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霞
“群英薈萃展群文,爾言吾語道收獲”,吾之收獲:言群文之整合,意文筆之詩情。
精品課堂有王君專家的《風雨》、徐杰專家的《鄉愁》、程翔專家的《窗》、孟祥嬌老師的《散步》及吳丹青專家的《歸園田居》,可謂群英薈萃、異彩紛呈。其中王君專家的《基于整合思想的“群文”教學》和吳丹青專家的《為詩意人生而教育》對我觸動很大。語文講究綜合性和實踐性,綜合性在于既要“有言”,又要突出“有意”,真正實現“言意兼得”人人可得。“言意兼得”,人人有得。
一、洞察群文,發現整合
語文的閱讀教學看似千頭萬緒,實則無非是“言和意”的詮釋與表達,言在文而意在旨,讓學生用那雙有著求知欲望的眼睛洞察,就會發現整合之后的文意,言之意就是文旨美。我們老師就是要引導學生,讓學生不斷去發現,不斷去體會,發現整合之魅力。
且看,王君專家講授的《風雨》這一課,請允許我盛贊:平凹短文傳世,王君火眼金睛!她的四贊平凹,與她對《風雨》的發現遙相呼應,一看篇、二看段、三看句、四看詞,多么獨特的慧眼呀!
“看篇”環節中王君專家設計了一個發現:我從——看到了風,那風——;我從——看到了雨,那雨——,可謂是“宏觀學選材構篇”。王專家通過這個設計的流程,使學生學會從“我”的角度去發現什么,從而獲得什么。毋庸置疑,學生獲得的不僅是文字的表面性,更多的則是自己的發現與解讀,注重了與文本之間的直接對話,解讀了文本的言語,也就洞察了篇章的安排。
“看段”環節展示:和段落寫法基本一樣,意在讓學生快速發現找出縱式、橫式的妙點。段落的鋪排確實是不簡單,各種景物依次出現。扣住景物,如“樹林”“垂柳”“楊葉”“蘆葦”,展示段落的鋪排,“群景”之聚會呀!讓學生一起來參與這個有趣的活動,學生的感覺定是活躍的呀,真正讓學生的思維活躍了起來,那這種整合就是有意義的。
“看句”環節以評選“感動讀者最精妙的句子”,調動學生頒獎于“桂冠”之活動,引導學生急于去發現、推薦,多么巧妙的設計呀!言中之精妙在于生之所見,感動在個人,所以探究發現的空間有了,學生填充的興致便提升了起來。活躍的思維激起之后,一層又一層思維的浪花便此起彼伏,掀起了波瀾。
“看詞”環節,重點是抓住“貼”“沖”“飄”“落”等,特別當學生提到“落”換成“墜”字時,王君專家也是在贊成時話鋒巧轉,言“墜”字只說明瓦落的速度之快,但文意卻然風的力量,恍然大
悟之。
我們不妨拿部編版《花之歌》作為例子來看,這一單元整合起來看,課文皆是記錄大自然的美好,給人以美的享受。將《花之歌》各段的中心句鋪開來看,以“我是……”的句式對花的形象展開描畫。通過借物抒懷突出花的形象,全文無一“花”字,這些物都是花的隱喻,透過表層可以看出花的特征。花語的自然流露構建了鮮活的圖畫,有的便是現實的真實性的表層特征。如“冬將我孕育,春使我開放,夏讓我成長,秋令我昏昏睡去”,此類言語一目了然地呈現在學生的面前,通過朗讀就能知悉其文意。
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真正對話就在于此言之整合,要撥開“言”之“云霧”就要揭開群言的面紗,洞察其中的整合密碼,為學生開啟求知的大門,真正發揮學生的潛力,知其所以然乎。
二、洞悉文筆,想象詩情
吳丹青專家的“為詩意人生而教育”著實讓人“詩情畫意”了一回,“我愿執一長篙,與咫尺之人蕩漾在山水之間”“我想持一畫筆,攜夢中之人暢想于田園之中”,如果言在表的話,那么詩情文筆的想象便是這內在意蘊了。詩情人生,我們每一位教師都在書寫,或生動,或感人,或平淡……皆是情真意切的人生。文本的語言文字通過立體感讓學生讀之回味,神游于其中的妙訣就在于
想象。
想象可以讓文本的意旨豐腴起來,透過這層便似乎真的見得真人,似乎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員,詩意的人生就在文本之中,何須愁孤寂呢?文本給學生的便是異彩紛呈的詩意人生,文筆的精彩多得不亦說乎?或拓展,或補白,或其中,或心得……無不牽系著學生的心意,盡在其中的樂感不言而喻。
吳丹青專家通過“猜讀”“解讀”的方法,詩意化地引導學生在想象中比較、鑒別、強化,并通過對文本內容的再次創作進行補白。如仿造原詩依照“讀書南窗下……但使愿無違”的格式想象創作出學生的真意真言,實在是可貴呀!姑且讓我也隨之賦詩一首:教書南窗下,喜悲皆源自。日出新實中,日落滿心意。執著爭無悔,誰言教師苦。苦言不足道,但使愿無違。
教學《花之歌》時,為了讓學生進入作品意境,就要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結合學生自己的生活及閱讀經驗想開去,感受奇特的想象,營造出豐富雅致的意境,與文本、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教師借助本文的句式,一則將“我”改為“花”進行比較賞讀,二則仿造句式進行再次創作。諸如類似“我是點點閃爍的星光”“我是絲絲縷縷的春風”“我是片片飛舞的彩霞”,句句詩情畫意,所有的美意與暢快都淋漓盡致地揮灑出來。愿這份詩情的人生永不毀滅,一直留在孩子的心扉。
語文的教學可顯可隱,顯在“言”的整合的直觀,隱在“意”的詩情的抽象。我愿是一片海,既包羅了萬象,又詩意了人生。語文的課堂就是這片海洋,我執起了長篙,載著這份希望與期待,載著那份夢想與向往,大步向前,不停息地追逐著。
注:本文系寧陽縣“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在群“言”中品儒雅情韻的研究》成果之一,課題批準文號:135GH026。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