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環

現如今,課改對于主題單元整合教學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主題單元教學是一種實施于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以教材編排為基礎,將單元當作整體,對全局進行統籌考慮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中,以單元訓練項目為中心,整合相關的學習知識,強調教師與學生的個人經驗,引導學生從整體出發,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主題意義有一個全面的了解。統編版教材在組合時,將主題單元教學的方式運用其中,使原本零散、單一的語文教材內容得到了有效整合。下面筆者談談在主題單元整合教學中的一些做法。
一、比較整合,把握教材核心目標
一般來說,閱讀具有極強的主觀性,個體不同,對于文本的理解也各不相同。考慮到相關文章之間的關聯性,筆者對幾篇文章進行了整合,發現其關聯之處主要是單元的核心目標。假如將某篇文章孤立地看,那么其解讀可能是多種多樣的,但如果在某個單元組內放入這篇文章,那么它就應該服務于此單元的核心目標。
以統編版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為例。該單元的主題是“童年生活”,主要目標是引導學生感受“真善美的童年生活”這一人文主題和在單元教學里落實語文要素——“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句子”“寫一個身邊的人,嘗試寫出他的特點”。本單元主要由以下四篇文章構成:兒童詩《童年的水墨畫》摘錄了兒童平常釣魚、游泳、采蘑菇的生活鏡頭,展現兒童真善美的畫面;《剃頭大師》主要通過身為“剃頭大師”的“我”為表弟理發,把表弟的頭發剪得東一坑西一洼,最后不得已到理發店去剃光頭的故事來喚起學生的童年記憶;《肥皂泡》記敘了作家冰心童年時做肥皂水、吹肥皂泡、看肥皂泡的故事,也是在追憶兒時的生活;《我不能失信》寫宋慶齡信守諾言,放棄去伯伯家看鴿子只是為了遵守教好閨蜜疊花籃的約會承諾。明顯看出,教材的編排理念是要通過這四篇課文的比較整合,把握教材的核心目標“感受童年的快樂生活”,確定每課的核心教學目標為“理解方法的運用”,通過理解重點句子來體會快樂的童年生活。如《童年的水墨畫》中的“只見松林里一個個斗笠像蘑菇一樣”這句,其實寫的是一群可愛的戴斗笠的兒童在松林中采蘑菇的畫面,通過這畫面讓學生感受到童年的樂趣。
二、比較整合,培養類學能力
統編版教材“讀書為本”的編寫理念和“三位一體”的編寫意圖,決定了課外閱讀應當融入語文課程,成為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從課內拓展到課外勢在必行。同主題的課文可進行課外拓展性延伸閱讀,用一篇來帶動一篇或多篇,在比較整合與類比中,不但可以加深學生對單元主題的理解感悟,而且還能通過對語言文字更多的接觸而拓寬學生視野,從而受到更多的人文教育。比較賞讀之后,可以促使學生進入自主的悟讀實踐過程。
如統編版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大自然的聲音》可拓展閱讀《夜鶯的巧舌》,《父親、樹林和鳥》可拓展閱讀《鳥與人》,《帶刺的朋友》可拓展閱讀《刺猬》。通過一篇帶一篇來讓學生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也可以一篇帶多篇,形成獨立建構的單元,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而使他們的類學能力得到增強。在對文本內容進行學習時,學生要想提高學習效率,就必須具備學一篇而通一類的能力。
三、比較整合,習得復述能力
統編版教材的編寫有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加強單元整合,落實課程目標”,教師要充分利用單元導讀,抓住單元導讀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
統編版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核心要素是“了解主要內容,復述故事”,通過比較整合,我們發現每篇課文課后問題都有對復述的具體要求。如《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要求填寫表格,然后借助表格復述故事;《方帽子店》繼續延續上面的要求;《漏》是借助示意圖來復述故事;《棗核》綜合了上面的學習方法,即對表格和示意圖綜合運用。筆者在教學《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時,主要抓住對話,通過找關鍵詞,借助表格,梳理出最難復述的對話內容。如下表:
筆者引領學生抓住關鍵詞,借助表格搭起的支架,用自己的語言把第一天的故事有條理地復述了出來。
在《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的教學中,筆者盡量把填寫表格的方法教到位,然后遷移運用到《方帽子店》,由學生自己設計表格,自己圈畫關鍵詞,讓學生習得復述方法,懂得舉一反三。
四、比較整合,培養習作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第二學段學生要達到的要求是“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我們要處理好文本與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以及提高學生自信心三者之間的關系,充分挖掘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統編版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是主題為“想象”的習作單元,筆者通過本單元課文的比較整合,通過確定每篇課文的教學定位,讓學生的想象能力逐步實現三個層次的提升。《小真的長頭發》《我變成了一棵樹》先借助插圖和文本,創設情境,讓學生談談文中有哪些有意思的情節,邊讀邊想象:“小真的長頭發能做些什么?”“‘小樹枝正從我身上冒出來,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讓學生體驗到想象的樂趣,這是第一層次。然后,筆者引導學生根據課后思考題“小真說她的長頭發能做些什么”,與作者的思路相順應,從而挖掘學生的想象能力。“小真的長頭發還能變成什么?用來做什么”,這是第二層次。最后讓學生把想象的內容表達出來,這是第三層次。習作的基礎是閱讀,而閱讀的延伸是習作,小學語文教學要充分地把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教學本單元,教師要有單元整合意識,把握單元整體教學,靈活整合“精讀課文”“交流平臺”“初試身手”“單元習作”這四部分內容,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合理想象,并把自己的想象生動地表達出來,從而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
總之,通過比較整合,要達到把握教材核心目標,提高類學能力,習得復述能力,提升習作能力的目的。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外國語學校海滄附屬學校 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