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軍
2016年9月,中國學生核心文化發展總體框架正式發布。小學美術課程標準雖尚未修訂,小學美術教師也要有意識、自覺地以高中階段的美術學科五大核心素養(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態度、創想能力、文化理解)為參照,來加深學生對當前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的理解。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通過現代化媒體技術傳播的圖像在生活中變得隨處可見,全民進入讀圖時代,也使得圖像識讀能力成為必要的素養。同時,圖像識讀還可以提升美術表現力,加強對藝術作品的審美意識。如何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引導圖像識讀,促使學生養成正確的讀圖習慣,提高學生圖像識讀能力,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講練結合,促進圖像信息識讀
美術圖像中的線條、色彩、肌理等,都是美術學科特有的表達方式。這些表達形式較為獨特和抽象,只有通過教師清晰、簡練、準確、生動地解說直接可見的視覺現象,才能讓學生迅速了解其中的知識要點和技能技巧。再通過課堂模仿性的練習,學生才能進一步鞏固教師所講的內容,提升圖像的識讀能力。
例如,教授浙美版四年級《水墨畫魚》《花鳥小品》等國畫課時,教材中提供了多幅讓學生識別和解讀的名家作品欣賞圖、步驟參考圖,學生欣賞時往往只局限于對表面圖像的分析,還以“像”與“不像”來衡量的其價值。對水墨寫意作品,學生很難欣賞,因為其形象不具體、不寫實,學生不懂得畫中的精神內涵、筆墨情趣等,無法與畫面形成共鳴,進而無法對課堂產生興趣。教師可結合希沃白板放大圖片的方式,講解畫的內容,造型,用筆、用墨特點及作品的情趣、隱喻、內涵、精神、境界等。對步驟參考圖,適當放大圖像的細節、局部,教師邊示范,邊講解,讓學生可以對國畫作品中的知識和技能有直觀的了解和認識。這樣對知識技能的教授不僅直接,也兼顧了系統性,可以豐富學生的國畫知識和技法,提升學生對國畫的認知。
又如,教授浙美版《我們愛勞動》一課時,教材提供的是勞動場面的主題照片,因歷史的原因及學生對生活的體驗不深,無法產生情感的共鳴,更不能很好地體會勞動者勞動的姿態。教師應對每張照片的勞動歷史背景一一進行講解,化深為淺,化生為熟,再結合現場模仿各種勞動姿態,把深奧的道理、隱藏的知識技能,變得明白易懂,拉近學生與勞動者的距離,也能激發學生創作的熱情。
二、追問提問,促進圖像文化內涵識讀
美術圖像中的形式美法則(如對稱、韻律、節奏、均衡、協調、和諧、變化、統一等等)受不同時代、民族、地域影響,是人類審美文化積淀的產物。教師應通過追問,一步一步、一環一環地提問題,促使學生保持穩定的注意力并激發他們積極思考,以讀懂畫面表現的內容,層層揭開隱藏在畫中的文化內涵,從而積極參與文化的傳承。
如,教授浙美版三年級《奇石》時,在學生觀察欣賞奇石圖片后,教師可進行追問:為什么中國人喜歡用石頭來裝點房屋、公園?為什么這些石頭看起來是奇特的?除了造型奇特外,還有哪些不同?顏色有什么不一樣,紋樣又有何不同?這樣的奇石你知道哪里有嗎?你還知道中國有哪些奇石?你想對古今“石匠”說些什么?……學生帶著問題,在追問中揭開圖像的秘密,觀察、思考更認真深刻,從而能感受到中國石文化的博大精深,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情懷。
三、質疑討論,促進圖像審美情趣識讀
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之下,共同在美術課堂中進行探討、辯論,營造集體氛圍。學生與作品進行最直接的對話,可以對圖像提出自己的問題,并大膽地表達出個人的想法。而這種碰撞,也能促進發現、感受圖像中的審美情趣,獲取審美感受。但教師引導討論的問題要提得正確,不可含糊不清,也必須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如,教學浙美版《塔》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塔的優美造型,課中教師巧設辯論題:“有人說塔可以算是古代最高的建筑,但一點美感都沒有,你們同意嗎?”學生立即展開討論,各抒己見:“塔身慢慢向上變小,我就覺得很美。”“塔高大挺拔又雄偉壯觀。”“塔有千姿百態的造型。”“塔有對稱均衡的美。”……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不斷地引導質疑,讓問題逐漸深入。
又如《愛書藏書》一課,在賞析藏書票環節,用希沃白板放大書中的藏書票,教師提出討論話題:“這些藏書票有什么奇特之處?”學生交流后各組代表小結:“藏書票是擁有這本書的一種標志。”“藏書票由圖案和文字組成。”“藏書票不是直接畫的,是刻在木板上拓印的。”“藏書票的圖案有寓意。”教師再拋出話題:“大家對藏書票的美有什么看法?”學生討論加深了對藏書票的創意設計的認識,提升了對藏書票的審美情趣的感受。同時討論后又引申出不同的問題:為什么藏書票尺寸不大,為什么方的多等。學生討論更加積極,在圖像識讀中,辨析了最簡單的視覺形象表現出的深刻審美情趣。
四、比較鑒別,促進圖像價值取向識讀
有了比較,才有鑒別。通過比較法,找出圖像中的異同點,能避免產生錯誤的價值取向。筆者認為可以通過優劣作品比較、多幅縱橫比較、中西文化差異比較等,讓學生識讀圖像,加深對圖像的理解,抒發情感,表達個性和創意,從而增強自信心,形成健康人格和價值取向。
如教授浙美版《秦陵兵馬俑博物館》時,教材中提供了幾幅不同姿態的兵馬俑,加上網絡收集的,教師即使對這么多的圖片進行一番介紹,以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學生在欣賞兵馬俑時,還是興趣不高。筆者課后反思,對課堂進行了改進,在引導欣賞大量兵馬俑圖片前,在白板左右兩邊同時展示兵馬俑實物圖片和偽劣贗品實物圖片,進行情境式的比較:“今天大家都來當文物專家,仔細觀察兩張圖片,甄別其中哪張是贗品,并說說理由。”學生的興趣立即被調動起來:“左邊的兵馬俑面部有表情,右邊沒有。”“左邊的衣服紋理皺褶比較明顯,右邊不明顯。”……再通過與其他朝代陶俑造型圖像的對比,學生了解到了兵馬俑崇尚寫實、形象生動、造型逼真的特點,給人明快、精致的印象,會對古代人民高超的技藝產生贊嘆和敬佩之情,從而會更加尊重勞動成果,更好地保護本民族的文物。
本文例舉的幾種引導圖像識讀的方法,只是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教學中教師還要根據教材特點、教學目標等靈活應用,交替使用或幾種方法共同引導,讓學生識別和解讀圖像,從而培養學生學習圖像傳達與交流,形成視覺文化意識。
(作者單位:福建省連江縣第三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黃曉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