在超聲的引導下,用5號針頭在其患側的腋動脈旁進行穿刺,一直穿刺至腋鞘內。當穿刺針到達其臂叢神經處時,向此處注入適量的利多卡因(濃度為1%)與羅哌卡因(濃度為0.375%)的混合液,對其進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術中根據患兒的反應及鎮痛情況酌情調整瑞芬太尼的輸注速度。用芬太尼聯合臂叢神經阻滯技術對Ⅰ組患兒進行麻醉,方法是:在患兒進入手術室后,為其持續靜脈泵注0.05 μg·kg-1·min-1的芬太尼,使其處于淺睡的狀態,然后對其進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與對Ⅱ組患兒進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的方法相同)。
將兩組患兒的麻醉效果分為優、良、可、差四個等級。優:術中患兒安靜,無疼痛感和不適感。良:術中患兒較為安靜,無疼痛感,僅在手術刺激強烈時出現輕微的不適感。可:術中患兒出現輕微的躁動,在手術刺激強烈時出現輕微的疼痛感和不適感。差:術中患兒躁動加重,在手術刺激強烈時出現較為嚴重的疼痛感和不適感。優良率=(優的例數+良的例數)/總例數×100%。觀察并比較術中不同時間點(麻醉前、麻醉10 min后、麻醉20 min后、麻醉30 min后及手術結束時)兩組患兒的MAP(平均動脈壓)、RR(呼吸頻率)、HR(心率)和SP02(血氧飽和度)。比較兩組患兒麻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用SPSS16.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Ⅰ組患兒與Ⅱ組患兒麻醉效果的優良率分別為80%與100%,二者相比,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兒麻醉效果的優良率
麻醉前、麻醉10 min后、麻醉20 min后、麻醉30 min后及手術結束時,兩組患兒的MAP、HR、RR及SP02相比,P>0.05。詳見表2。
表2 對比術中不同時間點兩組患兒的MAP、HR、RR及SP02(±s )

表2 對比術中不同時間點兩組患兒的MAP、HR、RR及SP02(±s )
*注:與Ⅰ組相比,P>0.05。
組別 指標 麻醉前 麻醉10 min后 麻醉20 min后 麻醉30 min后 手術結束時Ⅰ組 MAP(mmHg) 96.1±14.3 89.3±13.3 95.5±14.1 91.7±12.4 93.3±11.7Ⅱ組 96.4±12.8* 89.4±13.6* 96.3±18.2* 93.4±11.5* 94.4±13.5*Ⅰ組 HR(次/min) 80.8±6.2 74.1±4.4 75.7±3.2 76.7±3.3 80.7±5.1Ⅱ組 79.2±5.7* 73.4±5.3* 74.6±44.5* 76.2±4.1* 79.1±6.6*Ⅰ組 RR(次/min) 16.5±2.3 13.4±4.6 12.1±2.5 12.4±3.1 14.7±4.4Ⅱ組 16.7±3.1* 12.7±3.2* 11.4±4.1* 11.7±6.2* 14.1±4.3*Ⅰ組 SP02(%) 98.6±1.8 94.7±1.4 95.6±1.3 96.2±1.6 97.1±1.2Ⅱ組 98.7±1.6* 95.3±2.4* 95.8±1.8* 96.5±1.4* 98.6±1.7*
Ⅰ組患兒麻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20%(術中有1例患兒發生躁動,有3例患兒發生惡心),Ⅱ組患兒麻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3.85%(術中有1例患兒發生惡心),二者相比,P<0.05。
現階段,臨床上在對上肢骨折患兒進行手術時,多采用臂叢神經阻滯技術對其進行麻醉。但單純采用此技術對患兒進行麻醉易使其出現尺神經阻滯不徹底的現象,從而可導致術中其出現疼痛感和不適感[2]。近年來,臨床上采用臂叢神經阻滯技術聯合靜脈輔助鎮痛技術對接受手術的上肢骨折患兒進行麻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瑞芬太尼是一種強效的阿片類鎮痛藥物。此藥可選擇性地作用于阿片受體,具有鎮痛效果好、作用時間短及對血流動力學指標的影響小等優點。另外,此藥不經肝腎代謝,可被人體組織和血漿內的非特異性酯酶快速溶解,用藥的安全性較高[3-5]。筆者認為,在用瑞芬太尼聯合臂叢神經阻滯技術對接受手術的上肢骨折患兒進行麻醉時,應將瑞芬太尼的泵注速度控制在0.2 μg·kg-1·min-1以下。若術中患兒發生缺氧,應立即停注瑞芬太尼,并對其進行面罩吸氧。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用瑞芬太尼聯合臂叢神經阻滯技術對接受手術的上肢骨折患兒進行麻醉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且麻醉的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