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麗萍,李 雪,壽旻超
(同濟大學 體育教學部,上海 200092)
本文圍繞《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6]27號)、《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的實施意見》(教體藝[2017]6號)等文件精神,針對高校高水平運動員培養存在的問題,提出高校高水平運動員引領建設第二課堂,為構建科學的體育人才培養體系、豐富校園體育文化、發揮學生自主性,提升綜合能力提供平臺和通道,實現體育獨特育人功能。
高校高水平運動員主要由各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統一管理。進入20世紀80年代,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舉國體制”體育管理模式弊端日益凸顯。為順應國際競技體育發展趨勢,原國家體委發布奧運爭光計劃,提出大力拓寬體育后備人才的培育渠道,引導體育學院承擔奧運爭光任務,充分發揮體育院校培養高水平運動人才的積極性。1987年4月,原國家體委發布《關于普通高校施行招收高水平運動員工作的通知》([87]教學字008號),確定57所高校作為田徑、籃球等重點項目的試點學校,開啟我國高校試辦高水平運動隊的建設征程。
進入2000年以后,國家陸續出臺: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強普通高等學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的意見》(教體藝[2005]3號)、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的實施意見》(教體藝〔2017〕6號)、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做好2018年普通高等學校部分特殊類型招生工作的通知》(教學廳[2017]15號)等文件為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提供指導。文件明確指出,要把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作為加強學校體育綜合改革、探索培養高水平優秀體育人才、推進競技體育改革和建設體育強國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手段進行統籌安排,不斷提高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的管理水平。體現了對提升高校高水平運動隊整體質量和運動員綜合素質的重視。實踐中各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在國際、國內大學生重大體育賽事中取得了不俗戰績,充分展示了我國大學生的精神面貌,為國家、學校和個人爭得了榮譽。
為深入了解高校高水平運動員培養的情況和問題,本研究在前期對上海市17所高校的高水平運動隊建設進行了實地調研,并對所在高校的運動隊領隊、教練員和運動員的代表進行了訪談,現階段高校高水平運動員培養的問題主要有以下三點。
1.2.1 人才培養體系不完善。目前我國高校高水平運動員的培養體系尚不完善。在招生方面,受學校綜合排名影響,部分高校高水平運動員的招生生源不理想。競技能力優秀的學生更傾向“985”高校就讀。部分高校的教練員為招到優秀運動員,親自去全國各地考察,占用了人力和時間。而各高校為保證“招生安全”,招生紀律中嚴格執行“教練不得與考生見面”的規定,與之有較大的“沖突”;在培養過程中,各高校運動員培養相對獨立和特殊,有別于普通大學生。在人力、資金、設施等資源上的整合不足,尚未形成更科學的培養體系。
1.2.2 參與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不足。高校高水平運動員的日常活動基本上集中在訓練和文化學習,對社團活動等課外體育活動的參與較少。結合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的實施意見》(教體藝[2017]6號)中提出的“ 高校應廣泛開展以高水平運動隊項目為主體的課外活動和學生群體性競賽,形成以高水平運動隊項目為主體的校園體育文化,建成以高水平運動隊為示范引領的多層次學生群體性社團”的要求,高校高水平運動員應該與專業院校培育的學生有角色區分。高校需進一步重視依托校園平臺,指導高水平運動員在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中發揮引領作用。
1.2.3 綜合能力有待提升。高校高水平運動員應具有體育和文化的雙重優勢,但實際中運動員在認知、行為、文化成績等方面并未真正達到所在專業對普通學生的要求,與同專業的學生相比缺少優勢。此外,高水平運動員盡管自身既有本科學歷又有體育背景,但在體育成績方面與專業隊的競技能力仍有很大差距。由于這樣一支運動成績水平不高,文化基礎薄弱,尤其是英語能力的普遍欠缺,對讀研和出國深造帶來一定困難,對就業也造成一定的困擾。因此除了平衡學訓關系,進一步提升綜合能力,提高自身優勢是高校高水平運動員培養中需要重視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高校高水平運動員培養存在的問題,實現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的實施意見》(教體藝[2017]6號)中提及的“充分發揮高水平運動隊在強化學校體育改革發展的‘龍頭’作用,努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目標,結合第二課堂建設的優勢和意義,本研究提出高校高水平運動員引領建設第二課堂。
第二課堂是相對于第一課堂而言。第一課堂主要是指學校設置的必修和選修課程,它是由學校安排的專業教師向學生傳播知識文化的最直接的途徑,但同時存在課堂地點局限在教室和體育場地、總課時有規定以及課堂內容以教學大綱為依據的限制。第一課堂的局限性導致學生靈活多樣的學習需求無法得到充分滿足,需要進一步豐富課堂形式,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
而第二課堂是指在教學計劃規定的課程之外,以育人為宗旨,以培訓學生的基本技能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重點,以豐富的資源和空間為載體來展開的系列開放性活動[1]。結合高校高水平運動員引領建設,本文將“第二課堂”主要分為訓練類課堂、展示類課堂和比賽類課堂。三者的形式和主要作用如表1所示。由表1,第二課堂體現了第一課堂的延伸,相對第一課堂而言,具有形式靈活、內容豐富、作用廣泛等特點,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參與,反映出第二課堂特定的開放性育人功能。

表1 高校高水平運動員引領建設第二課堂的分類、形式和主要功能
2.2.1 有利于建立科學的人才培養模式。

圖1 人才培養模式
2.2.1.1 建立遞進式的人才培養模式。由圖1,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共同構成了遞進式人才培養模式。這指的是在第一課堂的選修、必修課基礎上,有興趣的普通同學參與訓練營后,隨著自身的體育運動水平的不斷提升,他們有機會由下而上遞進式參與體育協會與社團、業余體育隊伍、高水平運動隊伍乃至國家隊,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高校高水平運動隊招生困難的問題。而進入不同等級的體育組織又會促進學生自身體育競技能力的提高,為自身發展創造機會。
2.2.1.2 建立良性循環的人才培養模式。此外,第二課堂的建設也有利于構建良性循環的人才培養體系。這指的是高校高水平運動員通過引領普通學生參與訓練營、各類表演以及比賽等,不斷提高普通學生提高體育運動水平,有機會將普通學生培養成為新的高水平運動員,新的高水平運動員又可以重新帶動新一批的普通學生訓練,形成在第二課堂中學生自身提高的閉合循環模式,促進了體育后備人才梯隊培養、為發揮體育獨特育人功能搭建通道。
2.2.2 有利于豐富校園體育文化。高校高水平運動員引領建設的第二課堂形式豐富,包括訓練類課程、展示類課程和比賽類課程。在幫助普通學生強身健體的同時極大地豐富了校園體育文化,反映出對教育部提出的關于“形成以高水平運動隊項目為主體的校園體育文化”要求的落實。
同時高校高水平運動員引領建設的第二課堂促使學校重點關注和發展高水平運動隊項目,有利于打造“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的教學模式。如以足球為例,高校可組織專門的足球特色活動吸引普通學生參與,由高水平運動員統一訓練,在充分挖掘學生足球潛力的同時提高活動的觀賞性,增加足球體育項目活動的品牌效應。
2.2.3 有利于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對高水平運動員而言,在第二課堂的建設實踐中,高水平運動員能充分鞏固專業知識,提高交流能力,拓展見識和人脈,也能在實踐中充分認識到自己與他人的差距,改進自身不足;對普通學生而言,能有機會掌握專業技巧,提升身體素質。此外受形式影響,第二課堂對運動員和普通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管理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這有利于激發學生們的內在動力,提高學習自主性,為提高高水平運動員的競爭優勢創造了條件。
在第二課堂的建設中,高校高水平運動員在需要結合自身特點和優勢,充分發揮引領作用,其具體內容和實現途徑主要有以下三點。
在指導作用中,高校高水平運動員扮演 “教師”的角色,為普通學生提供動作示范和指導。雖然在第二課堂中也會配備專業教師為學生的日常訓練、展示及比賽提供指導,但因專業教師數量、時間有限,普通學生對第二課堂的需求卻日益增長,非常需要高水平運動員發揮補充指導的作用。
結合第二課堂,在日常的訓練課堂中,高水平運動員因受過專業訓練,能更好地理解動作,可以給未掌握要領的普通學生進行專業動作的示范及糾正;在展示類課堂中,高水平運動員可以在整個團體中起到隊長或者領隊的作用;在比賽類課堂中,高水平運動員可結合大賽經驗,在賽前為參加比賽的學生提供心理指導,緩解緊張情緒。在賽后可以交流比賽心得,及時總結經驗,以便下次能發揮出更好的水平。這樣不僅有利于普通學生規范體育技能,也能增強高水平運動員與普通學生的交流,共同提升競技能力。
在激勵作用中,高校高水平運動員扮演“明星”的角色,發揮對第二課堂普通學生的導向作用以及對該項體育運動的提升作用,強調精神上的引領。
具體來說,對普通學生的導向作用主要指給予他們精神鼓勵。對于普通學生來說,因對體育技能有更高的要求,他們在第二課堂容易受挫,此時高水平運動員可與學生分享自己訓練和比賽的經歷,鼓勵學生發揚堅持不懈、努力拼搏的奮斗精神。
對該項體育運動的提升作用主要指高水平運動員可以通過自身魅力吸引普通學生對相關體育項目的關注。比如高校可以邀請高水平運動員中的冠軍隊員到體育社團進行指導或者舉辦講座等幫助其他同學加深對體育項目的了解,提高對該項目的關注度和參與度。
高水平運動員在第二課堂的建設中還可以起到管理作用,其所扮演的角色為“專家”。由于第二課堂內容龐雜、形式靈活。高水平運動員可發揮一定的管理作用促進第二課堂的可持續發展。
管理作用的有效發揮具體可以包括兩種形式。第一,高水平運動員可以親自參與第二課堂的日常事務,如策劃活動流程、宣傳并執行相關活動等。第二,高水平運動員可結合專業優勢為第二課堂的開展提供咨詢意見,以便對現有的管理模式做出改進。管理作用的發揮有利于提高高水平運動員自身的綜合能力,有利于其全面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高校高水平運動員在第二課堂中發揮指導、激勵和管理作用體現了奉獻精神。實踐中應充分尊重運動員個人意愿,采取引導而不是強制的方法,使高水平運動員能在加強自身體育訓練、文化學習的同時,認可第二課堂建設模式,愿意為第二課堂的建設發揮引領作用,同時也能提升自身能力。
為保證高校高水平運動員在第二課堂發揮引領作用,以及第二課堂的順利開展,高校水平運動員引領的第二課堂建設應從四個方面給予充分保障:
由于高校高水平運動員運動強度和頻率較大,在日常餐飲中,學校應為高水平運動員提供科學的餐飲,及時補充運動員消耗的能量。
此外,針對在調研中發現的大部分高校運動隊未設置專門的康復室,對出現傷病的隊員進行治療的情況,學校應及時改善條件,設立專門的康復室以及隊醫,為高水平運動員的日常訓練和第二課堂中全體參與者提供應急救助服務。
現階段大多數高校為高水平運動員設有專門的訓練場所,但是存在使用秩序紊亂的情況。從學校管理角度看,有必要規范學校場地訓練設備的使用秩序,指導學生正確規范使用訓練設備。
此外,部分學校場地存在訓練器材、設施簡陋老化,不能及時更新訓練設備的現象。并且在調研過程中還發現部門場館存在高度、地板材質不達標的情況,使場館無法承擔舉辦重大賽事的功能,造成資源浪費。因此,學校部門應當加強重視對訓練場所的建設和審核,同時還應對訓練場地的設備及時進行維護和更新,排除運動員和學生在訓練過程中出現的危險因素,提高利用效率。
高校高水平運動員引領的第二課堂建設中的餐飲醫療、場地設施等方面的條件保障離不開資金支持。調研中發現大多數高校并沒有達到《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的實施意見》中提到的“高校每年要根據建設需求設立不少于每名運動員3萬元的高水平運動隊專項經費”的要求,并且該標準不包括場地新建、改造,設備、器材添置,維修等費用。這要求學校需通過校企合作、教體結合、贊助、冠名等多種方式和渠道積極統籌相關經費,加大高水平運動隊的投入,這也是推動高水平運動員引領建設第二課堂的重要保障。
由于高校高水平運動員在日常生活中主要承擔著比賽訓練和文化學習的任務,如何平衡二者關系以及科學確定運動員參與第二課堂建設的時間是高校需要考慮的內容。
為制定科學合理的高水平運動員培養模式,一方面學校應雙管齊下,在運動訓練方面制定科學嚴密的訓練計劃,重視教練員隊伍建設,采用科學訓練方法,加強訓練監控,不斷提高運動訓練水平;在文化學習方面通過采取小班教學等措施,確保高水平運動員學生按照有關學業規定完成培養計劃。
另一方面學校可以互相結合,根據運動員參加自身訓練和第二課堂的特點,制定專門的培養方案,完善加強文化課學習的制度措施。例如:學校可把運動員在運動隊表現、比賽成績、對第二課堂的突出貢獻等情況納入總學分,以此提高高水平運動員參與第二課堂建設的積極性。
為促進第二課堂的可持續發展,還需建立科學完善的評價體系,形成對第二課堂質量的反饋機制,使得第二課堂的內容、形式得以豐富和創新。該評價體系應是綜合的、多維度的,根據實際經驗初步認為該體系至少包括課堂的直接參與者、組織者和教育部門的多方評價。三方的評價領域和評價指標具體見表2。

表2 評價內容
除表2所列舉的指標外,高校高水平運動員引領建設第二課堂的評價體系還可以參考一些先進的研究理論,如卡普蘭和諾頓共同開發的一種績效評估方法[2]。該研究采用使命、顧客、財務、內部流程和學習與成長等五個部分構成平衡記分卡。在對高水平運動員引領建設的第二課堂中,可以引進這種平衡記分卡,將這項研究的各項因素對應到第二課堂的各個對象上,將表2中的評價指標具體化、分數化,提高對關鍵流程的關注,通過績效評估指標定量化評價第二課堂教育成效,進而形成更加完整科學的評價體系。
高校高水平運動員引領建設的第二課堂有利于解決現階段高校高水平運動員存在的人才培養體系不完善、在建設校園體育文化中發揮的引領示范作用不足、綜合能力有待提升等問題。高校和教育部門應重視為第二課堂的開展和高水平運動員引領作用的發揮提供條件保障,并建立有效的評價體制,確保第二課堂在構建科學人才培養體系、豐富校園體育文化、提升學生綜合能力中發揮重要作用,同時也促進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可持續發展,為實現體育強國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