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英 王爾亮 張宗明



【摘要】 ?基于Web of ScienceTM平臺的SSCI和A&HCI數據庫所收錄的中醫藥人文領域學術期刊的發文趨勢、載文類型、發文國家或地區、發文機構、相關領域期刊的影響力及發文量等數據進行統計,分析2007—2018年間海外中醫藥人文領域學術期刊發展的現狀和趨勢,認為中醫藥人文領域學術研究在國際學術領域中的影響力仍比較有限,對中醫藥人文內涵的認知非常不足,相關領域需要進一步提升研究成果的顯示度,以提升我國中醫藥國際話語權及學術影響力。
【關 ?鍵 ?詞】中醫藥;人文;科技期刊;現狀研究;影響力
【作者單位】李海英,上海中醫藥大學科技人文研究院;王爾亮,上海中醫藥大學科技人文研究院;張宗明,南京中醫藥大學醫學人文學院。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認同體系研究”( 18ZDA322)。
【中圖分類號】G237.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24.011
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所特有的醫學智慧,海外傳播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漢唐之際。中醫診療技術的海外應用帶動了中醫藥文化的傳播,從中國的周邊國家逐漸蔓延到西方世界,進入海外學者的視野,產生一系列來自異國不同文化背景下對中醫藥學的研究和審視成果。這些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海外學界對中醫藥學的理解與認知,也是反映中醫藥文化海外傳播現狀非常重要的第一手研究資料。
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明多樣化的今天,人文社會科學的理論發展和對策性研究與探索愈來愈迫切地需要超越地域性的交流與溝通,國際學術共同體之間也需要有更多的互動與對話[1]。為此,我們盡量從綜合、全面的視角去搜集和整理資料,基于Web of ScienceTM平臺的SSCI和A&HCI數據庫對學術論文進行分析梳理,以期反映海外中醫藥人文領域研究的現狀和特點,為探索研究中醫藥海外發展策略提供文獻支持。
一、數據庫檢索與文獻采集
中醫學具有國學和科學兩方面的特征。所謂國學,即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思維方式、思想觀念,具有地域性特色特征;而科學,即科學系,是認識世界的方法、手段和知識方式,具有科學性特征[2]。由于目前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數據庫中沒有單獨劃分中醫藥學分類,故對擬定的中醫藥學相關主題詞進行檢索,并對論文數據集展開統計分析。
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數據庫中收錄了各個學科領域中最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學術期刊、會議論文集以及學術著作。其中,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收錄了世界上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科學期刊和論文,是當今社會科學領域重要的期刊檢索與論文參考渠道。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藝術與人文科學引文索引(A&HCI)是藝術與人文科學領域重要的期刊文摘索引數據庫。上述兩個數據庫,是國際層面人文社科領域權威數據庫,其所收錄學科與中醫藥學本身學科交叉特點具有高度的關聯度,從中醫藥人文領域研究來說,尤其與考古學、人類學、文學、哲學、傳播學、宗教、歷史等學科的相關度更為密切。基于數據庫的這種分科布局,其收錄的中醫藥學術論文為了解海外中醫藥人文領域學術研究現狀,提供了重要的文獻資料和數據支撐。
本文分析了SSCI和A&HCI兩個數據庫,以2007—2018年為時間跨度,論文類型為所有文獻類型。以中醫藥、針灸、本草等相關主題詞,以期盡可能全面搜集相關文獻,主題詞包括:“Chinese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herbal medicine” “integrative medicine” “acupuncture” ?“moxibustion” “TCM” “Chinese herbs” “needling”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Chinese herbal formula” ?“herbal medicines” “Traditional medicines” ?“Meridian” ?“herb” “Chinese medical culture”,總計檢索3379篇論文。通過文獻計量學分析法(包括影響因子、立即指數、總引用次數、刊載論文總數、被引半衰期、學科排名)等相關數據進行剖析,筆者認為可以大體揭示目前國際中醫藥人文領域期刊的發文和影響力變化趨勢,為中醫藥人文領域進一步研究提供數據參考和學術支撐。
二、文獻計量學數據分析
1.中醫藥學相關主題論文發文趨勢(2007—2018)
從圖1中醫藥學相關主題論文的發文趨勢,我們可以看到,SSCI和A&HCI數據庫收錄的中醫藥學相關主題論文的發文數量,總體呈現不斷增長趨勢,說明全球范圍內相關學者對中醫藥這一主題的關注度不斷提升,從2007年的167篇增長至2017年的411篇,增長1.46倍,但2018年略有下降。
2.發文主要的文獻類型
2007—2018年SSCI和A&HCI數據庫收錄的中醫藥學相關主題論文,按照文獻類型對其進行分類和統計分析(見圖2)。
圖2表明,2007—2018年間,SSCI、A&HCI數據庫的文獻類型以論文(Article)為主,占比75.73%;其次是綜述(Review),占比11.16%;還有少量的會議摘要(Meeting Abstract,占比5.45%)、書評(Book Review,占比3.43%)和編輯材料(Editorial Material:占比2.43%),其他的文獻類型占比不足1%。這說明論文、綜述性文章是目前構成數據庫發文的主要文獻類型。
3.相關主題論文的國家/地區分布
按照不同國家和地區,將發文地區進行分類并分析可知,2007—2018年,SSCI和A&HCI數據庫收錄中醫藥學相關主題論文分布情況如下(見圖3)。
我們通過分析全球范圍該領域文章的來源國家和地區分布等數據信息,可進一步了解全球范圍內中醫藥人文學科領域的科研力量分布,這也是全面了解學科整體研究布局的一個途徑。從結果來看,發文最多的國家為美國,共1181篇文章,遠高于其他國家和地區;其次為中國、英國、澳大利亞和德國,說明這些國家一直關注中醫藥學的研究,并產生了一定的學術成果;加拿大、中國臺灣地區、韓國、巴西、以色列、日本等國家和地區也有一定數量的發文,體現了這些國家或地區對中醫藥學研究亦給予一定關注。國家/地區發文量是體現一個國家和地區學術力量的重要數據指標,中醫藥作為發源于我國的特色傳統醫學具有豐富的學術資源,但由于語言及其他原因,中國中醫藥學者學術成果的國際學術影響力和顯示度都較低。
4.全球主要發文機構
分析全球范圍內中醫藥人文社科領域發文機構,可以了解該領域科研力量分布,這是了解中醫藥人文學科研究現狀的重要內容和有效途徑。
通過整理2007—2018年SSCI、A&HCI中醫藥主題論文全球范圍內發文機構的數據,我們發現,發文最高的有加州大學和哈佛大學,這兩所大學均為美國高校。來自亞洲的有韓國的慶熙大學、中國香港的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臺灣的“中國醫藥大學”。在產出最多的20所機構中(見表1),發文總體引文影響力較高即CNCI值表現超過全球平均水平的高校有多倫多大學、德克薩斯大學、哈佛大學、悉尼大學、倫敦大學等。令人遺憾的是,全球范圍內學術論文產出量最高的20家學術機構中,中國大陸的中醫藥相關大學及研究機構并未上榜,在SSCI及AHCI數據庫中的發文較少。
從表2中我們可以看到2007—2018年中國大陸發文最多的4個機構為北京中醫藥大學、四川大學、首都醫科大學和廣州中醫藥大學。但和表1的對比可以看到,中國大陸的高校普遍發文較少。從論文引文影響力來看,達到及超過全球平均水平的機構有中國科學院和廣州中醫藥大學。但與國際發文機構相比,整體影響力相對較小,學術研究實力較弱。
構建中國特色學術話語體系,提升我國人文社科學術期刊國際話語權的突破口是創新[3]。人文社科學術期刊的國際化,不僅應追求國際的認可,還應追求以弘揚本土文化為目的的自我塑造,從而主導國際學術話語權[4]。據表2可知,目前北京中醫藥大學、四川大學、首都醫科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在中醫藥人文社科領域研究相對走在前列,但整體發文量仍較少,國際顯示度低,國際學術影響力微弱。這也從側面反映我國中醫藥人文領域的學者國際學術參與度低,不利于中醫藥人文社科領域構建學術話語權。
5.全球發文TOP ?10期刊
對2007—2018年SSCI和A&HCI數據庫收錄的中醫藥相關主題論文最多的10種期刊進行分析(見表3),我們發現,《BMC補充和替代醫學》年均刊文量最大。從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分區占比來看,10種期刊位于Q1分區的有3種,Q2分區的有4種,Q3 分區的有1種,Q4分區的有2種,說明在SSCI、A&HCI數據庫發文的中醫藥類主題論文主要發表在質量較高的期刊上。從期刊的主題來看,主要發表在補充與替代醫學學科領域,同時涉及一些綜合醫學、健康醫學、護理、老年病雜志,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醫藥學在全科醫學、養生、康復以及老年疾病領域受到比較多的關注,這也和中醫藥在這些領域具有優勢診療技術有密切的相關度。
6.相關主題詞分析
對于主題詞,我們采用美國擅長海量技術分析DDA(Derwent Data Analyzer)軟件的數據清理及科技文獻報告功能,選取2016—2018年3年主題詞的變化數據。梳理發現近3年首次出現的主題詞包括腦島、光療法、子宮內膜異位癥、自主感覺經絡反應以及睡眠障礙認知行為治療等詞語,而藥用植物、癌癥相關的疲勞、抗逆轉錄病毒療法、安慰劑針灸等則在近3年中不再作為主題詞出現在中醫藥學相關論文中(見表4),這體現了國際層面對中醫藥研究熱點的遷移。
根據對主題詞演變的分析,筆者認為,中醫藥學術論文的發表與當今時代醫學關注熱點具有一定契合度。與腦研究、光學療法等高科技相關的文章發文得到學術期刊的關注和認可,屬于醫學前沿問題研究的范疇,具有明顯的跨學科特點,是醫學進步發展的重要途徑。主題詞亦顯示對老年癡呆、睡眠障礙、替代藥物、家庭醫療等領域的關注度有所增加,此類問題都屬于目前主流醫學難以解決的醫學難題,中醫藥在此領域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被學界視為可能性突破口,故得到學術期刊的高度關注。從中醫藥學科研究出發思考,發現近3年SSCI、A&HCI數據庫中聚焦中醫藥歷史、文化、文學、人類學、學術流派、哲學等領域的主題詞較少,說明中醫藥學學術論文傳統的人文社科研究仍非常小眾,這一領域的研究尚屬待開墾的學術空間。
7.高被引論文分析
高被引論文是指在Web of ScienceTM 核心合集數據庫SSCI中按領域和出版年排名前1%的論文,該指標的論文集合可以幫助了解該領域在全球的引文影響力以及被全球同行認可的程度。2007—2018年SSCI和A&HCI數據庫收錄的3379篇中醫藥學相關主題論文僅包含了13篇高被引論文,從一定程度上顯示了不同國家或地區中醫藥人文領域的科研能力及學者學術影響力較低。
從論文分布國家或地區來看,這13篇高被引論文共涉及10個國家/地區,其中,論文量排在前3位的國家分別是美國(7篇)、加拿大(5篇)和德國(4篇),英國、意大利、澳大利亞、奧地利、法國和荷蘭等7個國家發表的高被引論文量較少,均為1—2篇(見圖4)。這些高被引論文中沒有中國學者的學術論文,究其原因有二:其一,中國中醫藥學者人文研究在國際學術界的影響力小,認可度低;其二,中國中醫藥學者所研究的內容與當下國際熱點有所偏離。由此可知,中國中醫藥學者應積極關注國際學界熱點,融入國際學術研究的大潮。
三、分析總結
中醫藥的發展廣受關注,不僅在我國受到高度重視,國際社會也給予越來越多的關注,中醫藥以其系統的生命認知理論和特色診療技術,對現代主流醫學發揮了很好的補充作用。綜觀上述統計數據,不難發現,在整個國際中醫藥人文學界,中國中醫學者的國際影響力總體偏低。這與我國中醫藥發源國和主要應用國的地位極不相稱,亦說明我國中醫藥人文領域學者國際發聲的意識較低。這種國際層面缺少中國中醫藥學者聲音的現狀,對全球領域認知中醫藥、使用中醫藥以及發展中醫藥而言是一種缺憾。針對我國中醫藥人文領域學者國際學術影響力低下的狀況,我們可以通過搭建學術平臺、提升學者意識來改進。
1.培育中醫藥學英文學術期刊
學術期刊是國際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但我國科技期刊在國際舞臺中席位太少,份額太低,缺少話語權[5]。這需要促進國內中醫藥英文學術期刊的國際化發展,為我國學者搭建國際學術平臺,發出中國學術之聲。(1)通過國際知名數據庫、社交媒體平臺,建立以英文期刊網站為主、學科服務為輔的中醫藥學術社區,促進中醫藥科研工作者的交流與合作。(2)跟蹤國際知名學府中醫藥人文領域優秀學者和科研機構、我國中醫藥社科基金項目等,挖掘學術熱點,引領學術研究方向。(3)強化“互聯網”思維,堅持內容為王的原則,順應當前學界信息獲取方式的新媒體轉型,提升中醫藥期刊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2.提升中國中醫藥學者國際學術參與度
隨著我國科技的發展,中國學者在國際學術界的影響力不斷提升,中醫藥學領域也是如此。我國中醫藥研究在國際學術領域的交流參與度和顯示度不斷提升,但相對集中在中醫藥的臨床研究、藥理研究等實驗研究層面,在中醫藥人文社科領域的研究仍有所欠缺。我國應鼓勵更多中醫藥學者積極在國際學術平臺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聚焦中醫藥的哲學、歷史、文化、傳播、循證醫學、人類學等,積極推進中醫藥跨學科研究,與世界共享中國中醫藥人文領域的學術研究。
總之,中醫藥人文研究聚焦中醫藥學深厚的人文內涵、哲學理念及社會意義,從文化源頭認知中醫藥發展的核心內涵、學術思想、歷史脈絡、醫家流派等內容,對國際學界理解中醫藥臨床診療技術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對國際中醫藥話語權體系構建具有重要意義。只有中國學者在國際發出自己的聲音,才能讓世界真正了解中醫藥學。
|參考文獻|
[1] 徐楓. 對中國人文社科學術期刊國際合作模式的思考[J]. 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6):133-141.
[2] 劉天宇. 中醫人文文化的跨文化傳播與翻譯[J].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7(13):32-34.
[3]伍蟬提,童瑩. 我國人文社科學術期刊國際話語權提升路徑[J]. 中國出版,2017(15):47.
[4] 張慕華. “弘揚本土文化”與“建立學術自信”——論人文社科學術期刊國際化的實質與出路[J]. 傳播與版權,2015(11):29-31.
[5]楊慧,吳婷. 深化改革,創一流科技期刊——淺談中國科技期刊的國際化之路[J]. 出版廣角,2019(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