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霞
摘 要:化學是高中最重要的一門學科,不僅有利于提升學生分析能力與思維能力,而且還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知識量。但相對其他學科而言,化學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學生學習起來比較有困難。作業布置作為化學教學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對學生學習質量具有重要影響。為此,主要對高中化學作業多樣設計的實踐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高中化學;作業;多樣性設計
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高中化學越來越受關注和重視,在高考中占有大量的分值,同時對其教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對作業設計的關注度不斷提升。傳統的單一的設計方法,不僅難以提升作業的有效性,而且也未充分發揮作業的作用,不利于學生化學成績提升。因此,需采取多樣性設計方法,使學生更好地鞏固知識。
一、社會實踐型作業的設計
化學學科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很多化學知識都是通過實驗得出的。而且實踐出真知,在實踐中,不僅充分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還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發散他們的思維,有利于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化學成績。同時,通過實踐得到的知識,還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印象。尤其是在進行高中化學設計時,融入實踐的環節,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更好地鞏固相關知識,提升知識內化效果,而且能實現作業的價值,使其能夠真正幫助學生提升化學水平。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教師可以根據具體內容進行社會實踐性作業設計[1]。
由于化學知識涉及的方面比較廣,因此可以采用多種形式,例如,讓學生通過參觀廠礦企業等調查相關的化學問題,或者了解相關化學知識等。再如,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網絡技術已經普及,因此教師可以針對某一熱點問題,讓學生上網查找資料或者查看書籍,撰寫相關調查報告,進而提升其化學知識量與化學素養。
例如,在講授“化學元素”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根據硫的轉化、碳的多樣性等相關知識,對其化學作業進行精心的設計,使其具有社會實踐性特征。如,可以讓學生到煉鐵廠實地考察,探索和分析在鐵的煉制過程中碳所起到的作用,這樣學生通過觀察煉鐵的過程,可以更準確地了解碳的作用。再如,可以讓學生到附近的合成氨廠,認識相關的設備,并說明相關原理。通過實踐性作業,學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化學元素相關知識,有利于提升學生完成作業質量。
二、高中化學作業設計要有開放性,樹立科學發展理念
在傳統化學作業設計中,學生之所以做作業的積極性不高,不能高效完成作業,主要是因為其設計存在著不合理之處,作業形式過于呆板,未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探索知識的欲望。因此,在新時期進行作業設計時,教師必須要對學生的個性發展加以重視,堅持開放性原則。同時,還要本著科學發展的理念,以便提升學生的化學素養。
例如,在設計有關“白色污染”作業時,如果直接讓學生寫出白色污染產生的原因,不僅難以發散他們的思維,而且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如果體現開放性,就會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讓學生觀察周圍的生活,尋找白色垃圾,并對自己感興趣的垃圾產生白色污染的原因進行探討,就會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主動完成作業。而且開放性的作業,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學生的壓力,使其高效快樂完成作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概括與整合型作業的設計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之所以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知識比較零散且復雜。只有讓學生在整體上掌握化學知識,建立一個比較系統的知識體系,才能對相關知識進行合理的應用。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教師必須對作業設計形式進行優化,使學生能自己對相關知識進行歸納和總結。因此,在化學作業設計中,概括與整合型的作業設計是十分重要的[2]。主要是因為其完成相關作業的形式是多樣的,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可提升設計的有效性。
例如,在講授“鹽類制取”有關知識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構建鹽類制取的知識體系??梢砸运季S導圖的形式完成,也可以表格或者文字的形式完成。這樣不僅可以給學生自由選擇的機會,而且還能使其有一個比較清晰的思路。如,以思維導圖形式完成作業,學生可以一鹽制取為中心,構建不同的分支,將重點內容寫出,如“金屬單質+酸”“金屬單質+非金屬單質”等,這樣會使有關鹽制取的重要知識點一目了然,既促使他們更扎實地掌握相關知識,又能夠使其靈活運用相關知識解決問題,做到舉一反三,對良好作業設計效果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總而言之,作業布置是高中化學教學最關鍵的環節,是學生鞏固知識最主要的途徑之一。為了提升作業設計的有效性,需要進行多樣性的教學設計,不僅可以進行社會實踐型與概括、整合型作業的設計,而且還要確保化學作業設計的開放性,堅持科學發展理念,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完成作業,使其牢固掌握相關知識,進行逐漸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葉燕珠,吳新建,張賢金.高中化學作業分層設計與評價研究[J].化學工程與裝備,2018(6):313-314.
[2]蔣小鋼,張賢金.高中化學作業多樣性設計的實踐與思考[J].教學與管利,2015(7):65-67.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