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中職校園文化建設融入地域文化的必要性,針對校園文化與地域文化結合不夠、缺乏地域特色的校園文化對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缺少潛移默化的影響力、校園文化與地域文化的內化力不夠導致學生缺乏對家鄉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等問題,提出中職校園文化與地域文化對接的路徑及方法:物質文化與本土文化結合,打造有特色的校園文化;制度文化與民族企業文化結合,打造有素養的校園文化;精神文化與英雄文化意識結合,打造有生命的校園文化。
【關鍵詞】中職學校 校園文化 地域文化 對接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9B-0079-02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地處我國沿海西南端,由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玉林、崇左等所轄行政區域組成。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濱海風光旖旎,旅游資源豐富。該區域內各中職學校的生源大多來自當地,有著強烈的地域文化意識,而中職教育的使命就是為當地經濟發展培養落地人才,服務地域經濟必須與地方企業合作,為其培養懂技術、愛家鄉、能落地的人才。本文嘗試將地域文化及地域特色企業文化融入校園文化中,尋求將當地優秀的地域文化資源與校園文化建設融合的路徑方法,構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校園文化。北部灣職業技術學校地處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內的欽州市,近年來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注重引入地域文化,校園文化涵養人、教育人、影響人的作用及成效顯著,可為當前中職教育校園文化內涵建設提供有參考價值的案例。
一、中職校園文化建設融入地域文化的必要性
地域文化主體為社會人,專指中華大地因不同的地域劃分,每一地域又因地域環境不同,人們對自然環境的利用、改造和建設人類文明的方式、程度等不同,而產生的不同的次文化,即某個地域較其他地區而言,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地域文化的發展既是地域經濟社會發展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窗口和品牌,也是招商引資和發展旅游等產業的基礎性條件。
校園文化的主體是師生,專指學校的文化,是以學校師生為主體共同創造的群體文化,是置身于社會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種具有自身特色的亞文化形態,在分類上歸屬于社區文化的范疇。表現在學校的課內與課外以及物質、制度、精神、行為等各個方面。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響一方經濟、造就一方社會。地方職業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是:立足當地,為當地培養符合地域經濟發展需要的技能型落地人才,對當地社會經濟直接產生影響,具有強烈的地域性。在人才培養方面我們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更重要的是提高他們適應社會,為地域經濟服務、創業的能力。
就讀中職學校的學生年齡大多處在十六七歲青春期,正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及養成的關鍵時期,當教育中缺失了對地域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時,他們對本土文化缺乏理解和熱愛,畢業后就容易遠離自己的故鄉,缺少為地域經濟服務的責任意識。因此,中職教育應探索校園文化內化地域文化“內化”的路徑和方法,增強學生保護和傳承地域文化的責任感,提高服務區域經濟能力的人才培養質量。
校園文化建設融入地域文化的主要作用體現在:一是在傳承和發揚地域文化的同時,可提高學校辦學品位;二是地域文化精神能增強學校校園文化的感染力和影響力;三是地域文化以文化人的“內化”作用可潛移默化完成對學生行為習慣養成及文化素質的提升培養;四是可為地域文化傳承培養一批熱愛家鄉,拉動地域經濟的有責任、有擔當的落地人才。
北部灣職業技術學校實施“文化引領,品質提升,特色強校”的發展戰略,堅持“打造硬技術,培養軟實力”的辦學理念,確立以校訓、愿景、使命、價值觀為核心的文化體系,完善了校園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校企文化的建設。實行“三七”教學管理模式(即基礎課“七有”、專業課“七會”、實訓課“7S”);打造晚自習特色課堂,制訂“126”成蝶計劃等活動課程,讓學生參與“唱好歌、讀詩詞、講故事、練書法、思人生”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軟實力”。學校主辦的校刊《海豚之聲》,主編撰寫的《文化手冊》《北職故事》等文化宣傳刊物,依托坭興陶陶藝中心、欽州市詩詞文化進校園教育基地,以及校內精心設計的文化長廊、星之路、工匠園、圓夢園等文化宣傳場所得到了來校參觀的校外人員的交口稱贊。曾獲得過“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 廣西壯族自治區四星級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自治區職業教育攻堅示范性中等職業教育學校”“自治區和諧學校”“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文明風采競賽優秀組織獎”等榮譽。
二、校園文化建設中與地域文化脫節的共性問題
(一)校園文化與地域文化結合不夠,校園文化歸一化而缺乏特色。當前相當一部分學校在推進校園文化實體如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建設時,缺乏對地域文化精神、歷史淵源和發展趨勢的滲透與內化,校園文化建設內容如標語、口號相似度高,趨于一般化,個性不鮮明,沒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學校的精神還沒有形成。
(二)缺乏地域特色的校園文化對學生培養目標的達成缺少潛移默化的影響力。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可見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力之大。職業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應定為:立足當地,為當地培養符合地域經濟發展需要的技能型落地人才,應當具有極強的地域性。可見在人才培養方面,我們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更重要的是提高他們適應社會,為地域經濟服務、創業的能力。目前校園文化在教學目標達成過程中普遍對傳承地域文化及服務地域經濟的影響力和作用還不夠突出。
(三)校園文化與地域文化的內化力不夠,學生缺乏對家鄉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是在學校教育階段逐步形成,目前學生不夠熱愛本地文化、理解本土文化,缺少為地域經濟服務的責任意識。應積極探索校園文化內化地域文化的路徑和方法,增強學生保護和傳承地域文化的責任感,培養更多的學生愿意建設家鄉、回鄉創業的能力。
三、中職校園文化與地域文化對接的路徑及方法
校園文化與地域文化的融合有利于為地域需求培養適用型落地人才。用融合后的文化氛圍熏陶、浸潤學生成長,促使學生了解地域文化并逐漸形成大文化意識,在日后的工作中可以與當地人同呼吸、共命運,為區域經濟發展作出貢獻。校園文化與地域文化對接框架如圖 1 所示。
圖 1? 校園文化與地域文化對接框架圖
(一)物質文化與本土文化結合,打造有特色的校園文化。校園文化在校園內以宣傳圖板、條幅、雕像等景觀形式展現,好的校園文化以其極強的滲透力、影響力、教育力,可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塑造健康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大環境影響小環境。地域文化對校園文化的影響力體現在教育效果中,校園文化必須根植于地域文化中,打上地域特色的烙印,兩者的融合就是打造“和”的文化,即將本土文化中的無形元素與校園文化有形地結合,如北部灣職業技術學校將欽州白海豚文化、坭興陶文化、龍窯文化等融入校園文化,創建《海豚之聲》期刊,獨立的坭興陶藝展示中心、仿龍窯的安州柴灶等為學校增強了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學校編撰的《文化手冊》中收錄了大量的風俗文化如采茶戲、跳嶺頭等文化,加上豐富地融入了地域文化的圖板、標語及景觀,使師生對所在地域產生親切感,成為地域文化的參與者、宣傳者和創造者,而具有地域特色的校園文化才能不斷跟隨時代前進的步伐,保持著自己獨有的特色。
(二)制度文化與民族企業文化結合,打造有素養的校園文化。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制度文化是最直觀、可操作的有形文化,職業學校的特色是為區域產業經濟服務,為地方產業培養落地人才。因此,制度管理文化融入民族企業文化,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傳承民族文化精神十分有必要。如北部灣職業技術學校將《班主任管理制度》《學生獎罰管理制度》《學生實習管理制度》《駐廠教師管理制度》《學生技能大賽》《實訓室管理制度》等日常管理制度與地方企業制度相融合,引用企業“7S”管理,培養學生的企業素養及民族文化的傳承意識。具有民族企業管理特色的校園文化對職業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力,“學生—員工”的角色轉換意識增強,畢業生的吃苦耐勞精神明顯提高,企業適應期大大縮短,學生愛崗樂業,企業滿意率高。
(三)精神文化與英雄文化意識結合,打造有生命的校園文化。少年強則國強,國家的發展、民族的復興需要合格的后備軍。我們的教育目標就是培養青少年愛黨愛國愛家,做有信仰、有理想、有擔當的追夢人。校園文化建設中精神文化雖然無形,但對學生“三觀”的形成具有潛移默化的滲透作用。適當融入地域英雄文化如“劉馮英雄文化”,充分利用主題班會課、社團活動、五四青年教育活動月等主題教育活動營造宣傳氛圍,利用黨建帶團建活動,以“黨建+”的形式開展學生的愛黨愛國信仰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等,如觀看《龍之戰》描寫馮子材將軍的影片、參觀劉永福故居等,組織信仰教育及生命教育微課大賽、學生手工 DIY 宿舍文化節、人人出彩的技能競賽、生命安全教育大家談等,成效顯著。
【參考文獻】
[1]羅映紅,吳暑靜.校園文化與地域文化融合鑄就的特色校園文化[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3(2)
[2]鄧 輝,馬 騁.地方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與地域文化的結合[J].南方職業教育學刊,2013(5)
[3]黃冠蘭.黑龍江高校校園文化與地域文化融合的路徑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15
[4]南 昂.談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0(5)
[5]王 振.論以文化人的意蘊與整體性構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6(7)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立項項目“北部灣經濟區中職校園文化與地域文化對接的研究”。
【作者簡介】王麗麗(1973— ),女,黑龍江人,教育學碩士,北部灣職業技術學校機電學部書記兼德育主任,高級講師,研究方向:職業技術教育教學及管理。
(責編 江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