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康娟



摘 要: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對自然地理的學習存在一定的困難,特別是當自然地理要素與自然地域疊加的時候。通過對近5年來的全國卷高考地理試題中的這部分試題進行分類研究,提出自然地域的相互作用的教學策略,并在教學的過程中加以應用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關鍵詞:自然地域;相互作用過程;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教學策略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于自然地理的學習備感困難,特別是到了畢業班,全國卷地理試題中對于自然地域相互作用過程的考查分值高、比重大、綜合性強,對學生對題目信息的解讀、判斷、推理以及對知識的遷移運用等能力的要求較高,而且是后續人文地理學習的基礎。這樣,自然地域相互作用過程的學習就更為重要了。筆者主要就這類問題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提出相應的策略。
一、自然地域的相互作用在目前高考中的地位
1.對近5年全國卷Ⅰ、Ⅱ、Ⅲ卷統計(見下圖)
針對自然地理部分而言,涉及“物質運動,產生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大氣運動”“水循環和洋流”“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等占了絕大部分的分值,特別是卷Ⅰ和卷Ⅱ,而恰恰自然地理是文科生的薄弱模塊,再加之運動、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等,對文科生而言難上加難。
2.近5年自然地域的相互作用在高考中的分布統計
近5年全國卷Ⅰ、Ⅱ、Ⅲ卷共涉及該考點的分值有498分,占分值比例較大(27.7%),其中各年占的分值統計見下表1,按各地理要素分見表2。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在其“課程設計思路”中明確指出:高中地理課程注重與實際相結合。在其內容標準中明確提到的“地理過程”就有:運用圖表說明大氣受熱過程;運用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循環過程;說明風化、侵蝕、搬運、堆積等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變化的影響過程;簡述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質災害的產生機理與發展過程等。
分析近幾年高考文綜地理試題可以看出:在地理綜合類考試中,對地理過程的考查有以下幾個特點:
(1)在內容上,主要集中在地貌過程和氣候過程,也就是地理過程中的演變過程和循環過程,比如河流的侵蝕地貌、河流的堆積地貌等。
(2)在考查方式上,以考查自然地理過程為主,以考查地理事物的演變過程為主。
(3)在設問上,有的是直接設問,設問表達語句中有“過程”二字;有的是隱性的設問,其設問方式多為“分析、說明、解釋、推測等”某地理事物形成因素,這類試題雖然設問中沒有“過程”,但問題的解答需要將地理過程表述清楚,才能完成原因分析,看似一般的原因分析題,但要回答必須明確地理過程。
二、自然地域概況
自然地域是地球表層多種自然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綜合體,其在空間上有序分布,在時間上動態平衡,區域與區域之間存在過渡性等。
既然是相互作用的過程,就必須有穩定的能量來源。地球表面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能量來源主要有外能、內能和潮汐能。外能主要是太陽輻射能,約占所有能量來源的99.9%,是地球表層最重要的能量來源,是自然地理過程發生發展的直接動力和最基本條件。
外來能和內能是兩個獨立的能量系統,在地球表面相互交匯,為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提供了動力,推動整個自然地理過程的發展,決定著演化的強度和方向,使得自然地理面貌千姿百態。
三、自然地域的相互作用過程
1.演變過程——同一地點、不同時期的地域相互作用
演替同一地域的前世、今生和未來。比如西北地區的湖泊,冰川融水經過河流攜帶礦物質等鹽分進入湖泊,進行蒸發,鹽分在湖泊中慢慢積累。隨著人類大規模引水灌溉,湖泊的水量減少,形成鹽漠環境。
2.擴散過程——同一時間不同地域的相互作用
如大氣運動(風)從發源地沿著一定的路徑和方向,從一個地域運動到另外一個地域,對發源地、沿途等地都會產生相應的影響。
以2018年卷Ⅱ的龍卷風為例:
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龍卷風是大氣中強烈的渦旋現象……
(2)分析美國中部平原在龍卷風形成過程中的作用。
除此之外,還有水體的運動,巖石圈的物質運動等等。
3.自然地域的相互作用其實質是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原理,其表現為:
①每一要素都作為整體的一部分,與其他要素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
②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體的變化;
③某一要素的變化,不僅影響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還會對其他地域的自然地理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
其中的①②體現了演變過程——同一地點、不同時期的地域相互作用;③體現了擴散過程——同一時間不同地域的相互作用。
比如①,以西北地區為例,各要素共同形成了西北地區的特征:地表水貧乏,河流欠發育,多為內流河;植被發育差,有機質少;流水作用弱,物理風化,風力作用顯著,形成戈壁沙漠等自然景觀,在一定時期內處于相對的平衡。
如②,以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為例,黃土高原由于地表植被破壞,流水的侵蝕作用增強,導致水土流失。進而水文、地貌等狀況發生變化。形成千溝萬壑的獨特地貌,土壤肥力下降,植被進一步消失,蒸發加劇,該區域更干旱。處于一個相對失衡的狀態,再“尋找”下一個平衡,要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就是使區域處于“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動態平衡中。
如③,以某流域為例:河流上中游砍伐森林,涵養水源的能力減弱,發生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在下游淤積,導致下游的泄洪能力減弱,易發生洪澇災害,同時河床抬升、地下水位升高,導致土地鹽堿化。
四、自然地域的相互作用在教學過程中的策略
在不同時間尺度下,地理事物表現出空間上的特征演變,變得復雜,在試題中往往從這方面著眼,學生從資料中提取信息。認真審視,反復思考,從而剖析出命題意圖,以考查學生的地理思維過程,實現四大能力考核的目標。
1.梳理常見的地理“過程”,落實學科的主干,做到有的放矢
地理學科以人地關系為主線,突出綜合性和區域性特征,涉及面廣。學生要掌握原理、探究成因、總結規律;養成綜合分析、邏輯思維、遷移運用能力;處理好整體與差異、靜態與動態等關系,體現地理學科綜合性。
2.弄懂弄通基本的地理原理,構建知識結構,形成清晰的邏輯思路,落實學科的核心素養綜合性
地理過程是對地理原理與規律的直觀展現,能動態直觀演示地理過程,有助于學生對原理規律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①充分掌握學情考情,給學生動手體驗獲取經驗的機會。
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而動手實踐是學習的重要方法,要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交流過程中,獲得廣泛的認知體驗,達到學以致用。
②構建思維型地理課堂,引導學生探究體驗地理過程,進而理解地理事物的形成過程。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以地域性、綜合性、實踐力最明顯的水的運動變化導致其他區域的變化為例進行教學實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③在畢業班的復習備考過程中,要環環相扣,體現自然地理地域的形成過程,落實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達到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例:該流域氣候較干,年均降水量僅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發量可達2 000毫米,湖水淺,鹽度飽和,水下已形成較厚鹽層,據此完成8題。
8.如果該流域大量種植耐旱植物,可能會導致()
A.湖盆蒸發量增多? ? ? ? B.鹽湖面積縮小
C.湖水富營養化加重? ? ? D.湖水鹽度增大
在講解的過程中,不能只是一味地講,而要形成思維鏈,如下圖:
3.強化學科思維訓練,達到學以致用,舉一反三的目的,進而提升論證與探討地理過程的能力
根據教育部考試中心《201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考核目標與要求有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等四個方面,其中在論證時要觀點明確、表述清晰、邏輯嚴謹等。能夠用科學的語言、正確的邏輯關系,表達出論證和解決地理問題的過程和結果。
例:圖2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單側斷面。該河段兩岸依次分布著海拔不同的四個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積著河流沉積礫石。礫石的平均直徑T3>T0>T2>T1。洪水期河水僅能淹沒T0。據此完成6~8題。(6、7題略)
8.推測該河段所在區域的地殼經歷了()
A.持續下降? ? ? B.持續抬升
C.間歇性下降? ? ? D.間歇性抬升
本題以對地理現象的觀察與發現為情境,考查考生發現地理問題,并進行分析判斷,目的是挖掘出現象背后原理、規律等,通過地理學科術語,總結出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為今后的演化方向進行預測,也為預測變化提供基本依據。
總之,自然地域相互作用過程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既涉及各地理要素與要素之間的關系及演化過程,又涉及區域與區域之間的上游與下游,前世與今生、未來的演變等,對學生的要求較高,涉及地理學科四大核心素養,所以我們要循序漸進地進行落實,要從基礎年級重視,形成學生的地理思維,進而能夠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1]許嘉巍,劉惠清.論自然地理過程[J].地理教學,2004(2).
[2]袁孝亭,張志孝.地理過程知識及其教學設計[J].教學研究,1996(1):12-13.
[3]湯國榮.追尋注重“過程”的高中地理教學[J].地理教育,2012(16):19-25.
[4]李春紅.對《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中“地理過程”的認識[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5(3):10-11.
[5]李春紅.地理過程的高考復習策略[J].地理教育,2005(6):42-43.
編輯 喬彥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