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曉,馬建梅
(1.西安體育學院 研究生院,陜西西安 710068;2.后樓學校 山西臨汾 041600)
忻州“二鬼摔跤”是忻州市的一大文化特色,屬于傳統體育項目。忻州這一地區,許多朝代都在此建立屬于自己的領土,歷代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所以忻州自古就有“摔跤之鄉”的美譽。“二鬼摔跤”起源有兩種:一是軍事活動,由戰士背草人戰騎兵演變而來,據資料表明,匈奴進犯進攻崞縣(今原平市)時,蒙恬將軍發明的一種攻破匈奴鐵騎的一種戰術,后來與當地的民風習俗活動結合,形成了民間體育活動。二是由蒙古族摔跤比賽而創造出來的。但由于如今社會的高速發展,各式各樣的娛樂項目出現在了人們的生活中,“二鬼摔跤”這一傳統項目逐漸被人們忽視,慢慢的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中。2009年4月24日忻州市“二鬼摔跤”被確認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二鬼摔跤”申請非遺成功后,這項傳統項目又重新出現在了人們的視野中。本文通過對“二鬼摔跤”傳承困境的研究,從中找尋相對應的保護策略,讓其在忻州可以更好地發展與延續,讓群眾可以更好地傳承這一民族特色文化。
忻州“二鬼摔跤”是單個人進行的表演,一人背上栓兩個“小鬼”,兩個“小鬼”的胳膊纏繞在一起,與摔跤的上體姿勢相似,表演者的兩條胳膊作為“一鬼”的腿,表演者的腿作為“二鬼”的腿,表演開始后,“兩鬼”隨著鑼鼓聲開始摔跤,在激烈緊促的鑼鼓聲下,“兩鬼”打得不可開交。“當地“二鬼摔跤”的表演道具制作是:以前的鬼頭是用紙拿家里燒的漿糊粘在一起的,面部用彩色的毛筆畫出各式各樣的夸張人物,而現在的鬼頭是用木巧板做的,比以前更為結實,用木板直接刻出人頭像,再進行涂色描繪,畫出各種各樣的人物,鬼頭就完美的呈現在觀眾面前了。
忻州市“二鬼摔跤”傳承人朱彥青作為研究對象。
2.2.1 文獻資料法
在中國知網以“二鬼摔跤”、“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關鍵詞查閱相關文獻,從中了解“二鬼摔跤”的傳承困境,借鑒一些前人經驗,為本次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2.2.2 訪談法
通過對傳承人朱彥青的訪談,了解“二鬼摔跤”在各個方面的發展現狀,掌握“二鬼摔跤”目前所面臨的困境,了解傳承人在傳承保護方面有哪些能夠實行的策略。
農村的人們為了生計基本都是外出打工,留下的基本都是老人,老人們面對這個電子化的社會已是無力,就只是口口相傳,而“二鬼摔跤”很少在大型場合表演,基本都是在村里表演,這就導致了“二鬼摔跤”無人傳播,無新方式傳播。針對其傳承困境,本文將從以下兩方面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3.1.1 我們可以將“二鬼摔跤”設立為一項表演娛樂項目,利用舞臺表演來傳播,讓人們知道“二鬼摔跤”,喜歡“二鬼摔跤”,利用現在的社火節,公司年會,政府舉辦的文化節等等,讓“二鬼摔跤”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3.1.2 我們可利用如今的互聯網科技把“二鬼摔跤”傳播到網上,做一些關于“二鬼摔跤”的紀錄片、影視片、表演小片段,發布于政府官網、忻州各個娛樂網、新聞網,讓更多的人可以通過各個渠道觀賞“二鬼摔跤”,學習“二鬼摔跤”。
自“二鬼摔跤”申請非遺成功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忻州市體校鳳凰山摔跤訓練基地專門開設了“二鬼摔跤”訓練班,但之后的一些政策實行的不是很理想。如:政府在財政方面對“二鬼摔跤”的資金保障不到位,導致了“二鬼摔跤”無力發展。針對其傳承困境,本文將從以下兩方面提出相應的傳承保護策略:
3.2.1 政府確保資金投入。像“二鬼摔跤”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嚴重缺乏市競爭力,學習的人逐漸減少,假如沒有專門的資金來支持,其消失速度會很快[4]。
3.2.2 政府應加大對“二鬼摔跤”的宣傳力度。宣傳部門應設計展報、海報、公告等來大力宣傳“二鬼摔跤”,忻州政府的官網上也可設置忻州的特色文化,將“二鬼摔跤”置頂,作為主頁背景,只有政府的宣傳最為有力,更讓人所信服。
許多非遺項目就是因為對傳承人的保護力度不夠,導致無人傳承,無心傳承。
為了提高和保障傳承人的社會地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政府有關部門可以召開屆時性的“二鬼摔跤”傳承保護表彰大會,對做出突出貢獻的傳承人、參與支持“二鬼摔跤”傳承的個人進行書面獎勵和實質性的獎勵,頒發榮譽稱號。第二,為使傳承人安心于傳承,還必須從精神層面提高他們的身份地位,使得傳承人在政治上社會上受到人們的許可和認同。精神層面上對傳承人進行鼓勵,比如,每年組織傳承人定期開展文化展示、技術交流、技藝比賽等活動,讓傳承人獲得社會的認同與肯定。第三,在政協委員或人大代表時,可推薦“二鬼摔跤”傳承人作為候選人,讓傳承人們參與文化保護政策,為“二鬼摔跤”保護代言而發聲。在提升了“二鬼摔跤”傳承人的社會地位和社會聲望的時候,也就意味著“二鬼摔跤”在社會方面有了積極保護的一面,這樣就會逐漸形成有利于“二鬼摔跤”傳承的良好社會氛圍,自然也就更加重視對“二鬼摔跤”傳承人的保護。
教育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能力得到很多專家的一致認可,只有通過教育才能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做得深入,做得扎實,也才能做得長久。學校是學生安心學習、提升自我的好地方,為了使整個社會的每個公民都正確認識和尊重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新視閾。教育部門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來推動“二鬼摔跤”的傳承:
3.4.1 提升高校學生對“二鬼摔跤”的認識和學習能力。要想讓學生可以喜歡上“二鬼摔跤”,一定要讓學生清楚“二鬼摔跤”。可通過以舉辦講座的形式向學生們講述“二鬼摔跤”的歷史文化和表演方式,讓學生們了解“二鬼摔跤”,逐漸熟悉和喜愛此活動。在校園文化節演出時,學校可以邀請“二鬼摔跤”的傳承人來學校表演,讓學生們感受到“二鬼摔跤”濃烈的表演氛圍,讓學生們可以更直接的欣賞到“二鬼摔跤”。通過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和表演,提高學生們對家鄉的認知和了解,從而為家鄉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3.4.2 忻州市各高校可在教育部門的引導下開設“二鬼摔跤”的理論和實踐課程。“二鬼摔跤”的傳承人對于專業理論知識的了解較少,一般都是中小學畢業,傳承人一般都是了解其技術動作。忻州市教育部門可在忻州師范學院、忻州職業技術學院等大學里面開設體育選修課和公共選修課,在這些理論選修課中加入多個“二鬼摔跤”的課時,對“二鬼摔跤”發展歷史、表演特點、甚至包括道具制作等方面進行講解和教學。
3.4.3 在忻州師范學院有開設舞龍舞獅隊,龍獅表演屬于傳統民間活動,“二鬼摔跤”也是如此,由此可在此隊伍中開設“二鬼摔跤”的訓練。聘請專業的表演者傳授技術要領,培訓專門人才。龍獅隊有專門的鼓鑼镲隊伍,這支隊伍都是年輕人,可以讓年輕人們發散思維,去創新對“二鬼摔跤”表演的曲目,也可以對其動作、服裝道具方面進行創新,讓現代人更樂意去接受“二鬼摔跤”這一傳統體育項目。這兩者的表演寓意及表演時期都極相似,兩者基本都是在紅火日子進行表演,比如在元宵節、喜事上,因此可將“二鬼摔跤”與龍獅結合,讓兩者一起出演來吸引更多人群的觀賞。
忻州“二鬼摔跤”作為一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更需要新一代的年輕人努力積極的去保護傳承它,讓其作為忻州的一大文化特色傳播發揚出去,讓更多的人去了解忻州,了解“二鬼摔跤”。讓“二鬼摔跤”以最好的姿態呈現于“非遺”舞臺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