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
摘 要:吳地蘇式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幾千年的中國文化文明。繼承、發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美術課程,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知識品格與我國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忽視之間有著諸多問題。如何在教學過程中結合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如何將吳地蘇式文化融入小學美術課程中?就融合開發的重要性和策略進行闡述。
關鍵詞:吳地蘇式文化;小學美術課程;融合與開發
吳地蘇式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優秀的中華文化中占據著重要地位,許多優秀傳統文化都來源于蘇式文化,是傳統文化的血肉。在小學美術課程中融入吳地蘇式文化資源,有利于充分合理地開發美育育人的內涵,幫助學生積極汲取優秀傳統文化,豐富思想內涵,使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得到提升和增強。
一、吳地蘇式文化
吳地一般是指寧、滬、杭太湖流域,長江三角洲一帶。蘇州是吳國以后的吳文化中心,位居吳地中心區域,人們習慣上將蘇州歷史文化稱為吳中文化,是吳文化的主要代表。當今的吳文化區即吳語文化區,分布在蘇南、浙江、上海、皖南局地等,有著良好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吳地蘇式文化從全局看是一個十分寬廣的大概念,但從小學美術課程角度來看,能從小處著手,引領啟迪學生,以小見大。所以教師如何充分開發吳地的自然資源,如何將吳地蘇式文化融入小學美術課程中,讓學生在課堂中浸潤式地體會家鄉的美,從而培養出獨具江南氣質的學生。在人美版小學美術六年級課程中出現了《家鄉的建筑》《家鄉的小吃》《家鄉的老房子》系列課程,教師在教學中就可以參照課本將吳地文化滲透其中。
二、吳地蘇式文化和小學美術課程相結合的重要性
1.有利于推動美術課程改革
我國區域文化的差異對小學美術課程學習帶來了一定的生疏感。隨著美術核心素養在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教師在美術教育教學過程中要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將江南吳地蘇式文化合理有效地融入小學美術的學習中,是對地域性教學進行的相關補充,使地方性文化得到繼承和發展,促使美術課程更加完整、多元,推動課程改革。
2.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民族文化
隨著經濟發展,國家“一帶一路”政策的深入,西方文化已然滲透進學生的方方面面,我們面對優秀的傳統文化要繼承和弘揚,面對西方外來文化要取其精華,使得現代的美術教學肩負著更大的使命,在教學過程中要高效地開發蘇式文化,將美術教學與當地的民俗生活、傳統文化等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而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感受中華文明的魅力。
三、吳地蘇式文化資源和小學美術課程的融合開發辦法
1.系統歸類
將每一學期美術課程相同目標類別的課程歸類,采用集中階段性授課的模式,由簡及難,由淺入深,逐步推進教學,讓學生在同一目標課程中系統學習,深入思考,靈活運用,從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2.注重實踐
課程中學習的前期準備、課程中的實際操作、課后的收尾整理工作都是對學生綜合素養的鍛煉和提升,教師、家長可以嘗試放手讓學生自行實踐,最好是能在實踐中遇到問題、遇到困難,從而激發思考,在實踐、商討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形成獨立的思維能力、判斷能力,進而全面鍛煉培養思維模式。
3.回歸本土
我們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方歷史、文化、藝術在百年甚至千年的沉淀下有著讓人著迷的魅力,這些藝術瑰寶隨著時間的沉淀將精彩的部分傳承下來。學校可以結合蘇式本土藝術特色,大力發展地方藝術校本課程研究,將課堂與地方美術融會貫通。例如可將蘇州的桃花木木刻年畫與書本中的版畫課程相結合。
4.工藝美術
工藝美術一直是美術范疇里濃墨重彩的一部分,它用自己的精巧造型、美輪美奐的視覺享受、繁復苛刻的制作工藝給人在生活之余帶來了美的享受。這一部分課程在日常教學中建議采用欣賞課的模式,在課堂中學習理論知識,通過文字資料、視頻資料、圖片資料等多元探究方法形成理論和空間上的認知,再配合帶學生去實地參觀工藝品的制作流程,感受過程的艱辛和成品的喜悅,相信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例如可將蘇州的核雕、檀香扇等手工工藝與課程結合。
5.興趣互補
課堂教學在很多時候只能浮于表面,將基本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深層次的知識則需要課后興趣班的補充。學校在社團活動、興趣班設置上可以充分考慮在校學生的整體特點,與學校頂層教學風格文化相匹配,結合本校教師專業能力特點,開設專業性更強、專業水準更高的興趣課程來彌補日常教學。
6.終極目標
藝術門類統一而又不同,整體而又零散,但終究是在人類對美的追求和向往中產生的,通過多元美的了解和學習,學生可以在此過程中找到自己喜歡的美的形式,將這種形式自主自發地探究學習,當興趣成為學習的動力時,我相信離培養出具有核心素養的學生之路已然不遠了。
四、結語
將吳地蘇式文化資源更好地融合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是一項復雜的教學過程,在實際教學操作過程中我們會因為教學時間、教學環境、教學場地、教學經費、師資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限制,從而無法有效達成吳地蘇式文化資源在小學美術課程中的滲透,如何在既不打破現有學校教學模式大環境的前提下,靈活改革課程、優化課程、提升課程將會是一項更具商討性的課題。
參考文獻:
[1]顧萃.看蘇州,打開吳地文化之窗:吳地小傳人特色課程中的思與行[J].華夏教師,2018(3):71-72.
[2]劉婧婧.吳文化資源在《文化生活》中的應用探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4.
[3]吳丁敏.從吳地文化起源及其府學書院特點看蘇式教學的歷史淵源[J].文教資料,2016(33):73-74.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