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進
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審時度勢、高瞻遠矚,高度重視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中心環節,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語文學科具有極強的人文性,是實施立德樹人教育總目標的主陣地。
關鍵詞:語文課程;核心價值觀;和敬
2017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有這樣的表述: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積累言語經驗,把握祖國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加深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理解與熱愛,培養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積累豐厚的文化底蘊,理解文化多樣性。
綜上所述,語文課程是對偉大祖國博大精深的語言文字的學習與運用。語言文字與文化有著天然的聯系,我校在發展理念上,形成了“和敬”文化體系,這就使得在語文教學中貫穿“和敬”文化有了得天獨厚的優勢。
我校的“和敬”文化,核心就是“以和立德,以敬樹人”。語文課堂教學活動,我認為應當從以下三個方面出發,推動與“和敬”文化相融合。
一、心理活動與“和敬”文化
課堂教學不僅是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參與的教學活動,同時也是一種師生互動的心理活動。在課堂上,學生以一種什么樣的心理狀態參與教學,直接關系著教學活動的成敗?!昂途础蔽幕珜У闹t和、虔敬,正是營造良好教學氛圍的重要前提。贊可夫曾經說過,要努力使課堂充滿無拘無束的氣氛,使兒童和教師在課堂上都能夠“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營造良好的教學氣氛,那么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不可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例如,《囚綠記》是一篇優美的散文,在表達形式上采用了情景交融的寫法,將綠色比作“綠友”。全文結構緊湊,語言生動,讀來朗朗上口。課堂教學上,我設計了“使學生更加熱愛生活,珍惜生活”的“和敬”心理教育重點,和“充分讓學生讀,在讀中感受生活的快樂和情趣”的“和敬”心理教育方法。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效果良好,整個課堂沉浸在和諧、輕松的氛圍之中,春風拂面,沁人心脾。
二、語言藝術與“和敬”文化
語文教學是語言藝術的教學體現,教師語言的優劣,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教學的有效性。“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于漪曾說:“語言貧乏,干癟無味,是教師教學語言的大忌?!苯處熓侨祟惥褙敭a的重要傳承者,理應深入學習語言,用知識的源頭活水滋養自己,不斷地豐富詞匯,充實語言。描寫敘事,流光溢彩;闡微探幽,透辟深刻。
例如,《春》是一篇經典寫景散文,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導入語言?!疤岬酱禾?,我們眼前就仿佛展現出一幅陽光明媚、綠意盎然、春風清拂、遍地花開的美景;提到春天,我們就會感到有無限的生機、有無窮的力量,無比的喜悅在內心蕩漾。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曾用美妙的畫筆描繪著動人的春天。白居易的詩句‘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是大家熟悉的”,優美和諧的教學語言,自然開啟了學生求學的心智,敬意悄然浮現。
三、啟迪思維與“和敬”文化
語文課堂,是思維的課堂,有思維的語文課堂,才是健全的。思維是語文學習最活躍的因素,也是智力的主要表現形式。在教學活動及實踐中,我們要把形象思維、抽象思維和靈感思維進行有機的結合,以全方位地體現語文課程對增長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陶冶情操等諸方面的作用。并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由和諧的身心狀態得以持續,從而達到健全、發展、完善人格的目的。
所以,在“和敬”文化的指引下,教師恰當運用“和而不同”來開啟學生思辨思維的大門,學生自然學會“敬天愛人”來張開人生啟航的風帆?!昂途础蔽幕苿铀季S的啟迪,思維拓展又實踐著“和敬”文化的理念。
例如,思維活動與觀察體驗是緊密結合的。著名生物學家巴甫洛夫說過:“觀察,觀察,再觀察?!痹S多重要的思維活動都是從觀察開始的,而學生在寫作等語文活動中遇到的一個困難就是不會觀察,無話可說。因此,在《動物游戲之謎》的教學中,在閱讀文本了解了幾種動物游戲與生物活動的關系后,就指導學生課外練習觀察動物,嘗試根據自己家中寵物的游戲情形,對動物行為做出分析,完美實現了“和詩文,敬自然”的教學目標。
語文課堂是文化的課堂,“和敬”文化理念對于構筑文化課堂具有很強的現實操作性。它有著豐富的內涵,體現著一種與天和,與地和,與人和;敬天地,敬自然,敬人心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我還要進一步改進,不斷創新,堅持實施鼓勵性評價,注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著力追求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讓語文課堂成為“和敬”文化成長的一方樂土。
參考文獻:
[1]周昂.語文學科智慧課堂教學模式初探[J].學語文,2019(3):22-24.
[2]陳鷗.湖南農村小學科學師資現狀分析[J].科技視界,2017(18):92-93.
[3]雷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語文學科中的運用[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6(3):100-101.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