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 耕
(伍家崗小學,湖北宜昌 443000)
1.1 跳短繩時,需要搖與跳的上下肢協調配合,可以增強神經系統的靈活性,鍛煉孩子們快速反應、時間和空間感覺,發展觀察、判斷能力以及動作的準確性、協調性,促進腦功能的發展。
1.2 跳繩時,人體對氧氣和營養物質的需要量增大,兒童可以此來促進其心臟收縮功能,加快血液循環,促進心肺功能。
1.3 增強身體靈活性和協調能力,跳繩能夠鍛煉人的彈跳、速度、平衡、耐力和爆發力,以及頑強的意志和奮發向上的精神。
1.4 跳繩活動,能使身體的上、下肢肌肉變得豐滿、結實、富有彈性,促進肌肉的生長發育。
跳繩者將繩的長短調至適宜長度,聽到信號后開始跳繩,動作規格為正搖雙腳跳繩,每跳躍一次且搖繩一回環,記為一次。
3.2 測試過程中跳繩絆腳,除該次不計數外,應繼續進行。
在教學實踐中,學生在學習、練習、課余活動、考評、體質測試中,常出現直臂搖繩等不同錯誤形式。由此,體育教師必須熟悉了解學生身心理特點,深鉆教材,深入了解學情,找準形成錯誤原因,對癥指導,及時糾錯,引領學生掌握正確技術要領,提高學生成績。
運用動作示范教學是體育教學中最常用的一種直觀教學法,通過正確的示范首先讓學生在頭腦中建立所學動作的表象,使他們對所學動作有感性認識。新生一年級學生,有的練習過跳繩,有的從沒接觸,所以在跳繩的技能掌握上參差不齊。教師規范標準的示范,使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起要學習的動作表象,了解動作的組成、結構、要領方法。教師示范還能誘發學生的注意和興趣,以激發孩子們的學習欲、模仿欲,從而更易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技術動作。
5.2.1 玩繩與耍繩:組織學生將繩對折兩次夾于背后褲帶,兩人一組玩游戲“抓尾巴”、個人持繩一頭抖動“玩蛇”、卷繩投擲比遠等游戲活動讓學生了解繩的重量、長度等特性,更能運用這些活動形式樹培養安全意識,養成安全跳繩的練習習慣,為后面安全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5.2.2 量繩:跳繩中放繩太長,搖繩時費時費力,速度慢,且極易失誤;放繩太短,容易打頭絆腳,同樣失誤率高,只有調整到適宜的長度才能順利地跳繩。方法:直立,兩手握繩,一腳踩住跳繩中間兩臂屈肘于體側,上臂靠近肋部與前臂夾角約90度,以繩拉直為最佳長度。
5.2.3 握繩:繩端經過掌心用拇指、食指捏緊,并繞手掌1—3圈。試跳后依據放繩長短進行適度調整。
5.2.4 搖繩:上臂帶動前臂,前臂搖動配合手腕搖動。為防止學生直臂搖繩或以肩關節為軸的錯誤搖繩方式,在此階段的學習中多做徒手練習,單手搖繩練習。
5.2.5 跳繩:跳躍練習,雙手叉腰,雙腳前腳掌著地直腿跳躍練習;徒手搖繩跳躍練習;單手搖繩跳躍練習;兩人一組雙手持雙繩搖繩練習;完整跳繩練習。
跳繩技能的形成和提高,須經過初步掌握動作,改進提高動作,動作定型、運用自如幾個階段。
5.3.1 徒手練習:雙臂體側屈肘,上臂貼近身體,上臂與前臂夾角接近90度,搖繩時上臂帶動前臂,以前臂搖動配合手腕搖動搖繩,繩落地時雙腳并攏用前腳掌著地同時跳起,做到膝關節直腿跳躍。
5.3.2 單手搖繩跳練習:將繩對折后,左手或右手持繩跳繩練習,目的是體驗搖繩,跳繩協調配合,體驗跳起及搖繩旋轉的時空感覺。可兩人一組:一人觀察,一人雙手搖對折繩練習,互幫互學,交流體。
5.3.3 定數跳:20個,30個不失誤;定時跳:10秒,20秒跳;跟隨音樂節奏跳;畫記號定點跳;兩人一組互幫互學跳。
5.3.4 游戲“誰的姿勢最好看”,引導學生觀察與評價,能針對身體每個部位說出方法及要求,讓學生學會辨別、對比,思考,借鑒,慢慢改正、打磨自己的技術。
5.3.5 游戲“看誰一次跳的多”,目的是注意細節,跳的穩,減少失誤。
5.3.5 游戲“誰最快”,只有動作規范,姿勢準確,跳的穩,跳繩的速度才能快速。可以集體練習,展示,看誰最先到60個;或者20秒、30秒誰跳的多等形式。
課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及時從學生學練中呈現的情況準確分析,找出問題所在,進行及時糾錯,加以輔導,提出改進方法。對學生改進的技術,進步的地方要及時評價,給與肯定,進行鼓勵、肯定、表揚。在學習跳繩過程中,可進行學校與家庭學習、鍛煉整合,給學生布置適當作業,在家長幫助下,有針對性的改進技術,并與家人一起學習、練習,可請父母運用手機給自己練習攝像,自己對比觀察,找出問題所在,進行針對性的改進。或者請家人進行模擬測試,了解自己水平,制定新的目標,向更高級目標奮進。
跳繩是一項比較劇烈的體育活動,據研究,一分半鐘跳短繩,相當于400米跑的運動量,而且需要很高的靈巧、靈敏、協調性。一分鐘對一年級來說時間較長,常出現體力不支情況,導致后30秒跳的較慢,跳不動,動作變形,失誤多,甚至很多同學出現一搖兩跳現象,這是明顯的體能不足。針對此種情況,需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練習:
5.5.1 30秒跳繩累計跳,并逐步增加練習時間與次數。
5.5.1 定量跳,50次、80次、100次等。
5.5.3 看誰跳的多,即一次不失誤看誰跳的多。在跳繩練習、比賽及考核中,要引導學生先跳穩,再求快,做到穩中求快。通過這些手段與方法不斷增強學生體能,并能合理分配體力,在較少的失誤中完成1分鐘跳繩,取得理想成績。
根據教材特點及教材比重,跳繩單元的教學,一般安排3學時6課次。但在教學中想用這么短的時間讓全體學生掌握并熟練運用跳繩技術,往往難度較大。教師給學生布置適量作業,做到每天繩不離手,如每天練習5分鐘,或每天300個等形式,鼓勵他們繼續努力,能達到并超過優秀等級標準。對于體質較弱及協調性較差的同學,要跟蹤幫扶,做到耐心指導,細心觀察,及時發現學生取得的進步,及時鼓勵表揚,給學生學習熱情及信心。
看起來一項簡單的體育運動,其實并不簡單!跳繩運動除需要力量、速度、耐力、柔韌等身體素質,還包括神經系統下不同肌肉群協調運動的能力,這種能力包括反應的快慢、肌肉收縮的強弱、身體各部位的協調等,這對于6、7歲的低年級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要讓學生學會掌握,還需做到這幾點:
6.1 低年級跳繩單元的教學,必須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對低年級學生要有耐心、細心、愛心,教學中做到由易到難,由簡到繁,逐步達到跳繩技能的掌握。
6.2 課堂教學要做到精講多練,將課堂交給學生,通過練習讓學生牢固地掌握技術與技能,不斷增強體質,在此基礎上不斷提高,并在實踐中熟練地加以運用。
6.3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練習興趣,如發放進步星、動作標準星、優秀獎等形式給予肯定、鼓勵;還可運用一些游戲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不斷掌握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