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丹
(南通市中醫院,江蘇 南通 226000)
膽囊結石是臨床上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有研究表明,40歲以上的人其膽囊結石的發病率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1]。此病患者可出現膽絞痛、飽脹不適、噯氣、呃逆等癥狀。目前,臨床上主要是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囊結石。高齡膽囊結石患者的身體機能較差,且多患有基礎疾病,因此在對其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期間應加強對其進行護理干預,以降低其手術的風險。在本文中,筆者對在南通市中醫院接受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52例高齡膽囊結石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旨在研究對此類患者進行綜合護理的效果。
將在南通市中醫院接受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52例高齡膽囊結石患者納入本研究。這些患者入院的時間為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這52例患者均具有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指征,其年齡均在70歲以上。其中,排除合并有阿爾茨海默病、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血液系統疾病及存在認知功能障礙的患者。將這些患者隨機分為甲組和乙組。在甲組患者中,有男11例(占42.31%),女15例(占57.69%);其年齡為71~94歲,平均年齡為(76.86±6.53)歲;其膽囊結石的病程為1~13年,平均病程為(4.76±1.01)年。在乙組患者中,有男10例(占46.15%),女16例(占51.54%);其年齡為72~91歲,平均年齡為(77.34±6.39)歲;其膽囊結石的病程為1~14年,平均病程為(4.91±1.26)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在此期間,對甲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方法是:術前,評估患者的身體狀況,協助其進行常規檢查,對其進行健康宣教和生活護理。術后,對其進行生命體征監測、體位護理、切口護理及呼吸道護理等。對乙組患者進行綜合護理,方法是:1)術前護理。(1)術前,協助醫生對患者進行各項檢查,評估其身體狀況。遵醫囑對合并有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患者進行治療,待其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后再對其進行手術。在對患者的上肢靜脈進行穿刺時,要認真評估其靜脈的情況,選擇其上肢較粗大的血管進行穿刺。(2)多數高齡患者的身體狀況較差,其反應較為遲鈍,因此在入院后不愿與人進行交流。為此,在患者入院后,主動與其進行溝通,引導其說出內心的想法,從而使其不良情緒得以宣泄,消除其抵觸情緒。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介紹手術的必要性及手術醫生的專業水平,以提高其對手術的信心。由于高齡患者的溝通能力和理解能力較差,因此護士在與其進行溝通時要有足夠的耐心,且要給予其足夠的理解和尊重。(3)認真評估患者手術部位皮膚的狀況,對其局部皮膚進行清潔和消毒。多數高齡患者的體形偏瘦,其皮膚較為松弛。因此,在對其局部皮膚進行清潔和消毒時動作要輕柔,避免使其皮膚發生破損。術前,指導患者進行肺功能鍛煉、咳嗽訓練及床上大小便訓練等。另外,加強對患者進行營養支持,讓其多食用富含蛋白質、熱量(對于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應使用胰島素或口服類降糖藥將其血糖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和維生素的食物,以提高其機體對手術的耐受性。2)術后護理。(1)術后,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在患者麻醉未清醒時,協助其保持去枕平臥位,待其意識恢復后,協助其保持半臥位。在協助患者改變體位或翻身時動作要輕柔,避免使用拉、拽等幅度較大的動作。注意觀察其手術切口是否出現異常情況(如滲血、紅腫、滲液等),按時為其更換敷料。(2)高齡患者皮膚的感覺功能和彈性均較差,加之其全身的血液循環較慢,因此在手術后易發生壓瘡。預防術后此類患者發生壓瘡的方法是:在其骶尾部、肩胛下等發生壓瘡風險較高的部位涂抹凡士林,在其身下墊軟墊,每天按摩其受壓的部位2~3次,并保持其床單的清潔、干燥。(3)對于術后留置引流管的患者,妥善固定引流管,定期更換引流袋,并注意保護其引流管,避免其引流管發生扭曲或擠壓變形。注意觀察其引流液的狀態,待其引流液明顯減少后將引流管拔除。(4)高齡患者的肺功能較差,加之手術刺激、術中使用麻醉藥物等均會對其呼吸功能造成影響,因此術后其易發生呼吸衰竭。術后,在發現患者出現呼吸急促、血氧飽和度下降等情況后,及時協助其吸氧,并配合醫生對患者進行治療。定期對患者的呼吸道進行霧化濕潤,以稀釋其痰液,促進其痰液的排出。對自主咳痰困難的患者,及時為其吸痰。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手術的時間、術畢至排氣的時間、術后住院的時間及術后發生并發癥的情況。進行護理前后,采用自制的生活質量評分表(滿分為100分)調查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其生活質量越好。進行護理前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兩組患者焦慮情緒的嚴重程度,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其焦慮情緒越嚴重。在患者出院前,采用自制的調查問卷(調查方式為匿名調查,調查問卷發放和回收的份數均為52份)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情況[2]。
用SPSS18.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護理后,與甲組患者相比,乙組患者手術的時間、術畢至排氣的時間和術后住院的時間均更短,P<0.05。
表1 對比兩組患者手術的時間、術畢至排氣的時間及術后住院的時間(±s )

表1 對比兩組患者手術的時間、術畢至排氣的時間及術后住院的時間(±s )
組別 例數 手術的時間(min) 術畢至排氣的時間(h) 術后住院的時間(d)甲組 26 60.59±8.14 34.69±6.20 7.83±1.62乙組 26 48.27±6.85 22.51±5.73 5.14±0.85 t值 22.1629 22.0138 12.5942 P值 <0.05 <0.05 <0.05
接受護理后,甲組患者與乙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分別為23.08%(6/26)與3.85%(1/26),二者相比,P<0.05。
接受護理后,與甲組患者相比,乙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更高,其SAS評分更低,P<0.05。詳見表2。
表2 對比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與SAS評分(分,±s )

表2 對比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與SAS評分(分,±s )
注:t1值、P1值為護理后兩組患者組間的比較。
組別 時間 生活質量評分 SAS評分甲組 護理前 53.61±5.84 64.58±6.21護理后 80.56±6.79 52.13±4.64 t值 31.2629 12.2350 P值 <0.05 <0.05乙組 護理前 55.12±5.72 64.30±6.95護理后 91.93±7.06 45.19±3.42 t值 38.7852 14.7516 P值 <0.05 <0.05 t1值 18.5239 12.9764 P2值 <0.05 <0.05
甲組患者與乙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總滿意率分別為76.92%與96.15%,二者相比,P<0.05。詳見表3。

表3 對比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情況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與醫療水平的提高,臨床護理工作的整體水平也在不斷提高。為患者提高優質、全面、科學的護理干預已經成現階段臨床護理工作發展的趨勢[3-5]。膽囊結石是臨床上的常見病。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是目前臨床上治療膽囊結石的主要術式。高齡膽囊結石患者的身體機能較差,且多患有基礎疾病,其在接受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時存在較高的手術風險。故臨床上在對高齡膽囊結石患者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前后,應對其實施全面、科學的護理干預,以降低其手術的風險,提高其手術的安全性[6-8]。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對接受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高齡膽囊結石患者進行綜合護理可顯著縮短其手術的時間與術后康復的時間,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緩解其焦慮情緒,提高其生活質量與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