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文華,楊 倩
(1.上海對外經貿大學 體育部,上海 201600;2.上海體育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上海 200438)
國家已將體育產業作為新興產業、綠色產業和朝陽產業來扶持。發展體育產業是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發展結構、實現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從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實際情況來看,體育產業的主體部分即體育服務業的發展對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盡快提高體育服務業競爭力以促進體育服務業發展,已成為世界各國和地區廣泛重視并激烈追逐的焦點。然而,提高本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的前提和基礎就是明確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內涵及其評價方法。
因此,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首先要對各個區域的體育服務業強弱有個綜合的了解和評判,尋找影響其發展的優勢和短板。而了解和評判的前提是探尋體育服務業發展的內在機理和運行機制以及建立一個能科學合理地評估出各個區域體育服務業向市場提供服務能力強弱的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評價模型。只有這樣才能為了解區域體育服務業發展現狀以及針對體育服務業發展現狀提出政策建議工作打好基礎和提供保證。
1.1 產業競爭力的界定
由于國內外學者對產業競爭力研究的出發點和視角不盡相同,所以對其概念內涵理解不同,研究方法也是形式各異的。但目前對于產業競爭的概念理解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競爭力在層次上分為:國家競爭力(宏觀層)、產業競爭力(中觀層)、行業競爭力(亞中觀層)和企業競爭力(微觀層)。其中產業競爭力位于國家競爭力和行業競爭力之間,既與企業聯系緊密,又與國家的競爭力息息相關。產業競爭力是國家競爭力的具體表現,提高行業和企業的競爭力則促進產業競爭力發展,促進國家競爭力提升,此四者相互融合、環環相扣,彼此聯系。
第二,在產業競爭力的研究內容分類方面分為:產業間競爭力和產業內競爭力。產業間競爭力主要是指特定環境中不同產業之間的競爭力情況,而產業內競爭力則是指不同環境中針對同種特定產業的競爭力表現。目前國內大部分研究都屬于產業內競爭力的研究。
第三,產業競爭力在區域空間上分為:國際區域產業競爭力、國家產業競爭力和國內區域產業競爭力[1]。國際區域產業競爭力是指某一特定區域的特定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往往沒有國家主權上的限制說明,如東南亞地區與中東地區信息產業競爭力。國家產業競爭力屬于國際區域產業競爭力一種特殊形式,它有明確的國家主權的界定,如中美的體育產業競爭力。國內區域產業競爭力是指一個國家內特定區域間的產業競爭力。這里“特定區域”既可以指行政劃分的地區板塊,還可以指不同經濟區域劃分、甚至是自然地理位置上的劃分。
本研究的對象為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首先在層次上屬于中觀層次視角研究;其次,它屬于具體產業的競爭力研究,因為只針對體育服務業這個業態而言;第三,屬于區域產業競爭力的研究,既可以是指自然地理區域,也可以是指人文區域或經濟區域,但研究時界定的區域必須屬于同一維度同一級別上才具有可比較性,如中國5個直轄市的體育服務業競爭力。
1.2 體育服務業的界定
1.2.1 體育服務業。目前各界關于服務業的概念尚沒有定論,學術界一般認為:生產、銷售服務產品組織的集合即服務業。然而根據相關規定,在我國國民經濟核算中都將服務業視為第三產業,即除農業、工業之外的其他所有生產部門。一般按照服務業的產業性質分為生產性服務業和消費性服務業;按照產業特征分類分為:傳統服務業和現代服務業。綜合以上則可知體育服務業應該屬于現代消費性服務業,既有現代服務業的特性,又有消費性服務業特性。
國內關于體育服務業的研究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已經開始了。進入21世紀以來,相關的研究文獻正在迅速增加。從現有的研究資料看,歸納起來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體育服務業的結構及特征方面的研究;二是國家或地區體育服務業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方面的研究;三是體育服務業在產業集聚方面的研究;四是體育服務業基本概念與標準化及質量管理方面的研究。根據本研究需要筆者對國內體育服務業的概念內涵與外延進行了梳理了分析。
本研究是按照時間序列對國內體育服務(業)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梳理(詳細如表1,相關參考文獻[2-8])

表1 國內關于體育服務(業)概念內涵與外延相關研究成果的梳理
國外一些經濟發達國家或地區的體育服務業發展水平通常較高,且其中很多地區體育服務業已經成為了體育產業的支柱,其GDP貢獻值相當高。所以與體育服務業的相關研究文獻很多,大多是圍繞各類體育賽事展開,以經濟學、管理學和營銷學的理論為基點進行研究,研究的角度多,研究范圍廣,但是非常分散。盡管學術界對體育服務業有學者做過一些明確的界定,但是在實際國家統計工作中卻沒有將它作為一個獨立的業態進行專門的統計。我國雖然已經開始了體育產業的統計工作,其中也有關于體育服務的統計部分但由于起步晚統計工作并不是很完善,相關數據很難獲取。同時,盡管美國也沒有將體育服務業作為獨立的業態進行統計,但是統計工作起步早,相關數據較為完善。所以本研究通過外國網站查詢到北美行業分類體系整理獲得NAICS行業中與體育服務業(Sport Service Industry)相關的產業分類供研究使用。(詳細如表2)
1.2.2 體育服務業的產業屬性分析。由上述諸多研究中可以看出,體育服務業作為體育產業的主體部分,又作為現代服務業的一部分,必定具有現代服務業和體育產業的一般共有產業屬性,又具有區別于領域中其他業態的特殊產業屬性。
1.2.2.1 一般屬性分析。
第一,體育服務業本質上是一種需求引導和制約產業,發展必須以發達的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社會經濟基礎、以及消費者需求為基礎;
第二,體育服務業一般市場屬性主要表現在:首先,在市場上是以商品貨幣交換關系存在的;其次,在市場上存在與其他產業之間的競爭關系,又存在產業內部的競爭關系;再者,市場化的資本經營運作方式為主。

表2 NAICS行業分類體系中與體育服務業相關的產業分類
注:資料來源于美國普查局官網2012NAICS整理獲得[9]
第三,它是一項綠色低能耗產業。它在生產產品過程中消耗的自然資源少、效能低,而且產業關聯性很強,能拉動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
1.2.2.2 特殊屬性分析。
第一,從產品的性質方面看。體育服務業提供體育服務產品(商品)的使用價值與價值存在很強的主觀認識差異性,且其使用價值是用來滿足人們參與體育活動時相關需求的。體育服務產品具有區別于一些實物產品的特性,如生產與消費在時間與空間上的統一性等。
第二,從產品的市場需求方面看。在一定階段內相對于衣食住行等市場行為活動,人們對于體育服務的需求彈性較大.然而隨著目前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其社會市場需求也不斷增大。同時對于已經將體育服務消費活動作為生活一部分的高忠誠度消費者來說,其需求彈性很小。
第三,從產品價值增殖方面看。體育服務產品的原始生產資料(即不變資本)的成本相對較低,但是勞動者在進行勞動生產將勞動轉化為價值的過程中,其中價值增殖部分很大。具體表現有:一是勞動生產者的工資(可變資本)相對其他產業或行業要高;二是整體產業或行業所獲得的利潤率相對也較高。這一點從當前NBA奢侈稅上調,球員巨額合同漫天飛就可以看出來。
第四,從產品生產的勞動者方面看。體育服務業的從業人員屬于知識技能密集型群體,因為勞動者的智慧或技能的高低直接決定了產品質量的優劣,所以對從業人員在相關專業領域的知識或技能要求比較高,尤其是對產品核心生產環節上人才的要求特別高。
1.2.3 體育服務業的界定。根據以上相關研究以及本研究需要,這里我們將體育服務業界定為:一切向社會提供非實物性的、不可儲存的、生產與消費同時性的體育服務產品市場行為活動的集合。體育服務業是體育產業的主體部分,隸屬于第三產業中的服務業,核心部分包括:觀賞性體育或競賽體育表演業(Spectator Sports)、體育培訓與指導業(Sports and Recreation Instruction)與娛樂休閑體育業(Other Amusement and Recreation Industries)三大部分[10]。
1.3 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的界定
目前國內關于省(市)、國家間的區域(休閑)體育產業競爭力的研究還是相當豐富的。但總整體來說,對于區域體育服務業研究尚存在空白,尤其是在區域體育服務業關鍵概念內涵的邏輯分析與界定上,在指標體系、形成機制、數據統計等基礎問題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模糊、爭議乃至誤解,并且與現實發展的結合也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入研究。
根據產業競爭力評價的一般性定義,結合服務業、體育服務業和體育產業的特點和內涵,在此研究中我們將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界定為:特定區域內的體育服務業相比于其他同維度同等級區域的體育服務業而言,具有更持續地、更有效地向市場提供體育服務并獲得盈利和產業發展的能力。本研究所指的同維度同等級的區域指的是一個國家內部的行政區域,當然根據具體研究需要可以有不同的區域概念的界定。
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實質上是一個產業比較的概念,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理解對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的界定:
第一方面,從比較對象說。首先,“區域”指的是區域間的概念,并且兩個比較對象的范圍處于同一維度同一級別。“區域”的概念存在經濟區域、自然地理區域和社會人文區域等之分。如長三角經濟區與某自然地理區域(東西經相差10°,南北緯差10°)的產業競爭力比較就屬于不同維度了。又如一個國家與其下屬省(州)的產業競爭力比較就屬于同維度不同級別,這樣進行比較就都不存在意義了。所以說區域只有在同一維度同一級別上的比較對象才具有可比性,根據研究需要一般我們將這種區域界定為經濟區域或行政區域的維度內;其次,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是指體育服務業這一業態在不同區域上所表現出來的差距,是產業內部的一種比較而非產業間的比較,即產業A1與產業A2的比較而非產業A與產業B的比較。
第二方面,從比較內容說。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比較的內容就是競爭的優勢,就是不同區域體育服務業向市場提供體育服務的一種能力,而競爭優勢主要表現在影響性因素和體現性因素兩方面,所謂“體現性因素”是指該產業發展的一個現有水平的現期量,“影響性因素”是指助力該產業發展將到一個預定水平的其他方面綜合條件但目前還沒有在該產業水平上表現出來的存量。
第三方面,從比較主體來說。最關鍵的需要理解體育服務業的內涵,體育服務業才是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比較的概念主體。體育服務業應該是一個獨立的業態,它既有體育產業、服務業的一般產業性質,又有著區別于體育產業、服務業而為本產業所特有的產業屬性。
2.1 構建思路
影響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的因素來源范圍廣、分類多,既可能產業內部也可能來自是外部,既有直接性影響又有間接性影響。這些都給指標體系的建立制造了難度。本研究依據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科學性與整體性相結合、理論性和可操作性相結合的指標選取原則,參照目前國內外關于區域(休閑)體育產業競爭力評價中指標體系共進行兩輪篩選。(具體構建思路如圖1所示)

圖1 指標體系構建思路
2.2 指標初選
以區域產業競爭力評價、區域服務業競爭力、區域體育產業競爭力、體育產業、體育服務業、層次分析法等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和Web of Science上收集和整理國內外有關研究資料。通過查詢現有的文獻資料,并借區域體育產業競爭力、區域現代服務業競爭力指標,在此基礎上,進行整理和匯總(指標匯總如附件一)。根據《中國國際競爭力發展報告》將競爭力分為三個部分:基礎競爭力、核心競爭力和環境競爭力,并且從經濟發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基礎體育設施水平、產業規模、產業結構、產業潛力、政府投入和科技水平八個維度,初步擬構建“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指標體系”雛形,其中準則層一級指標3個,子準則層二級指標8個,方案層三級指標25個,各個指標全部來自于12篇文獻,并根據體育服務業產業特性對部分指標進行了修正。(具體如下表3所示)

表3 初擬建構指標體系的文獻來源列表
說明:“原”表示原量表指標;“修”表示原量表中指標經過修正后的指標;“增”表示根據研究需要認為應該增加的指標
2.3 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的影響因素分析
競爭是市場經濟有效性的最根本保證,不同區域里的同一個產業或行業的競爭力可以通過競爭力評價指標來進行評估。本研究在選取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評價指標時既要考慮到其直接影響因素,還需要考慮到其間接影響因素。前期很多學者設計過一些關于服務業的相關指標體系,充分借鑒《中國國際競爭力發展報告》將競爭力分為三個部分:基礎競爭力、核心競爭力和環境競爭力。這三個部分從三個不同的方面相互作用、相互依托、相互補充,較為全面地構建了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因此本研究也將從這三個方面考慮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的影響因素,并從這三個方面構建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如圖2 影響因素模型分析)
其中核心競爭力是該區域內體育服務業所表現出的競爭實力直接體現性因素,主要包括體育服務業的產業規模、產業結構以及產業的發展潛力;基礎競爭力是市場上出現體育服務業的必要條件,是間接影響性因素,主要包括經濟發展、城市化和基礎體育設施;環境競爭力是也是間接影響性因素,是體育服務業發展的宏觀外部環境,主要包括政府投入和科技水平。
2.4 德爾菲法調查結果
根據本研究需要,尋找體育產業和體育經濟學領域內權威專家共15名,分別來自北京體育大學、成都體育學院、上海體育學院(表4)。采用兩輪德爾菲法,對初步擬構建指標體系進行修正。

圖2 影響因素模型分析

計 數職 稱工 作 單 位上海體育學院北京體育大學成都體育學院合計教授學歷碩士研究生1001博士研究生5117合計6118副教授學歷博士研究生7007合計7007合計學歷碩士研究生1001博士研究生121114合計131115
兩輪調查問卷主要采用Likert5級量表對評價指標進行度量,專家評判的指標分值越高,則表示對該指標認可度越高。問卷設計完成后進行了小范圍的專家效度檢驗,一致認為效度較好。兩輪問卷發放與回收情況,具體見表5。

表5 專家咨詢問卷回收率
在第一輪調查后主要通過專家打分的指標數據,采用均數界值法[22]篩選指標,界值=均數-標準差(由于采用的Likert5級量表所以界值約為1.41)。將指標得分均值高于界值的指標視為非問題指標以入選,將得分均值低于界值的指標設為問題指標挑選出來,同時結合專家修改意見加以修改,并將修改結果附在第二輪調查問卷上反饋給專家,第一輪修改結果。(詳細見表6)

表6 第一輪德爾菲法指標“增刪改”結果
在第二輪將指標體系修改處做標注和說明,并且將新修正體系指標讓專家再次對其進行打分評定。并且通過SPSS計算專家協調系數和一致性檢驗(又稱為肯德爾和諧分析),檢驗兩輪德爾菲法中專家意見協調程度。(具體見表7)

表7 兩輪專家咨詢調查的意見協調系數
從表7可以看出第一次Kendall W值為0.205,協調程度偏低,第二次Kendall W值為0.508,具有相當高的協調程度,且兩次P值都小于0.025,拒絕原假設,則說明兩輪專家意見協調都具有一致性。
2.5 確立指標體系
兩輪德爾菲法后最終增加方案層1個三級指標、刪除方案層2個指標、修正子準則層1個二級指標和方案層1個三級指標,并確定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指標體系,包括準則層3個一級指標、子準則層8個二級指標和方案層24個三級指標。(具體見表8)

表8 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指標體系
3.1 建立層次分析結構模型

圖3 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指標層次結構圖
先根據確立的指標體系建立層次結構圖(具體如圖3),同時利用yaahp軟件建立層次模型(具體見圖4)。
3.2 構造判斷矩陣
構造判斷矩陣主要是通過比較同一層次上的各指標變量對上一層相關指標變量的影響作用,所以并不是把所有因素都放在一起進行比較,而是將同一層同維度的指標變量進行兩兩對比。根據1—9九標度法構造判斷矩陣,共包括準則層中1個一級指標判斷矩陣,子準則層中3個二級指標判斷矩陣和方案層中8個三級指標判斷矩陣(具體AHP調查表見附件四)。并且采用電子問卷形式(電子郵件、問卷星和yaahp專家調查軟件)和紙質問卷形式,向專家團隊發放問卷,共發放15份問卷,回收12份,回收率80%。
3.3 確定指標權重與一致性檢驗
3.3.1 計算權重的方法比較。層次分析法(AHP)最重要環節是專家對兩兩指標的定性化的判定,最關鍵環節是AHP計算,而AHP計算的主要問題就為了計算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和其對應的特征向量W(即權重)。常用的計算方法有和積法、方根法和冪法三種,但前兩種都必須通過手動計算得到近似值的特征向量,但冪法是可以通過計算機運算的。其中和積法基本原理是取判斷矩陣各列(行)向量歸一化后的算術平均值近似地作為權重;方根法將判斷矩陣各列(行)向量求幾何平均后歸一化近似地作為權重,由于兩者都需要手動計算則可能產生誤差。冪法是利用計算機軟件進行,可以得到任一精確度的特征根及其相應的特征向量。因此本研究將利用yaahp軟件(冪法)對其進行計算,同時利用該軟件中的“群決策功能”生成“AHP專家調查軟件”收集專家打分的判斷矩陣,極大地節省人力和時間成本。

3.4 計算結果與分析
最終計算出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評價模型權重圖以及各個層次中要素對決策目標的權重。(具體見圖5與表9)

表10 準則層要素對決策目標的排序權重
從表10可以看出該指標評價體系賦予核心競爭力較大權重,權重值為0.5727,而基礎競爭力影響次之,權重值為0.3262,環境競爭力影響最小,權重值為0.1010。這樣的權重分配符合評價不同區域的體育服務業向市場提供體育服務與產品能力的目的。第一,核心競爭力是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的直接體現性因素而且核心競爭力主要是從產業內部對該產業發展的整體影響,所以核心競爭力權重值最大應該是遵循一定邏輯原理的。第二,基礎競爭力是體育服務業發展的基礎,是體育服務業發展的直接影響因素,其中經濟發展、城市化水平(人口因素)以及基礎體育設施水平都是體育服務業發展基礎必備條件,所以這些基礎條件作為間接影響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的因素理應比直接影響因素的核心競爭力權重要小;第三,政府投入和社會科技環境同樣是直接影響與作用于體育服務業上,又間接影響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所以環境競爭力相對于基礎競爭力是作為外圍的刺激作用更為明顯,并且可以推斷出這個刺激作用的效果會出現延時效應,但是仍舊不能忽視這個因素。
從表11中看出產業規模的權重最大為0.353,經濟發展水平影響緊隨其后為0.2084,再者依次為產業績效、產業機構、政府投入、體育設施水平、城市化水平和科技水平。產業規模、產業績效和產業結構都屬于體育產業的內部影響因素,也是影響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的直接表現因素,但看出表中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程度僅僅比產業規模的影響程度小,從這點可以看出經濟發展水平這個因素對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的重要。同時,政府投入因素和基礎體育設施水平因素對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的影響程度相當。

圖4 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指標層次結構模型

圖5 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評價模型

目標層一級指標二級指標三級指標基礎競爭力(0.3262)經濟發展水平(0.2084)人均GDP(0.111)人均消費支出(0.0518)人均實際收入(0.0443)GDP增速(0.0178)城市化水平(0.0431)城市人口比重(0.0287)公共交通車輛數量(0.0077)公路總長度(0.0062)基礎體育設施水平(0.0748)體育用途類車輛數量(0.007)區域體育場館數量(0.029)體育體育場館的總容納量(0.0228)服務核心競爭力(0.5727)產業規模(0.353)體育服務業GDP貢獻值(0.2579)業競體育服務業從業人員數量(0.0408)爭力體育服務業法人單位數量(0.0524)產業結構(0.0885)體育服務業GDP貢獻值占地區總GDP比重(0.0542)體育服務業法人單位比重(0.0137)體育服務業從業人員比重(0.0147)產業績效(0.1312)體育服務GDP貢獻值增長速率(0.0424)體育服務人員增加速率(0.0177)體育服務GDP貢獻值占地區總GDP比重增速(0.0788)環境競爭力(0.1010)政府投入(0.0764)一般性公共性服務支出(0.0211)教育醫療健康支出占財政總支出比重(0.056)科技水平(0.0246)人均科技經費支出(0.0117)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0.008)地區擁有的專利數量(0.0042)

表11 子準則層中要素對決策目標的排序權重
從表12中看出體育服務GDP貢獻值權重排名第一,且關于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直接體現性影響因素的各項指標的權重均位列前幾名,所以得出在考慮和衡量區域內體育服務業競爭力水平時必須要考慮其該產業的規模、內部結構及發展速率等相關直接體現性指標,重點考察產業生產總值,但不能唯產值而論。同時,看到人均GDP緊隨體育服務業GDP貢獻值其后,說明經濟因素是區域體育服務業發展的基礎和必要條件。此外,教育醫療健康支出占財政總支出比重這一指標屬于政府投入方面,其重要程度排第四,說明區域體育服務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重視與支持。
3.5 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指數
根據層次分析法確定的各權重即為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評價模型中各指標的權重。(具體見表13)
根據層次分析法得出各個指標的權重,進而得到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的評分模型。通過運算可以得到區域體育服務業的競爭力指數的綜合得分函數,具體計算表達式如下:
即
其中Fi表示評價對象i的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指數(0≤Fi≤100)。
ZPj(j=1,2,3…24)是表示評價對象i的某指標原始數據標準化處理后(歸一處理)的標準指標數據值。

表12 方案層中要素對決策目標的排序權重
4.1 實證結果分析
根據以上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評價模型,將美國各州相關數據代入得到各個地區的體育服務業競爭力指數并進行排序。(表14)
同時,根據表14中美國50個行政州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指數的排名情況,可以看出,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指數綜合排名前列的地區大都分布于東西沿海岸,而中西北部地區整體排名相對靠后。

表13 各評價指標權重一覽表
綜合排名靠前的東西沿海岸的一些州,如加利福尼亞(California)、得克薩斯州(Texas)、佛羅里達州(Florida)、紐約(New York)、賓夕法尼亞(Pennsylvania)、俄亥俄州(Ohio)、北卡羅萊納(North Carolina)、伊利諾斯(Illinois)、馬薩諸塞州(Massachusetts)、華盛頓(Washington)、新澤西(New Jersey)、密歇根(Michigan)、馬里蘭州(Maryland)、弗吉尼亞(Virginia)、佐治亞州(Georgia)等等。并且可以從表14中看出這些州的基礎競爭力指數與核心競爭力指數都比較高,說明他們在消費經濟水平、城市化水平和基礎設施等等方面為本地區體育服務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并且體育服務業已經具有相當規模。盡管他們其中有些在環境競爭力方面因子指數排名靠后,但是綜合總排名依舊靠前。從自然地理環境看,瀕臨大西洋和太平洋,多為平原丘陵地形,礦產資源豐富,海洋湖泊眾多,氣候多為亞熱帶或溫帶海洋性氣候,這些優勢地理條件都為該區域體育服務發展創造了天然的地理條件。從社會人文環境看,在東西沿海的一些州人口相對密集,擁有發達的陸地交通與眾多海運港口,而且基礎經濟水平和消費水平較高,社會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比較完善。所以綜合比較起來其體育服務業競爭力自然比較強。

表14 美國各行政州的體育服務業競爭力指數與排名
綜合排名處于中下游的多為中西部的一些州,如阿肯色州(Arkansas)、俄克拉何馬州(Oklahoma)、堪薩斯(Kansas)、內布拉斯加州(Nebraska)、密西西比州(Mississippi)、猶他州(Utah)、懷俄明(Wyoming)、蒙大拿(Montana)、北達科他(North Dakota)、南達科塔州(South Dakota)、愛達荷州(Idaho)、洛瓦(Iowa)等等。盡管這些州中總有些環境競爭力排名靠前,但是綜合排名依舊靠后,說明環境競爭力并不是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決定性因素。從地理環境條件上看這些州內多為山地或高原地形,如喀斯喀特山脈哥倫比亞高原與大峽谷等等,都是美國西部地質構造最復雜的地區,以農牧和大山區為主,且人煙稀少,地理環境條件上的限制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該地區的基礎經濟,交通運輸、通訊和場館等一些公共服務設施的綜合存量準備與發展基礎不好,基礎經濟水平和消費水平表現相對落后,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相對比較不足。體育服務業是現代社會服務業中的一個業態分類,只有社會經濟必須發展到了一定程度,體育服務業才會呈現出一定的產業集群的規模效應。基礎條件的限制性因素會阻礙其體育服務業的發展,從而影響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體育服務業競爭力在美國各地區呈現出不同的發展態勢。
本研究又將各行政州的體育服務業競爭力指數與其地區GDP和人口數量進行相關性分析,得出結果(具體如表15):

表15 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得分與GDP、人口數量的相關系數
注:**. 雙側置信度檢驗P值小于為 0.01 時,表示相關性是顯著的
同時,將美國各州人口數量分布與各州的體育服務業競爭力分布進行比較可以發現,兩者存在相似之處[24]。這就說明兩者存在相關,從一方面證實了前面構建指標體系時考慮到將相關經濟發展水平因素中的“地區GDP”改為“人均GDP”、“人均實際收入”以及“人均消費支出”是科學合理的。
4.2 對評價與提升我國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的啟示
根據前文對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的一系列研究,以及對美國各行政州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評價的實證研究,在學習美國發展經驗中得到在今后評價與提升我國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的幾點啟示:
4.2.1 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評價中對體育服務業現期量的考量是第一要義。所謂體育服務業的現期量即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的核心競爭力。從對美國各州的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評價中可以看出,盡管有些地區的基礎競爭力和環境競爭力在該時間段內相對不是很強,但是其現期的體育服務業發展情況很好,產業規模大、結構合理、績效也顯著,則其綜合競爭力排名仍然靠前。究其原因很可能與基礎競爭力和環境競爭力對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的影響有一個時間上的延遲性,即前期基礎投入和環境作用要經過一段時間后才能在產業的規模、結構和績效上有所作用。
4.2.2 提升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的重點是做好產業發展的基礎投入和發揮好政府的正向刺激干預作用。以北卡羅萊納州為例,其核心競爭力排名第十,但是其基礎競爭力和環境競爭力分別位于第十和第七,則最終綜合競爭力排名第七。這就說明牢固的基礎和良好的環境是一個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在評價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的時候不可忽視這一點,不能唯產值論英雄。
4.2.3 綜合地區經濟基礎條件、地理位置情況以及城市人口等因素針對性制定發展體育服務業規劃以提升各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從美國各州的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的空間分布看,東南西沿海地區體育服務業競爭力相對比較強而中北部比較弱。所以我國沿海各省市要在經濟基礎上考慮重點發展體育服務業,爭取將本地區體育服務業發展成為經濟新增長點。
5.1 主要研究結論
5.1.1 以比較優勢理論和競爭優勢理論為起點,在對體育服務業屬性分析的基礎上,將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界定為:特定區域內的體育服務業相比于其他同維度同等級區域的體育服務業而言,具有更持續地、更有效地向市場提供體育服務并獲得盈利和產業發展的能力。從比較對象、比較內容和比較主體三個方面對概念的內涵進行了闡釋。
5.1.2 本文從基礎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和環境競爭力三個方面地闡釋了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的影響因素,其中核心競爭力是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的直接表現的顯性因素,基礎競爭力和環境競爭力是其間接作用的隱性因素。在對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結合相關研究初步篩選出了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指標,又根據體育服務業的屬性分析,通過文獻資料和德爾菲法從3個準則層指標(基礎競爭力、核心競爭力和環境競爭力)、8個子準則層指標(經濟發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基礎體育設施水平、產業規模、產業結構、產業績效、政府投入和科技水平)以及24個方案層指標構建了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指標體系。
5.1.3 對各個指標兩兩重要程度進行定性化評判、并利用層次分析法進行定量化研究,最終求得各層次各指標的權重。(即準則層中核心競爭力0.5727、基礎競爭力0.3262、環境競爭力0.101,以及下屬各層次指標權重),最終得到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指數綜合得分函數。
5.1.4 將美國各行政州的數據代入得分函數,發現美國50個行政州的體育服務業競爭力發展存在不均衡情況,即東西沿海岸的各州體育服務業競爭力整體排名靠前,中西部地區整體排名相對靠后。同時,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與地理位置、人口密度存在高度關聯。地區的經濟基礎是區域體育服務業發展的必要條件,基礎經濟水平確實對其體育服務業競爭力有一定的影響。但是有些州盡管在基礎經濟水平發展并不是很好,然而其在基礎體育設施水平、政府投入和科技環境方面比較好,使得其體育服務業的核心競爭力對GDP貢獻值比較大,最終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指數排名也靠前。
5.1.5 從研究美國各行政州中得到評價和提升我國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的三點啟示:一是評價的關鍵要把握住對體育服務業現期量的考量;二是重點要注重體育服務業發展的基礎與政府干預作用;三是綜合多方面因素制定體育服務業發展戰略與規劃。
5.2 對提升我國體育服務業競爭力的建議
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評價就是為了打贏提升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這場仗的一個知己知彼、知根知底、知強知弱的先鋒戰,就是為了弄清各區域實際競爭力的大小強弱和影響競爭力的長短優劣要素,從而為競爭力的保持和提升提供現實依據。回歸到本研究的現實意義上來是要對我國內部各省(市)的體育服務業競爭力以及我國體育服務業與其他國家體育服務業進行比較研究分析,并對規劃和發展我國體育服務業提出政策性建議。但是本研究由于國內數據的缺乏,使得定量化的研究無法繼續進展,所以在界定了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概念、構建評價體系后以美國各行政州的體育服務業競爭力為實證對象。俗話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所以結合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評價研究,針對我國目前體育服務業發展中的問題,從發展體育服務業以提升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的角度提出若干建議。
5.2.1 轉變產業發展思路和觀念,優先發展體育服務業。體育產業是朝陽產業、綠色產業,亟需得到國家的重視和扶持。體育服務業作為體育產業中的潛力股更是如此。它的發展與壯大,不僅可以對產業本身的發展與壯大有著舉重若輕的影響,更能為有效擴大內需,緩解就業壓力,加快我國經濟從粗放式增長向集約式增長的轉變,促進經濟轉型,提升國民經濟素質和運行質量產生重要影響。所以大力發展體育服務業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一條重要途徑不可忽視。有道是,產業發展,理論先行,規劃先行。為國家發展出謀劃策就是學術研究價值追求和要義所在。從研究中可以看出“人均GDP”這一指標對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的影響程度排名第二,因此政府在發展規劃體育服務業時務必將該地區、周邊地區乃至全國的經濟發展狀況作為首要考慮因素。以體育服務業發展貢獻經濟增長,又由經濟增長促進體育服務業發展,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形成良好的循環發展。
5.2.2 政府加大政策投入及資金引導投入,加強體育服務業發展的基礎建設。從前文研究中,政府投入中“教育醫療健康支出占財政總支出比重”作為緊隨“人均GDP”之后的間接影響因素就可以看出,政府在提升體育服務業競爭力、對發展體育服務業有著重要的干預作用。同時,從美國各行政州的體育服務業競爭力指數情況看,間接影響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指數的基礎條件(如經濟發展水平、基礎體育設施水平等)對發展體育服務業有著很大的影響。2014年10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 促進體育消費若干意見》提出“到2020年五萬億體育產業規模”,極大地激發了體育市場的激情,緊接之后的一年里商業資本紛紛入駐體育產業,如百度、騰訊、阿里、萬達等等紛紛在體育產業內進行布局。因此政府在這過程中要不斷加大體育的改革力度、加大改革政策的投入、加大引導性資金扶持而非包辦型總攬,加強體育服務業的基礎建設,隨后逐漸將體育服務轉交社會資本進行運作,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5.2.3 因地制宜發展體育服務業,優先發展與帶動發展相結合。根據美國經驗可以看出美國各行政州的體育服務業發展并非是一種齊頭并進、全面均衡的發展狀態。所以我們在發展自己各地體育服務業前要做一個綜合評判與評估用以了解自身的長短優劣,再根據各個地區的實際情況,如基礎體育設施水平、經濟水平、地理形勢、人口等等各方面的原因,發展自己的優勢部分、補齊劣勢部分或者針對部分優勢地區重點發展。這一點與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先富帶動后富、區域協調發展”的政策不謀而合。
5.2.4 規范體育服務業發展,培養消費者市場。明確體育服務業市場經營主體,積極鼓勵和倡導群眾參與體育服務消費。美國的體育服務業完全由市場主體負責經營運作,我國應該借鑒其優秀經驗,逐步轉變體育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首先要創造公平競爭的體育服務業市場環境。公平競爭是各行各業能夠持續發展的重要原則之一,因此政府各個部門必須做好自身定位,提高管理業務水平。其次要大力培育為人民體育服務的消費市場。從相關數據中可以看出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基本實現小康,尤其在沿海開放城市生活水平更有甚者達到中產、富裕水平。所以地方政府要大力培育大眾的體育服務意識,倡導體育服務消費行為,增加體育服務消費創收。
5.2.5 建立完善的體育服務業人才培養體系。我國體育服務業發展落后歸根結底還是體育服務業的人才問題。目前體育服務業內人才都是單領域的人才,人才的缺乏嚴重制約了我國各地區的體育服務業發展,因此各級政府部門應該加強人才體系建設。首先,建立合理的人才引進機制,如引進國外體育服務企業優秀的人才,直接向他們學習外國發達體育服務業的優秀經驗。其次,加強體育類院校、商學院、行政學院間的合作,學科間的交流互動能為體育服務業培養綜合性人才。第三,加強體育服務類企業與高校間的合作,建立專業體育服務業培訓和實驗基地,全面開展體育產業、體育服務業人才的職業教育,如近期樂視體育與上海體育學院共建新媒體實踐基地,這種合作方式值得全國高校體育類院校推廣和學習。
本研究作為碩士研究生階段研究,既有自身科學研究能力不足方面的主觀限制,又有諸多客觀方面的原因限制,在研究成文中仍然存在諸多不足和有待改善之處,因此將本文研究不足主要概括為以下幾點:
6.1 國內外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研究資料的匱乏。由于國內外產業競爭力評價的相關研究無論在理論在方法,還是在應用上都非常豐富,可以一定程度上彌補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研究資料的不足。然而這些研究量表也不可以完全照搬照抄,它們必須是與我們評價的價值取向一致并且符合區域體育服務業競爭力評價要求的。因此,還需要對體育服務業的屬性進行充分研究,并通過專家深度咨詢和調查來避免研究的片面性,尤其是初步擬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時。
6.2 德爾菲法確定指標體系以及對指標重要性打分的主觀性。由于國內體育產業統計開始較晚,進行體育產業統計始于2004年,中斷于2008年。缺少我國體育服務業連續數年的統計數據,無法完全收集到比較齊全的國內體育服務業的統計數據直接進行因子分析從而構建評價模型。
6.3 驗證研究時數據的局限性。一是評價模型建立后收集美國統計數據進行驗證研究,盡管美國相關統計數據比較完善,但是由于目前并沒有仍然對體育服務業進行行業界定與分類,關于體育服務業的統計數據并不是十分完整,對于那些與體育服務業部分相關的企業數據則不能很好地確定,為了避免對體育服務業相關數據的估算失真,則用體育服務業中三大核心產業的數據來估算體育服務業的統計數據。(這三大產業包括:觀賞性體育業Spectator Sports、體育培訓與指導業Sports and Recreation Instruction與娛樂休閑體育業Other Amusement and Recreation Industries);二是由于美國相關部門對一些數據的統計有個為期5年的統計周期,所以收集的數據在時間上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則將2010年到2014年五年看成一個相對靜態的統計年,并且所有數據按照該統計年內的所能獲得年份的均值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