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技術教育是一門綜合性課程,對發展學生思維、培育學生信息技術素養十分重要。以微課為導向,開展的中學信息技術教育是對傳統教育的一種創新形式,豐富教育資源,創新教學形式,實現中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有效性。對此,著重分析信息技術教育問題,論述微課的內涵與特性,提出微課在中學信息技術教育中的運用策略。
關鍵詞:微課;中學;信息技術教育;運用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各行各業發展、創新注入新的動力,尤其是教育領域。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的生成,為中學信息技術教育改革帶來契機。微課依托于互聯網平臺,以短小精悍、教育針對性強的特性,受到廣大師生的青睞。新時代下,將微課運用到中學信息技術教育中,推進信息技術教育線上線下教學活動的開展,增強信息技術教育的針對性、有效性,進而培育學生核心素養。因此,研究微課在中學信息技術教育中的運用十分重要,不僅是學生學好信息技術教育課程的需要,更是信息技術教育改革的需要。
一、中學信息技術教育問題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各大學校都能夠與時俱進,在信息技術軟硬件設施上進行完善,這為信息技術教育的開展提供了平臺。但從當前中學信息技術教育開展現狀來看,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阻礙了中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有效開展,使學生信息素養培育不佳。
(一)學生自身信息素養參差不齊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走進千家萬戶,很多家庭都安裝了計算機設備,學生接觸計算機成為一種常態。這使學生的信息素養參差不齊,一些學生可以接觸到計算機,對計算機相關基礎知識全面知曉,而一些偏遠地區的學生,其家中沒有計算機,接觸計算機的機會較少,這些學生計算機知識與能力不足,這為教師授課形成一定的難度。教師如果對計算機基本知識分析過于細化,不能滿足基礎好的學生的學習需要,而不講解基礎知識,基礎差的學生就很難跟上教學進度。
(二)重視理論教學,輕實踐教學
雖然信息技術教育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但受到傳統教育模式弊端的影響,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還是重視理論教學的開展,忽視實踐與理論教學的銜接,一味向學生灌輸計算機知識,忽視學生技能的訓練與培育,不利于學生計算機實踐能力的培育。
(三)忽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育
創新能力的培育在信息技術教育中占據重要地位,然而在信息技術教育中,忽視創新能力的培育,使學生知識學習過于單一化,影響到學生思維、能力的進一步培育。例如:在信息技術教育中,教師大都為學生講解書本知識內容,很少融入書本以外的知識,對學生思維啟迪不足,使學生創新能力培育不佳。
二、微課的內涵與特性
微課是指借助互聯網平臺開展的網絡教育模式,其教育時間短暫,能夠在短時間內集中說明一個問題,輔助教師完成教學目標,進而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微課是在傳統教育體制下生成的新的教育模式,是對傳統教育的一種補充,也是一種創新形式,促進師生教學與學習地位的轉換,增強教學的有效性。將微課運用到中學信息技術教育中,具有以下特性。
(一)微課教學時間短
微課具有教學時間短的特性,圍繞一個教學知識點,闡述與這個教學知識點相關的課程知識,以此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微課的教育時間大都在5~10分鐘,最長不超過15分鐘,較為符合學生學習、記憶知識的規律,是根據人腦的最佳記憶時間而設定的。微課這一教學特性,有助于增強學生對課程知識的理解能力,進而幫助學生突破教學難點、重點知識。
(二)微課教育資源容量小
微課教育資源容量很小,便于學生、教師下載、存儲以及分享。針對一個微課教育內容,教師可以下載微課,將微課傳遞給學生,學生借助移動終端下載微課,隨時隨地觀看、學習微課,提升學生學習質量。
(三)微課教育針對性強
微課的教育針對性很強,一個微課通常情況下就圍繞一個知識點闡述,最多不超過兩個知識點。學生通過一個微課的學習,能夠明晰這一知識,幫助學生理清知識脈絡。
(四)微課可以實現因材施教
教師根據學生學情,自主制作微課,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要,實現因材施教。微課這一教育特性,能夠彌補傳統教育的不足,增強教學的精準度。
三、微課在中學信息技術教育中的運用策略
在中學信息技術教育中,微課的運用具有一定的優勢,實現信息技術線上線下教育模式,推進信息技術課前、課后、課中教學的銜接,增強信息技術教育的針對性、有效性。因此,將微課運用到中學信息技術教育中,教師需要重視各教學環節的設置,以此凸顯微課在信息技術教育中的運用價值。
(一)課前教學中運用
將微課運用到中學信息技術教育中,需要重視信息技術教育課前教學設計,以此推進后續教學活動的開展。微課在信息技術教育課前活動中的運用,能夠增強預習的有效性。例如:在學習計算機基礎知識時,由于學生的信息素養參差不齊,一些學生掌握了計算機基礎知識,而一些學生計算機基礎知識不足,這時教師需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制作不同層次的微課。針對基礎差的學生,制作信息技術教育微課,將基礎知識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使學生在課前學習基礎知識,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針對具有一定基礎知識的學生,教師在互聯網平臺中,選取與基礎知識相適應的微課,引領學生在課前觀看微課,進行拓展性訓練,通過訓練讓學生進一步鞏固計算機基礎知識。由此可見,微課在課前教學中的運用,能彌補學生自身能力的不足,實現信息技術教育個性化模式。與此同時,學生根據自身能力可以反反復復觀看,直到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為止,這也是微課教育的一大優勢。因此,在信息技術教育課前活動中,教師可以借助微課突顯教育的針對性,為不同層次學生開展層次化微課教育,以此使學生在預習教學中獲取相同的知識、能力,進而為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提供保障。
(二)課中教學中運用
將微課運用到中學信息技術教育教學中,重視課中與課前教學的銜接,以增強微課運用效度。學生通過課前自主學習微課,對所學新課程知識全面了解。在課堂教學中,對于微課的運用,需要體現實踐性、體驗性,以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通過微課的運用,發展學生思維,增強學生參與教學的興趣,以此培育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學習知識的目的在于運用,尤其是信息技術教育課程,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微課的運用可以促進實踐教學的開展。首先,在信息技術教育課堂中,教師以短暫微課為導向,快速吸引學生融入教學活動中,通過問題展示,發展學生思維,在一問一答過程中,幫助學生解決預習困惑,提升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教師也能夠掌握學生的預習情況。等學生對課程知識全面知曉,教師為學生開展實踐教學活動,以議題為導向,引領學生實踐操作。在學生實踐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方法,讓學生一同研究、思考知識,增強實踐操作的有效性,提升學生計算機實踐運用能力。其次,教師借助微課優勢,為學生創設情境教學,帶動學生學習情感,為學生提供知識運用平臺,引領學生將課前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操作中,發揮引領作用,給予學生針對性的指導,規范學生操作模式,以此培育學生信息素養。例如:在信息技術教育中,教師立足于生活,結合課程知識,向學生傳遞課程以外的知識,諸如大數據、云計算等相關知識,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升學生對信息技術教育的認知。
(三)教學評價中運用
微課在中學信息技術教育中的運用具有很大的優勢,通過微課的運用,讓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學情,根據學生學情,為學生設置針對性的微課,以及給予學生適當的評價,通過評價促進學生進步。在以往信息技術教育中,教師重視知識的傳遞,忽視評價的重要性。因此,以微課為導向開展的信息技術教育,需要重視微課在評價教學中的運用,創新評價模式,增強評價的有效性。首先,教師根據學生個人學情,在互聯網教育平臺中構建學生檔案信息,采用跟蹤設備,記錄學生在互聯網平臺上的學習信息,掌握學生學習動態,知曉學生微課學習成效,采取互評、教師評價等形式,開展評價,增強學生微課運用的有效性,使學生根據教師評價,在課下借助微課再次學習信息技術知識。
(四)課后教學中的運用
微課在中學信息技術教育教學課后的運用是推進信息技術教育課前、課中教學銜接,實現信息技術教育全面化的重要途徑。因此,在中學信息技術教育中,需要重視微課在課后教學中的運用,培育學生高超的信息技術操作能力。在課后教學中,教師通過課前、課中、評價教學知曉學生具體的學習情況,在互聯網平臺中搜索相關的微課資源,引領學生觀看這些微課資源,拓寬學生知識面,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等學生學習完微課,教師在互聯網平臺中,開展討論活動,以該課程教學為主題,將學生分成小組,開展小組討論活動,使學生在小組討論中相互促進,彌補自身不足,進而完成學習任務。與此同時,針對學生微課教學體驗,教師可以開展相關的調查活動,了解微課在運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微課對信息技術教育的作用等,根據這些信息數據,開展下一節課。
綜上所述,微課在信息技術教育中的運用,對傳統說教式教學方法是一種沖擊與補充,改變教學的乏味,為教學注入新的動力,以此增強信息技術教育的有效性。因此,在中學信息技術教育中,教師應重視微課的運用,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設置微課、運用微課,提升微課運用效度,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能力,培育學生信息技術核心素養,進而推進信息技術教育改革。
參考文獻:
[1]曹峰.信息技術教學中微課應用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對策研究[J].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19(10):182,192.
[2]牟君.“信息技術+”對高中信息技術教學難題的破解[J].現代經濟信息,2019(17):379,382.
[3]伍麗媛.“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中學信息技術課程中的應用研究[J].才智,2017(22):92-93.
[4]鄧綺妍.基于微課資源的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有效學習策略[J].教育信息技術,2015(Z2):23-25.
作者簡介:林菲(1983.1—),女,漢族,江蘇徐州人,學歷:本科,職稱:中學二級,從事教育信息技術教學與研究。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