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芳
史料是史學研究的基石,也是歷史教學的基本素材。近幾年來,其作為一種重要的教育教學方式已被越來越多的中學歷史教育工作者認可并使用。“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是史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從近幾年的高考命題趨勢看,命題人越來越精心設計史料情景,越來越重視考查學生的史料分析解讀、歷史闡釋和文字表達等能力。
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明確強調教育的本質功能,也指明了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目標與方向,從國家層面更加系統地考慮“教育應培養什么樣的人”這一最根本的問題。接著,教育部啟動了“立德樹人”工程,2014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明確提出“研究制訂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和學業質量標準”。隨著《意見》的實施,北京師范大學林崇德教授領銜國內高校近百位專家成立核心素養課題組歷時三年集中攻關,于2016年9月正式發布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總體框架。201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組織專家就“核心素養”與高中各學科教學的實際相結合進行了研究探討,于2017年正式發布了依據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而修訂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
就高中歷史學科而言,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內容分五個方面,可以概括為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其中歷史解釋是對歷史思維與表達能力的要求。新課標上歷史解釋的定義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對歷史事務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價的態度、能力與方法。高中歷史教學最終想讓學生達到的能力目標是學會從歷史表象中發現問題,對歷史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做出解釋,能客觀評價現實社會生活中的問題。這就需要提高學生史料閱讀的能力,能辨析真偽,能自主評價盡量接近于客觀,批注式閱讀就是我們在教學中所運用的一個有效的
方法。
2019部編版高中歷史新教材的特點,以文明史為線索,以主題史為單元就是所謂的主題式文明史,這樣編的優點有利于更集中地呈現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內容、特征及其過程。但以主題史的方式學習,時間和空間跨度大,而學生的歷史基礎知識普遍較弱,加之新教材內容多,容量大,僅靠課堂教學處理困難。而新課標要求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學習歷史時間有限,在學習中與其向外補充教輔資料上的史料,不如指導學生充分利用課本,把課本中出現的有關史料和歷史解釋的內容認真讀懂讀透,學會批注式閱讀。之后逐漸放手讓學生在課前和課后用批注式閱讀法自主學習課本,疑惑之處做上標記,在課堂上教師有針對性地解惑,并以正確的唯物史觀和家國情懷加以引導,不僅能節約課堂的時間,減輕一部分教學壓力,還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同時達到歷史教育“立德樹人”的目的。
從高中歷史學科教學而言,批注式閱讀具有以下功能。
1.推動歷史學科的發展
批注式閱讀是一種體現自我的閱讀方法,它能夠將個體的閱讀理解通過書面語流暢地表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運用批注進行閱讀,能夠促進學生與文本、與人物的對話,帶給他們思想巨大的沖擊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學生不再簡單接受教師所講結論,而是從閱讀史料中真實地感覺歷史。讓學生在閱讀中體味歷史,感受自我思考分析史料的樂趣,產生出知曉更多史實的欲望。
2.適應當下高考選拔的需要
教科書只是歷史知識的載體,并非歷史課程知識本身,高考強調課程知識,絕非教科書知識。近幾年,高考歷史試卷愈發明顯地呈現出“新材料”“新情境”“新結論”的試題特點,且試卷的文字閱讀量和試題信息量大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并趨于穩定,缺乏閱讀力的學生將難以適應當下的高考形勢。因此,通過有效的閱讀策略和一定量的閱讀積累,學生的閱讀速度、關鍵信息提取能力、歸納概括能力都將獲得提高,實現閱讀能力質的變化,從而有效培養學生思維,適應高考對邏輯思維能力的考查。
3.促進學生正確學習觀念的形成
今天的學習不僅僅是在學生階段的學習,還是一種終身學習。批注式閱讀既是一種閱讀方法,又是一種閱讀能力,旨在通過自主閱讀探究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真正提高學生的歷史閱讀理解能力,啟迪學生心智的發展,促進其生命、精神的成長。習慣的養成和閱讀品質的培養,將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4.為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方式的變革提供一定的思路
由于學生認知水平和知識結構的局限,課堂上以教師為主導的一言堂以及就教材論教材的現象仍普遍存在,學生被動地接受著教師傳授的知識,局限于教材范圍的“一家之言”。學生認識歷史的視野、主動質疑和思考的能力頗受限制。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歷史閱讀,將課程內容中的某些知識點、結論與課外有針對性的閱讀有機結合,讓學生在批注式閱讀中發現教材以外別樣的歷史,從而引起學生的質疑、思考、探究,并將這種探究“有機會”在課堂上充分展示,形成歷史課堂教學中師生對話、研討交流的情境,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學的轉變,也有利于教師教的轉變。在歷史課堂的平等世界里,師生將共同發展、進步。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批注式閱讀不可能一次就面面俱到,它會給學生留下思維的痕跡和空間,學生可以在課上結合教師所授做出二次批注,在課后所感或單元學完留下三次批注,堅持下去,高中歷史乃至所有學科學習都將會有質的飛躍。
編輯 王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