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承麗
常言道: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對教師來說,上課,是“臺上十分鐘”的展示,備課,則是“臺下十年功”的歷程。為了臺上10分的精彩,老師不知要付出多少心智和汗水,個中滋味,只有師者才能體味。
對于備課,我的體會是,勤奮很重要,但得法更有效。經過幾年教學的摸爬滾打,我總結出的備課思路是:“學、研、教、評一體化”備課。備課過程,主要有五個環節:閱讀、分析、設計、預想和評價。
一、閱讀
閱讀,就是圍繞課題廣泛閱讀,且邊閱讀、邊積累、邊思考。記得剛參加工作的時候,自己簡單熟悉教材后就在網絡上搜集各種素材,積累了視頻、圖片等各種素材,“廣泛”的功課是做足了,但不知如何取舍,缺乏深度思考,導致課堂成了圖片展、泛泛而談;反觀身邊的老教師,網絡中的一個小事件或一張圖片足以駕馭支撐整個課堂。請教之后終于明白,閱讀不能僅關注“寬度”,更應注重閱讀的“深度”。在教學中,自己要在廣泛涉獵的同時“深讀”手頭的資料,眼睛要像犁耙一樣,反復耕耘這些文字,從而加深理解、篩選素材、養成閱讀的習慣。
按照我的備課理念,閱讀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的過程。這一步,在備課過程中不可或缺,從時間上說,也占了備課過程的大頭。
二、分析
分析,是對教學資料進行思維加工的過程,功能是去偽存真,去粗取精,重點解決“教什么,學什么”的問題。我只談談怎樣分析教材。
我喜歡用“點、線、面、體相結合”的分析方法。所謂“點”,有三:知識點、能力點和教育點,這是構成教學內容的基本要素;“線”,是指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這是貫穿學科知識的主線,也是課堂教學的“路徑”;“面”,是指知識點的外部聯系,包括學生與已知知識的聯系、與實際的聯系、與其他學科的聯系等,它大致勾勒出了知識平面化的輪廓;“體”,是學科知識的結構體系,可以用知識結構圖表示,它顯示了知識要素間的立體化聯系。不過,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師生在頭腦中建構知識“體”時,這時的“體”,不是平面化的、抽象的,而是具象的、復雜的、多維的和動態的(我認為這也是學習魅力之所在)。
按照這樣的程序分析下來,教學要點明晰了,教材的結構也參透了,為進一步備課奠定了基礎。我把這個環節,稱之為“初研”。
三、設計
設計,是教師備課的核心環節,是備課過程中教師的思想再造過程,備課中需要設計的東西很多,但它解決的重點是,課堂上“怎么教?怎么學”的方法論問題。在教法設計中,我常常借用“支架式教學”的思想和方法。
什么是支架式教學?打個比方說,教學就像砌一面墻,傳統教學,是老師在一磚磚地砌,老師是“工匠”,學生是旁觀者。課上學生看著老師砌,課后學生再去仿造。“支架式教學”把這個過程顛倒了,讓學生在課堂上親自去砌“知識之墻”,老師干什么呢?老師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學生的建造活動提供“建筑材料”“搭建腳手架”、進行“技術指導”和驗收評估等,具體說來,有“創設情境”“搭建支架”“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和“教學評價”等五個設計環節。“支架式教學”的核心理念,我概括了一句話,就是“讓學生成為知識大廈的建筑師”。
我的體會是,按照“支架式教學”的思想方法設計課堂教學,真正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把“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等現代教育理念落到了實處。還有,這種教學模式,契合了新高考、新課改的要求,操作難度不大,學生喜聞樂見,具有極強的教育生命力,很值得推廣。這個備課環節,我名之曰“深研”。
四、預想
預想,就是課備好之后,在腦子里把設計好的教學過程從頭至尾“放一遍電影”。預想過程中,有想象不出來的地方,就回歸備課筆記,再看看自己是怎樣設計的,有覺得不順遂的地方,就及時加以調整,一旦有了新的教學聯想和創意,也及時充實到教學設計中。
因此,預想的過程,實際上是教師對教學內容再熟悉的過程,有“熟能生巧”之效;也是對教學程式再完善的過程,能使教學設計“再上層樓”;更是拓展教學設計新空間的過程,有助于教師處理好“預設”和“生成”的教學關系。從教學實踐上說,預想,雖然用時較少,但效果卻相當于一次課前“試講”。此外,長此以往,對增加教師自信心、提高記憶力、想象力等,也都大有裨益。
五、評價
評價,是對教學設計的價值判斷。這里所說的評價與“預想”不同,如果說“預想”環節更側重于對教師的評價,那么,這里的“評價”更側重于學生方面。教師的預設目標學生能不能理解,能理解到什么程度等。
就像崔允漷教授所說,“沒有評價,就沒有課程”,教師“理應先學會評價,再學上課”。心理學把教師成長分為三個階段,關注生存、關注情境和關注學生,而能否自覺關注學生是衡量一個教師是否成長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由此,我認為,如果教師能真正做到有效的評價,那么,他的教學設計將更有針對性,教育教學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教學過程中,自己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堅守既定的備課理念,堅持五環節備課,為了“臺上十分鐘”,苦練“臺下十年功”,促進了自己的專業成長,實現了學、教、研一體化備課,在課堂教學中收到了真真切切的實效。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