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淑娟
摘 要:新一輪課程改革要求在教學活動開展中凸顯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但是,在傳統的初中歷史教學活動開展中,單一的教學方式應用限制著新課改要求的實現。在此情況下,越來越多的歷史老師嘗試將情境教學引入歷史課堂,以多樣的手段營造真實、形象的歷史氛圍,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體驗情境中經歷“歷史”過程,進而探索有價值的歷史知識,掌握歷史學習方法,提高歷史學習水平。
關鍵詞:初中歷史;情境教學;教學情境;創設對策
根據李吉林老師等人對情境教學的研究,所謂的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利用形象的手段為學生創設典型的場景,從而在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基礎上,是將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結合在一起的教學模式。此模式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包括四個環節,其中,教學情境的創設是首要環節。有效的教學情境,不僅可以實現情與境的融合,還可以使學生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經歷“歷史”發展,在自主性的發揮下,對歷史事件進行感悟和理解,進而獲取有價值的歷史知識,掌握歷史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那么,我們要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活動開展中創設情境呢?
一、利用史料創設教學情境
史料是初中歷史教學活動開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專家傅斯年就曾大膽地提出“歷學即史料學”的觀點。在這里我們不談論其觀點是否科學,僅僅由此就可以看出,史料在歷史教學中所占據的重要地位。就歷史情境的創設來說,其需要保證真實性和生動性,這兩個特點的實現離不開史料。利用史料創設歷史教學情境,不僅可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使學生在其輔助下,開拓視野,還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使其在史料分析的過程中,對歷史事件展開深入的探索,由此透過歷史現象發現本質,加深對所學的理解。以“燦爛的青銅文明”為例,在教學活動開展之前,我利用網絡渠道搜集了大量的與其青銅器有關的圖片,如三星堆青銅面具、三星堆青銅神樹等。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中,我則以這些圖片為切入點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在直觀形象的圖片觀察過程中學生可以感知到青銅器的造型及其鑄造技藝。接著,我引導學生對商、周時期中原的青銅文化和成都地區的青銅文化進行對比,在比較中發現差異。據此,我結合教材內容,對青銅器和青銅文化展開詳細的說明。如此情境的創設,不僅可以使學生在觀看中有所發現,還可以使其在教師的輔助下,加深對其認知,有利于提高歷史理解水平。
二、利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
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我國教育改革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傳統的以“粉筆+黑板”的教學模式早已無法適應教育改革的發展需求,而以多媒體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在教育教學活動開展中占據了制高點,其為教學改革的實現指出了新的出路。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教學情境,不僅可以實現抽象知識的直觀展現,還可以為學生營造一種輕松的學習氛圍,使其在自主參與中積極探究,提高歷史學習質量。在初中歷史教學活動開展中,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教學情境的手段是多種多樣的,如創設視頻情境、圖片情境等。這就需要教師結合教學所需,適當選擇,最大限度地發揮多媒體情境的作用。以《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為例,此時期社會動蕩不安,事物變遷發展較快,對于剛剛接觸歷史的初中生而言是難以掌握的。面對此情況,為了給予學生全方位的刺激,使其在多種感官的作用下,“經歷”當時的社會變遷,我利用多媒體播放了戰國時期變化的微視頻,以此創設直觀的情境,引導學生在體驗中,自主感知此時期的社會變化,從而建立對其直觀的認知,為結合教材內容加深理解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利用現實創設教學情境
歷史是現實的前身,而現實是歷史的延伸。歷史教學活動開展的目的之一是引導學生回歸過去,汲取經驗,指引當下。在傳統的初中歷史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的知識灌輸導致大部分學生將歷史與生活割裂開來,無法學以致用,由此產生了學習歷史是無用的錯誤觀念。當歷史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碰撞在一起的時候,學生會點燃求知的火花,積極探索歷史知識。所以,我在組織歷史教學活動的時候,會把握古今聯系,利用現實生活為學生創設情境,使其在體驗情境的過程中,發揮已有生活經驗的作用,積極探究。以《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為例,此內容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在教學活動開展中,我先鼓勵學生自主地就衣食住行等談談自己的生活,同時向其展示過去的生活方式,以此進行對比。在這樣的對比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感知到社會生活的變化,還可以樹立起積極的思想品質,實現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的協同發展。
總之,在初中歷史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可以創設史料情境、多媒體情境等,以情境引發學生的探究,使學生在體驗情境中掌握有價值的歷史知識,并享受到歷史學習樂趣,提升歷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趙映清.情境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創設與應用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7(S1):280.
[2]唐瑾.論情境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創設與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7(47):58-59.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