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璠
最新修訂的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與實驗版教材比較,在教育理念、內容選擇、編排體系及實踐運用等領域都變化明顯,更強調了讓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的探索過程,從而提升數學知識的實際運用價值。但由于新版教材的出現,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讓數學教師感到苦惱的教學問題。如何科學地整合教授內容的分布紛雜,有效化解教材內容多而教學課時少之間的矛盾,從而使教學任務順利完成呢?下面,筆者以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一年級數學為例,談談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嘗試運用的教學策略。
一、整合策略,厘清知識的前后銜接關系
現代控制理論指出:部分與部分之間因為優化而產生的整合效果要遠遠大于各部分之間簡單地相加。因此,在備課過程中,教師要著手于通讀教材,確立板塊意識,做到“厘清大序,隨機調控”。
人教版“2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具體安排在第三單元的“1~5的認識和加減法”,第五單元的“6~10的認識和加減法”,第六單元的“11~20各數的認識”,第八單元“20以內的進位加法”。在教學中,筆者發現教材的編排順序存在著整合度不夠的現象,把本來聯系得十分緊密的知識點分開編排,不夠貼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不能最大程度地滿足學生的認知需求。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嘗試著對該板塊的內容進行優化處理,大力整合知識點,突出前后知識之間的過渡與聯系。首先,集中進行“10以內數的認識”的教學,一方面,借助教室內各物件的實物及數量,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經歷、體驗自然數的產生過程,重點引導學生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自然數的意義,對自然數的意義建立直觀、全面而清晰的表象;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多媒體在屏幕上對學生的座位及座號進行演示,重點辨析自然數的基數和序數兩種含義的區別,使靜態的數字動態化,枯燥的數學形象化。其次,筆者相對集中地進行“10以內數的讀寫”教學,既有利于指導學生在田字格上的書寫,又有利于鞏固先前的認知環節內容。再者,筆者進行“10以內數的大小比較”教學,讓學生認識“>”“<”和“=”的含義,并知道用“>”“<”來表示10以內數的大小,并進行“10以內數的分解與組合”的教學。最后,筆者進行“10以內數的加減法”的教學,尤其是“有關0的加減法”“有關10的加減法”教學。這樣,先集中進行“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教學,再穿插“認識圖形(一)”“認識鐘表”教學,為學生最后遷移到“11~20各數的認識”“20以內的進位加法”做好知識基礎、學習經驗等方面的準備。
二、體驗策略,豐富學生的認知感受
解決問題是數學教學的一大運用領域,實驗版教材過于突顯問題的解決技巧,忽略了問題解決的認知過程。修訂版教材比較系統地總結了實驗版教材在編寫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借鑒了國外數學教材在編寫中的一些優點,突顯了解決問題的過程,其編排思路是讓學生通過體驗,了解解決問題的一般過程和一般思路。如課本第46頁、47頁的分析過程設置了“圖里有什么?”“怎樣解答?”“解答正確嗎?”等環節,讓學生從獲取數學信息過渡到分析數量關系、選擇算法,再到檢查驗算,判斷結果合理性,讓學生體驗、感悟解決問題的完整過程。
又如,在教學左和右的概念時,可以這樣引導學生體驗發現過程:筆者先背對著學生舉起左手,稍停5秒后,放下左手并舉起右手,然后讓學生模仿筆者的動作分別舉起左手和右手。等學生熟知左右方位后,筆者積極引導學生想一想平時左手和右手是怎樣分工的,讓學生記住一些習慣性的左右手分工,讓方位感與左手和右手建立對應關系。最后,通過課后練習的“做一做”進行強化訓練,幫助學生逐步建立方位感的科學概念。
三、比較策略,發現不同知識間的差異
烏申斯基說:比較乃是各種認識和各種思維的基礎。在數學課堂中運用比較策略,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讓學生了解不同知識間的本質區別和有機聯系,深化對不同知識的理解。
實踐心理學認為,經過適當教育,5歲左右的兒童基本能夠理解基數和序數的意義。但是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發現很多學生對基數和序數的概念與運用依然混淆不清,準確理解的程度并不高。新修訂的人教版教材針對這個問題采取了不少有效措施予以改進,在編排中將序數和基數這兩部分內容進行優化組合,引入了對比觀察策略,在練習中強化了對比訓練的比重,讓學生能準確地弄清基數和序數的概念,提升認知水平。如教材從“排隊上船”的情境著手,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區分出“幾個人”和“排在第幾個”的區別,認識到“數”不僅可以表示數量也可以表示順序,從而初步建立起基數和序數的概念。這樣的教學安排,對于引導學生發現不同知識間的差異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教材編排如此,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運用比較策略也有助于優化課堂結構,深度剖析新知與舊知之間的內在聯系與區別。教師可以在課前鋪墊環節和課堂鞏固訓練環節巧設對比練習,使學生直觀明了地發現不同知識間的區別與聯系,切實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四、拓展策略,延伸學生的認知空間
在日常數學課堂上,不少教師比較急功近利,過于重視知識點和考點的教學,而忽略解題過程的教學,不重視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的能力;往往在舊知遷移上下功夫,而忽視新知的拓展延伸。在教師的錯誤示范影響下,學生往往比較容易形成重知識輕過程的思維定勢,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針對此類教學行為,筆者認為應大力引進拓展策略,有意識地通過作業布置、拓展訓練等方式豐富學生的知識獲得載體。如“認識鐘表”單元的內容雖然主要設置為認識整時,為了與二年級上冊認識“半時”“幾時幾分”進行對接,在一年級的教學中不妨進行適當延伸,豐富學生練習的形式,安排一些“幾時過一點兒”“快到幾時”的訓練。又如教材第85頁出現的通過觀察小朋友一天的活動內容,引導學生鞏固整時的認知方法;同時,教師可通過提出“小朋友9時在做什么”這一問題,使學生知道一天有兩個9時,初步滲透一天有24小時的知識,為以后學習“24時計時法”做好鋪墊。
五、反思策略,檢視教學過程的有效性
反思是數學教學活動不斷改進的動力。教師應積極倡導教學反思策略,把包括每課一思、每周一思、每月一思、教后反思、單元反思、學期反思等形式加以落實。通過不斷的教學反思,逐步內化新知,不斷建立新知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從而有效建構新的教學模型,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如在每個“整理和復習”教學結束后,教師可通過“本單元結束了,你想說些什么?”來引導學生進行內容的整理,設置一些富有啟迪性的線索來引導學生反思、總結。
(作者單位:福建省德化縣金鎖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