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健
摘 要:本文通過對美國、歐洲、日本等國退休制度和政策分析,結合我國現行退休制度,以延遲退休為主體分析了現行退休制度,并對下步更好地發揮我國退休制度優勢的策略進行了簡要分析。
關鍵詞:退休制度 延遲退休 比較分析
隨著全球經濟社會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人口老齡化成為全世界普遍問題,為應對這一挑戰,世界各國都在各自退休制度基礎上,進行了退休政策、年齡等方面調整和創新。本文通過對世界主要國家和主要退休制度模式進行分析,對比我國現行退休制度及延遲退休政策,探究了如何趨利避害、更好地發揮我國退休制度優勢。
1 世界主要經濟體退休制度設計
1.1世界主要經濟體退休制度設計沿革
美國退休制度主要根據人口結構和財務狀況,分為三個階段:一是1983年里根政府關于提高退休年齡的建議,把退休年齡改革分為兩步,第一部是到2009年將退休年齡從65歲提高到66歲,第二部是2027年開始提升到67歲。二是禁止強制退休,該法案于1986年通過,規定從1987年開始除特殊職工外,禁止根據年齡強制退休。三是完善階段,,按照每年延長兩個月速度,逐步將退休年齡過渡到67歲,每提前退休一個月,則養老金水平降低約0.55%;每延遲退休一年,退休金增長約3%。
歐洲國家中,德國現行退休年齡為65歲,政府計劃利用十年時間將退休年齡逐步延遲到69歲,如果因健康原因等可以提前申請退休,但只能領取部分養老金,具體計劃是從2012年開始,每過一年延遲退休年齡一個月;從2024年開始,每過一年延遲退休年齡兩個月,到2029年實現延遲到69歲退休的目標。其最終延遲退休年齡目標為79歲。英國退休職工年齡男性和女性分別為65歲和60歲,政府規定職工達到法定退休年齡自動退休,但從2005年開始啟動新一輪養老改革,規定公職人員必須達到65歲才能領取退休金,一般職工達到76歲才能領取全額退休金,變相鼓勵人們根據自己實際情況延遲退休。2006年英國政府公布計劃,計劃到2046年將男女職工退休年齡均延遲到68歲。
日本作為老齡化嚴重的國家,在70年代就將退休年齡由50-55歲提升到60歲,1986年又通過《穩定老年職工就業法》,將職工退休年齡延遲到65歲,對特殊情況予以特別規定,充分利用老年勞動力經驗和技術優勢,鼓勵老年人再就業,特別是腦力勞動者有條件的可工作到70歲。現階段日本法定退休年齡為65歲,但這是年金計劃年齡,養老金領取年齡為60歲。同時規定,男性在2013-2025年、女性在2018-2030年,逐步將養老金領取年齡由60歲延長到65歲。
1.2世界主要經濟體退休政策比較分析
從前述世界主要經濟體退休政策進程和政策看,一是退休年齡普遍較高。主要經濟體退休年齡都遵循循序漸進過程,經歷一定時期逐步完成的,比如美國就是利用22年時間逐步將退休年齡由65歲提升到67歲,這種小步緩進的模式,大大降低了改革阻力,使公民更加容易接受延遲退休政策,并減輕退休年齡的改革對社會和就業等帶來的沖擊。二是退休年齡與領取養老金數額和比例密切相關。為了規范養老金領取和退休行為,各國都對養老福利領取進行嚴格控制,比如美國為了應對老齡化危機,鼓勵延遲退休,對實施延遲退休的職工可以獲取更高比例的退休金,而提前退休人員只能領取部分養老金。三是男女退休逐步同齡或向同齡趨勢發展。主要經濟體已經逐步實施男女同齡退休的政策,或是作出了規劃,向男女同齡退休推進。
2 我國退休制度的比較優勢及延遲退休策略
2.1我國退休制度的比較優勢
我國現行退休制度是男女職工分別年滿60歲、55歲(特殊工種男女職工分別年滿55歲、45歲)退休,男女職工退休年齡差距較大。相比主要經濟體,我國退休年齡較早,是世界上退休年齡最早的國家之一,平均退休年齡在55歲以下,而世界上除非洲外的大部分國家退休年齡都是65-67歲。從中可以看出,我國退休制度設計,對勞動者而言比較有利,能夠較早的享受到退休政策、領取養老金;能夠讓公民有比較充裕的時間在有保障的狀態下享受老年生活,提升居民幸福感。但同時,傳統政策也使養老金支出壓力增大、不利于我國勞動紅利的延續和發揮,需要進行調整和改革。
2.2我國延遲退休策略
針對我國退休制度現狀,結合我國勞動力狀況和世界退休制度狀況,我國已出臺了延遲退休工作方案,計劃采用逐步過渡方式,到2045年,男女職工退休年齡均延遲到65歲。在這一過程中,要注重突出行業差異化,針對不同勞動性質和行業分類實施延遲退休工作,比如,對一線工作者和體力勞動者,延遲退休可操作空間和余地較小;在性別方面,要堅持以人為本,在尊重職工個人意愿的基礎上,適當放寬女職工的退休年齡。不同行業工作特性不同,為突出我國退休制度優勢,要根據類別盡量劃分詳細的分行業退休標準和政策,讓每個職工的福利待遇都能客觀符合該行業實際和人們預期,使更多地職工對制度改革抱有好感,更加有利于政策的實施。
在政策實施中,要注意“小步緩進”,借鑒美國等主要經濟體延遲退休井眼,實施漸進式改革,使廣大勞動者更易于接受各項政策,并逐步緩解政策變動對勞動力和就業市場等帶來的壓力。要注意采取彈性退休政策,借鑒發達經濟體退休方式,在規定法定退休年齡基礎上,設計不同退休年齡及領取養老金的標準等,把退休的決定權交給個體勞動者,讓職工有自主權決定,使個體職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獲取最理想的退休待遇,并明確不同年齡退休職工領取標準,在待遇增長中予以差別化體現,使政策能符合更多人的意愿和實際,并能緩解養老金匱乏和缺口等問題。
在政策吸引上,要注重通過“自愿續崗、延遲有獎”方式,吸引職工自愿進行彈性延遲退休,并配套“老職工稅收扣除制”等措施,通過稅收刺激計劃等鼓勵老職工在崗繼續工作。對企業而言,可實施稅收和政策優惠,吸引企業吸納老職工就業為社會做貢獻,比如給予企業保險費稅前加計50%扣除等政策,減輕企業負擔,同時對雇傭55歲以上失業者的企業免交失業保險費等優惠政策。
3 結論
綜上所述,我國退休政策相比世界主要經濟體,對職工個體而言具有一定優越性,可以讓職工更早的享受退休待遇,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采取適當措施進行延遲退休政策調整,有利于更好地發揮制度優越性,為職工提供更加完善的退休保障。
參考文獻:
[1] 楊東升,劉峰.對于當前延遲退休年齡之必要性的質疑-基于國際比較的視角[J].勞動保障世界(理論版),2013(04).
[2] 都博亭.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理性思考[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