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雪琪,林小美
(浙江大學 教育學院體育系,浙江 杭州 310028)
武術作為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我國體育領域中占有重要地位。1961年,武術被正式被列為普通高校的教學內容,但受多方因素制約,武術教學的開展情況和質量水平并不高,其核心的教育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本研究對高校武術教學質量提升對策進行SWOT分析,探究當前我國高校武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提升高校武術教學質量的主要措施,以期為推動民族傳統體育在中國的持續發展提供借鑒。
SWOT分析法是經常運用于管理學的一種分析方法,從整體上看,SWOT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SW,即優勢和劣勢,主要用來分析高校增進武術教學力度必要性的內部因素:第二部分為OT,即機遇和挑戰,主要用來分析外部因素。SWOT分析被廣泛地用于對各類項目的研究,特別是用于對課程建設的研究。
2.1.1 武術的教育功能 。武術作為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練習武術不僅有修身養性、健身養生的功能,還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武術注重禮節、尊重對手,倡導以德服人、以禮相待,這些價值追求將儒家文化思想進行了詮釋。同時,武術講求尚武、崇德,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重禮儀、講道德的優秀傳統,在練習武術的過程中可以培養堅忍不拔、吃苦耐勞的精神,僅是武術獨有的抱拳禮所帶來的教育意義與內涵就值得深入鉆研[1]。
2.1.2 武術能夠增強體智。武術作為全身參與運動的傳統體育項目,其套路中的各種跑、跳、閃、躲、踢腿、控腿等基本動作,結合手、眼、身、步法協調統一,能夠有效增強機體的力量、靈敏和協調性,刺激和改善大腦的靈活性,提升觀察力和培養記憶力,有效地促進身體機能的全面發展。此外,武術還具有修身養生價值,如太極拳,它超越了任何項目所追求的身體消耗,注重內外合一,神形兼備,能及時有效地緩解外界刺激所帶來的身體與心理的壓力。
2.1.3 促進交流,增加團隊合作能力。武術具有極高的文化內涵,武術不僅是一門運動技能,更是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增近人際關系,增加團隊凝聚力和合作能力的有效手段。近些年來,隨著武術在國際上的廣泛傳播,很多高校都將武術作為對外交流的重要項目之一,承載了與國外學生、老師以及武術愛好者交流的使命,進一步提升了國際社會對我國的文化認同,使他們通過了解和學習武術走進中國文化,在有效推廣武術項目的同時,進一步提升了國人的文化自信。
2.1.4 廣泛適應性。武術最大的特點是具有健身防身修身養性的功能,除了健身功能外,與其他項目相比,其修身養性功能更為突出,而且武術不受年齡和場地限制,內容形式豐富多樣,有套路、散打、推手、各種拳術和器械,還有功法練習,不同的年齡以及不同身體狀況的參與者可以選擇不同的內容,可以拆分練習也可以整套練習,不同的鍛煉目標達到不同的鍛煉效果,可以滿足廣大人群的不同需要。
2.2.1 認知觀念偏差。隨著體育國際交流的頻繁和深入,武術作為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高校學生中能夠對其本質準確把握的人群越來越少。特別是很多學生將興趣轉移到藝術培養方面,如音樂、舞蹈、樂器等。在女生群體中,她們所追求的是能夠培養氣質、改善形體的活動,如瑜伽、形體芭蕾等,而她們對武術項目理解為男生的運動,是“野蠻”的,一方面說明了她們對武術本質的忽視,另一方面也說明很多年輕人對于武術項目的認識和理解存在偏差。在男生群體中,更傾向于對抗以及勝負所帶來的刺激感,如籃球、足球等。他們會誤解武術與普通健身操一樣,忽略了武術技擊的本質。
2.2.2 教學模式單調,內容難度大。如今高校學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強,興趣也很廣泛。新穎、刺激、有趣以及具有挑戰性的教學方式更能吸引他們,而傳統的武術教學始終停留在老師教學生學,反復模仿套路和不斷重復的狀態,沒有更多去強調武術本質的攻防技擊性特點,學生只是記住了動作,不斷重復,其學習過程枯燥乏味。雖然傳統的教學必不可少,但久而久之就會讓學生失去對武術項目的興趣。大學生已不同于中小學生,他們已具備足夠的理解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在教會動作的基礎上,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每個動作的攻防含義,它的作用是什么,能達到怎樣的效果,適當地采用啟發式教學也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
2.2.3 教師能力水平不足。武術動作復雜需要極高的協調性,因此對于學生學習能力和身體素質也有較高的要求。特別有些教師是專業運動員背景,動作教授方式過于復雜,學生難以接受,嚴重打擊了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對普通學生來說,在有效的課時里能熟練掌握的少之又少,即使掌握了動作也與標準差距較大,達不到課后輕松練習、復習甚至終生參與武術的效果。當學生在課堂中達不到自我滿意的狀態時,一些不自信的學生甚至害怕做錯而不敢表現。
部分教師自身對于武術的理解也比較有限,上課采用武術與其他體育項目混合式的教學方法,使武術課變為普通體育課,讓學生覺得武術與電影中所展現的形式相差甚遠,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學習武術的興趣。同時,高校的武術課程通常是理論與實踐,而很多教師卻忽視了理論教學這一最基礎的部分。部分學生對于武術了解非常表淺,無法領悟其中精髓,甚至還有很多誤解。理論知識可以讓學生真正理解武術的精神和內涵,包括了解武術的歷史演變、分類、本質以及特點作用、禮儀等,對于促進武術學習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理論與實踐是相輔相成的,理論能夠幫助學生更清楚地掌握動作的作用,而實踐能夠解釋和加深理論理解,清楚地了解武術才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對于武術的興趣和熱愛。在教學能力方面,教師的因材施教以及理論與實踐的相互結合往往欠缺。

3.1.1 段位制考核。中國武術協會頒布的中國武術段位制是面向所有習武人群,能夠對學習者所掌握的技能情況有一個客觀的評價,可以很好地幫助高校學生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不同的階段也有不同的內容,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對段位級別進行學習,逐步提高,也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層層遞進不斷學習的積極狀態。同時還能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也能幫助學生逐漸掌握武術知識,達到終生參與武術的良好效應。
3.1.2 中小學體育教育效應。中宣部與教育部聯合制定的《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實施綱要》推動了武術的教育發展與改革,其中提到中小學開設和加強武術課程的相關問題。在體育課程中適當增加民族傳統體育的內容和武術課程的比重。基礎教育中對于武術教學的重視是讓學生提前了解和接觸武術,激發興趣的大好機會,會為高校武術的普及和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為武術教學在高校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2]。
3.1.3 奧運效應。2008年北京奧運會,武術成為奧運會特設項目,雖獎牌不計入成績,但這畢竟是武術項目在發展進程中的重要經歷。奧運的平臺對武術在世界上的文化推廣帶來積極的作用,讓更多的人了解什么是武術,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武術中來,隨著武術國際化的深入,這種氛圍對高校武術教學的發展和進步來說,是一個良好的契機,很多高校善于把握有利時機,將武術作為對外交流的一項重要活動,加之政府的大力支持,極大地促進了武術在高校的發展。
3.2.1 現代項目影響。隨著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中西方的文化不斷交融,如空手、道跆拳道、拳擊等項目與因其與武術較為相似,近些年也得到了我國很多年輕人群的喜愛。現如今很多學生不選擇武術的原因除了武術本身難度復雜性之外,主要是他們沒能掌握武術的內涵、文化魅力與技擊的本質,甚至在很多人眼中誤解武術僅是野蠻、打架、粗魯的項目,或只是“老年人”的項目,這與學生喜歡追求時尚新穎、潮流刺激項目有所偏差,這些來自國外的項目逐漸取得學生的認可和青睞,很大程度影響了武術的開展和推廣。
3.2.2 場地器材影響。武術個人項目競賽場地為14m*8m,集體項目為14m*16m的地毯,目前很多學校并沒有標準的體育競賽場地,武術教學只能在普通體育館進行,甚至是室外練習。盡管可以進行普通的套路練習,但若想要近一步增加難度,如對抗、器械等練習,在教學中就存在極大的運動風險,也違背了武術項目的標準要求,阻礙教學內容的改革和開展。從長遠來看,若想發展武術教學質量,場地設施應該得到重視,只有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和環境才能對發展武術教學質量提供基礎的物質保障。
武術不僅具有競技性還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和娛樂性等,在任何的大型活動中都會有武術的身影,如果高校也能在大型活動中加入武術的表演,如校慶、節日晚會等,無論是參與者還是觀賞者都能被它振奮、積極、激情的氣氛所感染,這種氣氛不僅可以帶動學生對于武術的興趣,還能激發年輕人朝氣蓬勃和團結奮進拼搏進取的青春精神。
其次,高校擁有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很多對外交流的機會,如孔子學院開設的一系列漢語課程中就包括武術課程。武術項目不僅可以成為對外交流的重要手段,也能為學生交流學習提供更多的機會,讓更多的學生走出去,開拓視野,磨煉自我,在領略和學習不同國家文化的同時,有效推廣了武術和中國傳統文化。
武術的本質雖是攻防技擊性,但武術修身、養性的特點是其他體育項目無法代替的,它不僅能增強學生耐力、力量、靈敏性等身體能力,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呼吸系統,以及有效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工作能力,使學生能一直保持清晰的狀態,提高記憶力與思維能力。
其次,武術可以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人格品質,良好的品質應是具有強大的承受能力和戰勝挫折的勇氣,學習武術是漫長且困難的,在此過程中會帶來身體上和意志上的雙重考驗,學生在堅持不懈的練習和不斷挑戰困難的同時,還能增強體魄、意志品質和戰勝一切困難的勇氣。
高校學生處于進入社會的最后一個階段,是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希望,肩負著傳承、推廣、發展民族文化的責任。學生可以通過武術更好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同時對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懷有強烈的自豪感。因此提升高校武術教學質量有利于深化學生對歷史文化的認識和理解,能夠肩負起傳承發展和弘揚民族文化的歷史重任。
高校武術的教學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和改革,雖然有了明顯的進步,但與其他項目相比,發展還比較緩慢。基于SWOT分析結果以及必要性的分析,提出提升高校武術教學質量的對策。
武術教學中應重視理論教學,一方面能夠使實踐內容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另一方面能讓學生真正了解中國武術,轉變思維、激發興趣、消除誤解等。實踐中,教師在教授每一個動作時,不僅要講解動作的結構和要求,還應把每一個動作所具有的特點、作用等細節講解清楚,讓學生自己體會,再親身感受,之后的每一次練習能夠聯想到它的攻防效果,動作也隨之標準,也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想象和學習欲望。其次,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增加武術技擊、對抗、器械以及段位制的學習,改變長期以來陳舊傳統的模式,也可以跳出傳統教學大綱,結合其他運動項目的特點創編一些相對簡單,復雜性較低,學生易接受又新穎的套路,豐富課堂內容又激發學生對于武術的興趣。也可以區分學生安排教學內容,如男生通常喜歡相對刺激和挑戰的運動,可安排對抗、器械等內容。而女生相對喜歡安靜、優美的運動,就可安排太極拳等項目,以最適合最能激發學生興趣為主要目的,才能達到最好的運動和教學效果。同時可在準備活動部分采用與武術相關的游戲等來提高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和參與性。
進一步完善武術教學的考試方式,要注重學生教學能力和理論知識的應用與掌握能力,通過理論、教學及實踐相結合的考核方式,讓學生對武術的學習不僅是單方面掌握實踐能力或是理論知識,更要在綜合能力上達到高校武術教學的課程要求。其次,進一步改革選課制度,增加武術課程的可選擇性,并且鼓勵學生選修武術相關課程,如將武術課程選課改善為一學期一選,并且在選課之后的兩周內能夠進行重新選課,這也保證學生能夠有更多機會選擇,能夠讓學生選擇到適合自己的武術課程。
提高武術教師的各方面綜合能力,使教師的專業性更好地服務于現實教學需要。建議多開展階段性教研活動,不斷完善武術教師知識結構,促進教師間相互交流學習,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陳舊的教學觀念,進一步豐富教學內容、提升教學能力。
校領導和體育院系應重視武術教學基礎條件的改進和完善,適當地加大經費的投入,擴建場館,增添武術標準設施與器材,努力協調各方資源建設標準化武術教學場地,給學生營造一個即專業又安全的上課環境。一方面可以保證更多教學內容的開展,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避免武術教學中存在的運動風險。
可定期組織開展關于武術系列活動,如大型主題表演、比賽、文化交流活動等,或借鑒校園快閃的模式,讓更多的人加入以及有機會參與到武術中來,親身體驗和感受武術項目,激發學生的興趣,正確地把握武術的內涵和價值,對校園武術的開展以及武術在社會的推廣起到促進作用。
基于SWOT分析得知提升高校武術教學質量,①優勢是武術能夠更好地促進交流,增強團隊合作能力、獨特的廣泛適應性、增強體質以及所帶來的獨有的教育功能。②劣勢是學生對于武術認知觀念的偏差,教學模式單調,內容難度大,教師能力水平欠缺。③機會是段位制考核帶來的機遇,中小學武術開展的基礎以及奧運所帶來的積極效應。④威脅是現代體育項目對于武術開展的影響以及場地器材不完善造成的影響。
武術運動不僅豐富了校園的文化生活,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學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自信和責任感,還能促進文化交流,為更多的學生提高對外交流的機會。因此,提升高校武術教學質量是十分必要的。在未來高校武術教學過程中,應注重教學方式的轉變、教學內容的不斷完善和改革、注重理論學習與實踐相結合、完善考試方式、改善選課制度、增強師資力量強調專業性、改善環境場地設施、開展各種武術系列活動,從多方面、多角度著手,共同推動高校武術教學質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