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好概念是學好數學重要的一環,概念引入是否合理恰當又是學好概念的前提。結合課堂教學實例,闡述了如何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引入概念,以促進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
關鍵詞:概念引入;數學活動經驗;實際生活情境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數學概念是數學知識的基礎,因此數學概念教學是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而引入是概念教學的第一步,也是形成概念的前提,這一步走得如何,對學生能否學好數學概念起著關鍵的作用。
現在的不少老師講題時通法特法,講得頭頭是道,學生也是聽得津津有味,而講數學概念時總是沒有幾句話,甚至對一些重要概念一帶而過,很快就轉入解題教學中去,希望通過做題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出現“重解題、輕概念”“重結果,輕過程”的想法。我們也還會看到有的教師在課堂上抽背某一段定義、定理,看到學生如同背古詩一樣背出來,教師就認為學生準確記憶了概念,更有甚者要求學生默寫概念。這樣兩種做法都沒法讓學生真正理解概念,反而留下一些后遺癥:怕做概念判斷題。雖然教師也教給學生一些概念題的解題方法,如畫圖、舉反例、特殊值等,但學生依然弄不清概念的內在屬性,只要遇到就心虛,只能連猜帶蒙。筆者認為對數學概念應該“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在應用的過程中加深理解”。如何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學好數學概念?筆者認為數學概念的引入很重要,下面就結合自己的概念教學談一些思考。
一、概念從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中引入
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是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標志。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是學生不斷經歷、體驗各種數學活動過程的結果。數學活動經驗需要在“做”的過程和“思考”的過程中積淀,是在數學學習活動過程中逐步積累的。初中生已經具有一定的數學活動經驗,已經有初步的思考表達能力,所以數學概念的引入建立在學生已有的數學活動經驗上,讓學生感受新概念生成的順其自然。
案例1:蘇教版七年級下冊7.3圖形的平移教學片斷
教師準備:多張同樣大小,不同顏色的三角形紙片
師:(三張紙片重疊在一起,固定在黑板上,標上字母A、B、C)你能仿照生活中的平移現象,讓三角形紙片做一次平移嗎?演示給同學看一下。
生1:在黑板上演示水平向右平移。
師:(幫忙固定好平移后的紙片,標上字母A′、B′、C′)這里的A′、B′、C′叫做A、B、C的對應點。
師:同學們還能做其他的平移運動嗎?
生2:在黑板上演示向下平移,并固定好平移后的紙片。
生3:在黑板上演示向右上方平移,并固定好。
師:這些平移一樣?為什么?
生齊:方向不一樣。
師:看來要完成一次平移運動,必須要有明確的方向。那我們都看向右的方向,是否還會有其他的平移呢?演示給同學看一下。
生4:在黑板上演示了又一個向右方向的平移。
師:這兩位同學的平移一樣嗎?為什么?
生5:不一樣,移動的長度不一樣。
師:你是怎么理解移動的長度的?
生6:原來的位置到現在的位置之間的距離。
師:那么你所說的這個距離怎么測量呢?
生6:可以測量點A到點A′之間的距離。
生7:不一樣,移動的方向雖然也是向右,但和上面的向右不一樣,有點歪了。
師:怎么保證在同一個方向上呢?
生7:畫直線。
生8:用直尺。
……
案例感悟:要掌握圖形平移的概念,就是要理解平移的兩大要素:方向和距離。方向和距離在學生的生活中已經客觀存在,并不陌生,再加之已有的數學活動經驗,通過對操作過程的觀察和比較必然獲得結論。這一過程使得概念從引入到形成自然生成,具有較強的直觀性。像這樣通過數學活動經驗引入的概念教學還可以是圓、特殊的平行四邊形等,它們都屬于直觀性數學概念,借助觀察實物、動手操作等數學活動引入,從感性到理性分析,逐漸清晰所要學習的數學概念模型。
二、概念從學生的實際生活情境中引入
數學教學內容的引入選擇要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有利于學生體驗與理解、思考與探索,使學生體驗從實際背景中抽象出數學問題。我們可以從學生容易接受的、合理的情景引入,在寬松的探究氛圍中參與、體驗和感悟,對概念的形成積累一定的元素,對所得概念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案例2:蘇教版八年級上冊6.1節函數教學片斷
我設計了如下五個情境,逐步引入函數的概念:
情景1:某一加油站加油機界面上出現的單價、油量和金額。通過給汽車機油時的實景,觀察這三個量的不變與變化,讓學生知道常量與變量的概念。針對油量和金額這兩個變量之間的變化關系發現當油量變化時,金額也隨著變化;當油量確定時,金額有唯一的值與它對應,并使學生知道能通過這些話來描述加油過程中,金額與油量這兩個變量之間的對應關系,讓學生初步具有函數的意識。
情景2:本市某一天的整點氣溫曲線圖。通過讓學生說出一個點的意義,讓學生感受到氣溫與時間是一一對應的關系,然后對于整個變化過程,讓學生模仿加油情境中的語言表述,來說出兩個變量之間的對應關系。
情景3:本市防汛期間,工作人員根據水庫的水位變化與水庫蓄水量變化情況制作的表格。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在這個變化的過程中,蓄水量和水位之間的關系。
情景4:用火柴棒搭小魚游戲,數數不同條小魚用的火柴棒根數。讓學生說出小魚條數和火柴棒根數之間的關系,使學生感悟函數能夠用簡潔的數學式子來表示。
情景5:小魚跳起時,水面的變化。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小魚跳躍激起波紋變化情況,并用語言描述這個變化過程中,變量之間的關系。
通過對以上情境共同之處的歸納,函數概念的得出水到渠成。
案例感悟:函數是數學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是由常量數學到變量數學,是在數學思維上的一次飛躍。它揭示了現實世界中數量關系之間相互依存、變化、對應的實質,是刻畫和研究客觀世界變化規律的重要模型。本課的函數概念引入就是通過大量直觀、形象的生活情境實例,讓學生感悟量與量之間的變化關系,感知“變化的過程”“兩個變量的對應關系”,為準確把握函數概念的核心要點,即對應關系做好鋪墊.像這樣需要通過學生的生活情境引入概念的還有方程、一次函數等,它們屬于抽象型數學概念,通過精心設計的生活化情景,再引導學生討論、探究、暴露概念的產生過程,才能真正讓學生“動起來”,在概念學習之初,為理解概念的本質特性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概念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基礎上引入
數學知識的教學,要注重知識的“生長點”與“延伸點”,把每堂課教學的知識置于整體知識的體系中,注重知識的結構和體系,處理好局部知識與整體知識的關系,引導學生感受數學的整體性,體會對某些數學知識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從不同的層次進行理解。我們針對一些數學概念也可以尋找其可以嫁接引入的起點,通過類比、遷移完成對概念的初步理解和語言描述。
案例3:蘇科版八年級下冊10.1分式教學片斷
我以學校社會實踐活動為主線,設計了四個問題。
問題1.某汽車租賃公司規定:45座汽車每輛每天的租金為900元,若汽車坐滿學生,則每人分攤到? ? ?元租金;53座汽車每輛每天的租金為1000元,若汽車坐滿學生,則每人分攤到元租金。
問題2.1班、2班、3班共a名學生,正好坐滿45座的汽車,則45座汽車需要? ? ?輛,其余班級共b名學生,正好坐滿53座的汽車,則學校一共需要? ? ?輛汽車。
問題3.小麗走進零食店,準備用20元錢購買些巧克力。發現德芙巧克力的單價為b元/千克,好時巧克力的單價比德芙便宜2元,則小麗可以買德芙? ? 千克或買好時? ? 千克。
學生先后列出的6個代數式,根據已有的知識說出熟悉的式子名稱,對于問題2的兩個式子學生不能一下子說出整式,稍加引導后完成。最后聚焦于后2個式子有爭議。針對這種情況,我設置了如下問題串:這2個式子的樣子和誰長得很像?此處出現兩種結果,有學生說和分數長得很像,也有學生說和問題2中的整式長得很像。追問1:與你所說的很像的式子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嗎?此處引導學生觀察和歸納分式的特點。追問2:你給它取個名呢?最后形成分式概念。
案例感悟:3個問題從整數、分數、整式到分式,引導學生通過與分數進行類比,從式子的形式上尋找它們的共同點,再從分子、分母單獨看,尋找不同點,首先排除分數,再引導學生與問題2中兩個整式比較,尋找不同點,再次排除整式。這些過程體現了從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實現從整式到分式的過渡。通過與分數、整式的類比引入分式的概念,并利用類比的數學思想理解分式概念的基本特征——分母中含有字母。教師應注重數學知識與學生已有學科知識的聯系,在學生已有知識基礎上引入新概念的教學,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和類比、歸納和概括,幫助學生理清相關知識之間的區別和聯系等。
數學概念是數學教學的基礎,是數學知識系統中的基本元素。概念教學需要經歷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深化和概念的應用,其中概念的引入就是要解決“從何來”的問題,是學生能否形成正確概念的經歷,是能否正確理解概念特征的過程,是很重要的第一步。對于概念的引入,要根據概念的特點,給予恰當的引入方法,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可以從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情境引入,增加學生的感性體驗;也可以從學生熟悉的數學活動引入,引發學生探究的欲望;還可以抓住概念之間的聯結點、生長點,從學生的舊知引入,運用類比的方法,展示出概念的產生過程和它的必要性,讓學生真正走近、走進概念。不管概念采用何種引入方式,都應注意幾點:(1)設計概念引入的時間把握要合理,目標要明確;(2)設計的問題要富有啟發性,要能激發學生的思維;(3)概念的引入要緊密聯系學生,貼近學生的身邊,以便于學生正確理解“從何來”,也能更好地掌握“到哪里去”。
參考文獻:
[1]邵光華,章建躍.數學概念的分類、特征及其教學探討[J].課程·教材·教法,2009,7(7):47-51.
[2]陳麗敏,景敏,王瑾.數學概念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教學建議[J].中國數學教育,2018(6):26-29.
作者簡介:陳棟(1975—),男,漢族,江蘇省無錫市人,就職于無錫市廣勤中學,本科,中小學一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數學教育。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