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琛琛
摘 要:相比之下,高中階段的數學學習難度較大,學生想要在考試中獲得好的成績,需要進行針對性的復習操作,掌握正確的復習方法。對新課程背景下高考數學命題趨勢進行總結,并從構建基礎知識網絡、強化基本技能水平、重點提升數學解題能力三方面,論述了新課程背景下高考數學基礎復習目標的制定方法。
關鍵詞:新課程;高考數學;復習目標
所謂高考數學基礎復習,主要指高三學年的第一輪復習,這在復習過程中屬于起步階段,當新課程講解結束之后,教師便帶領學生直接進入到該階段學習之中,主要時限在4個月左右。為了將基礎復習效果呈現出來,教師除了與新背景下的考綱和課程標準等相結合外,還要將高考試題立意以及重點明確出來。
一、新課程背景下高考數學命題趨勢
我國《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在數學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應做到立德樹人,強化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一般情況下,我國數學高考的功能便是服務選材、引導數學,真正發揮出數學學科的價值所在,所呈現出的特點為基礎性、應用性和創新性等。從過去幾年的數學高考中能夠看出,立德樹人的功能和價值導向顯得十分明顯,能夠將選拔功能進一步體現出來。站在試題角度來說,以學科主干知識的匯聚為主,對學生的通性和通法進行了嚴格考查。試卷中的開放性試題數量越來越多,數學應用價值也得到了突顯,除了考查學生應用能力外,思維能力也顯得同樣重要。所以說,在高三第一輪復習之中,教師需要將重點集中在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上,并嚴格遵守考試大綱要求,根據學生個人能力和水平選擇復習方法,也要按照實際情況對復習任務進行適當調整,幫助學生在最短時間內收獲更好的復習效果。
二、新課程背景下高考數學基礎復習目標的制定方法
在具體高考數學第一輪復習任務確立上,各個教師應提前做好考試大綱、學生學習整體情況等內容的了解,明確該項因素之間存在的關系,最終將最佳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傳遞給學生,強化其學習能力。
(一)構建基礎知識網絡
在高中數學學習過程中,數學知識屬于學生學習能力養成的基礎,思想和方法則是學習過程中的載體,可以幫助其解決更多的數學問題。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對基礎知識進行合理掌握,必然會對學習效果帶來影響。因此,在高三第一輪數學知識復習上,教師需要將知識網絡呈現出來。數學知識前后聯系性比較密切,復習過程則是整個知識的必要手段。所以說,高考數學第一輪復習需要將原有規則打破,建立新的授課順序,并將其核心性、工具性以及基礎性特點呈現出來,為學生復習提供便利條件。想要確保知識網絡的完整性特點,教師應引導學生對過去知識進行有效梳理和加工,以文字、符號等形式,將其整合在一起,強化學生對知識本質的認知深度,讓整體數學知識結構顯得更加清晰。通過在各種知識之間建立邏輯聯系,可以避免學生在學習中出現“孤立無援”等問題[1]。
(二)強化基本技能水平
在學生數學技能培養過程中,主要涉及的內容有運算技能、圖形運作技能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等。在高三第一輪復習之中,不能將重點內容局限在基本技能知識的應用上,還需要將強化和提高等特點呈現出來,在基本問題求解過程中,讓學生能夠找到正確的思想引領,維護知識理解的深化性特點。高考中的數學試題大多數都會涉及運算,很多學生的運算能力并不強,教師需要借助合理方法,對學生運算能力進行鍛煉。總的來說,運算和推理十分相似,均屬于數學學習中的核心內容。而且數學除了對各種運算進行研究之外,還要確保運算能夠真正有效地解題。在具體運算時,如果能夠將程序化特點呈現出來,便能賦予整個數學學習過程較強的邏輯性,這對于很多知識的理解具備幫助作用。為此,教師應強化對學生運算能力的培養,優化其思路和邏輯。
(三)重點提升數學解題能力
一般來說,學生解題能力的提升,是高三數學第一輪復習的重點所在。首先,教師應做到選題的明確性,表明復習的概念和目標,以及數學素養的提升方向。在選題上,需要將全面性特點呈現出來,除了教材中的試題和習題外,還要容納歷年高考試題、真題,強化學生的探究能力。其次,教師也要對試題內容進行深入性研究,找到學生的學習盲點,并教導他們學會舉一反三,在思想上強化對數學內容的領悟能力,在最短時間內解題。最后,強化學生的表達能力。表達是學生的思想體現,由于近年來高考閱卷要求越來越嚴格,學生的規范性表述顯得越來越重要。此時,對表達要求來說,教師應該以教材例題和標準答案為主,規范學生的解題步驟[2]。
綜上所述,我國近年來的高考數學創新性特點比較明顯,這也對復習教學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需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腳踏實地地完成數學復習講解,將復習成效最大化,同時也要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相信通過這種復習工作開展,學生在高考中均會取得理想的成績。
參考文獻:
[1]李廣修.新課程背景下高考數學基礎復習目標的認識與思考[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19(16):61-63.
[2]范銫.基于高考數學的復習策略探究[J].名師在線,2018(24):75-76.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