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可欣
(上海師范大學美術學院,上海 200234)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育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紅色文化是獨具中國特色的文化形態,是指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過程中形成的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核心的紅色遺存和紅色精神[1]。紅色文化本身就是一種優秀的、傳統的、民族的、大眾的文化[2],不僅體現在豐富的革命歷史遺跡、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烈士公墓等物質形態,更蘊藏著厚重的堅定理想信念、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觀念,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品格,紀律嚴明、步調一致作風以及敢于斗爭、勇于勝利的革命樂觀主義革命精神[3]等非物質文化內涵。甘肅紅色文化資源豐富,有著獨特的地域特征及精神內涵,這里不僅是西部紅色革命政權的最早誕生地,還是長征勝利結束的匯合地、紅西路軍悲壯歷史的見證地[4],更是“鐵人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現代紅色文化的發祥地。紅色文化是優質的教育資源,以美術教育為平臺將紅色文化通過轉化融入美術教育,把豐富的甘肅紅色資源轉化為優質的教育資源,科學發掘優質美術紅色文化資源的價值,探尋紅色文化與美術教育的契合點,并轉變為美術語言和視覺元素形式,構建地域性紅色美術校本課程系統和以紅色育人為特色的地方紅色文化教育模式[5],對培育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和藝術素養,促進學生在紅色藝術審美的實踐中完成對革命文化的傳承[6],提升對地域紅色文化的認知度、自豪感和對家鄉的熱愛,增強民族自信和凝聚力,實現愛國主義教育的多樣化,自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價值和意義。
紅色文化是黨在長期的革命戰爭及經濟建設中所形成的優良傳統和革命精神的集中體現,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物質精神財富,紅色文化資源融入現代美術教育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教育價值。
一是將紅色文化轉化為美術語言和美術課程,有助于培養學生對紅色文化為主題的美術建筑、美術文物、美術作品等物質、精神文化的藝術審美能力,體味紅色文化的藝術魅力,通過美術體驗活動和創作實踐增進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親合力,拓寬美術教育的素材,提高學生藝術審美和藝術素養;二是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7],通過學習使學生領悟紅色文化的藝術特點和美術實質,激發學生美術創造的潛能,在藝術教育實踐中潛移默化地繼承和發揚革命先輩的優良傳統和優秀的思想文化意識,提升學生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自覺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是紅色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我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核心所在,是一種精神和物質的特殊綜合載體[8]。將紅色文化融入地域性美術教育,利用美術教學的獨特性和創新性的特點,拓展地域美術教學內容,彌補教材對地域文化體現不足,增強學生對家鄉紅色美術文化的審美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對家鄉美術文化審美和創作領域的學習熱情,有利于美術教育的多元化。二是將紅色文化引入美術教育課堂,充分利用地域紅色美術文化資源豐富、獨特的資源特性,促進學生對地域歷史文化的認知,培養學生對地域性歷史文化背景特別是紅色文化的理解和認同[9],使課堂教育環境充滿活力,提升學生的紅色審美情趣,促進美術教育向素質教育方向發展。
一是藝術教育具有德育教育價值和功能,是德育教育的優質載體[10]。而美術學科教育作為一個最直觀的載體,可以承載其實踐育人的價值發展[11]。甘肅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將紅色文化引入美術教育領域,有助于將紅色文化中傳遞的光榮革命傳統、崇高價值追求及優良民族品質等紅色文化精神轉化為美術語言及“紅色文化符號”,通過紅色美術教育的形式美、內容美促進學生美育教育,拓寬顯性藝術教育的審美育德功能和隱性藝術教育的立美德育功能[12]。二是通過紅色美術教育直觀性的視覺藝術形象,將枯燥的德育教育的學習過程變成豐富生動的體驗式學習,在潛移默化中體現德育教育的價值和功能,促進藝術與德育教育的互動發展。
一是美術教學紅色文化的融入,不僅使學生能夠領悟紅色文化的獨特內涵和藝術魅力,提高學生對紅色文化特別是經典紅色藝術作品的鑒賞能力,將紅色文化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社會實踐,在紅色文化的熏陶下增長社會實踐知識和生活閱歷[13],幫助他們更好融入社會,繼承和發揚紅色文化精神。二是充分利用紅色文化自身蘊含的優秀文化內核與元素,培養學生積極向上、身心健康的審美情趣,在培育學生藝術素質的同時,運用紅色美術教育平臺和紅色元素,引導學生在實際動手中進行紅色文化創作,推動紅色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甘肅紅色文化資源是甘肅人民在黨領導下通過艱苦革命斗爭、在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實踐中所形成的具有特殊教育意義的文化資源。從美術教育資源角度解析主要表現為以下特點:
主要有:以中共甘肅特支為代表的早期黨組織活動的紅色文化;以南梁紅色政權為代表的陜甘根據地紅色文化;以紅軍哈達鋪、會寧會師和紅西路軍西進悲壯歷史為代表的紅軍長征紅色文化;以八路軍駐蘭辦事處為代表的抗戰紅色文化;以解放蘭州等為中心的解放戰爭時期的紅色文化以及現代紅色文化等。
甘肅紅色美術資源具有本土性、多樣性、創新性的特點[14]。一是從紅色美術文化的本土性要素看,長征文化是甘肅紅色文化的亮點,也是其本土性文化的集中體現,甘肅是紅軍長征途徑地域最多、活動時間最長、對中國革命影響最為深遠的省份,留存了如會寧會師舊址、岷縣“岷州會議”遺址、迭部天險臘子口戰役遺址等大量革命遺址遺跡、會議舊址、文物等,擁有獨一無二的紅色美術資源價值。二是紅色美術文化的多樣性,從物質文化表現看,主要包括遺址遺物、會議舊址、領導人舊居、文物、圖片、檔案等物質載體。如南梁蘇維埃政權遺址、紅軍會寧大會師紀念館、紅軍臘子口戰役遺址、紅軍宕昌哈達鋪會議遺址、環縣山城堡戰役遺址、灑滿紅軍西路軍熱血的高臺紅西路軍紀念館、蘭州八路軍辦事處紀念館及甘肅博物館紅色文化展覽等,構成了甘肅紅色美術文化的多樣。三是紅色美術文化的創新性,從精神文化即非物質文化元素內容看,表現為紅色文化與西部地域傳統特色文化創新融合的特點,并以版畫、泥塑、雕塑、剪紙、皮影、繪畫及紅色歌謠(民歌)、紅色故事、紅色戲曲、紅色詩詞等眾多文學藝術形式呈現。如反映南梁根據地文化的大型歷史畫作《習仲勛在南梁》;反映蘭州戰役、紅軍長征革命題材的油畫、國畫作品;反映各個紅色革命歷史時期的雕塑作品;反映長征文化由楊榮祖創作的《七律·長征》巨型傳統紅色革命題材剪紙;反映紅色革命歷史的《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哈達鋪紀實》、《紅色記憶文叢:甘肅紅色故事作品選》等文學論著;反映根據地紅色文化的評劇《劉巧兒》;反映邊區群眾創作的《軍民大生產》、《繡金匾》、《咱們的領袖毛澤東》等歌曲。
目前甘肅對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僅限于旅游資源、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對紅色文化在美術教育中的開發利用還相對滯后,急需根據紅色文化的資源特點,按美術的視覺教育特征及學生的接受特點,對紅色資源進行梳理、篩選與轉化,促進紅色文化資源的傳承發展。
由于甘肅紅色文化具有種類復雜性和文化多樣性特點,在挖掘其美術教育資源時,教師需多角度、多層次進行紅色美術文化分析。一是深入分析甘肅紅色文化資源融入美術課程的價值,了解不同學生對紅色美術資源的認知度,結合紅色文化與美術課程的自身特色,探尋紅色文化與美術教育的契合點,挖掘甘肅紅色美術文化資源的潛力,實現紅色教育資源的創造性轉換[15]。二是按美術的視覺教育特征及受教學生的接受特點,探究紅色文化的視覺元素、紅色文化符碼、美學觀念等視覺美術教育特性[16],重點開發根據地紅色文化、長征紅色文化、抗戰紅色文化、解放戰爭紅色文化、現代紅色等五大類美術文化主題,探究運用繪畫、繪本、微影視、動畫特別是甘肅地域特色的剪紙、皮影、社火等傳統文化內容表達紅色文化藝術中的教育特征。
按美術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確立甘肅紅色文化美術課程資源開發的確定以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等三維教學目標[17]。一是在知識與技能目標層面,通過探究式學習觀摩紅色文化建筑、雕塑及繪畫作品、革命歷史遺物等實踐活動,加深學生對本土紅色文化認同和理解,使學生能夠從多角度去欣賞美術作品。二是在過程與方法目標方面,通過參觀紅色紀念館及教育基地、欣賞紅色文化作品、講解紅色文化故事等多種形式,提高學生以各種美術語言準確表達對紅色主題形象、紅色文化符號的認識,促進師生間、同學間與紅色經典作品間的互動,結合紅色美術文化與本土剪紙、皮影等傳統文化進行藝術審美交流,提高學生的綜合美術素養。三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在紅色文化資源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應認真解析與引導學生體味紅色文化的特點及優秀文化特征,使學生養成自主探究學習及團隊合作精神,領悟紅色文化資源的藝術魅力,學會從藝術的角度去探求生活中的正常能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通過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轉化和利用的思路,根據紅色美術資源特點,探究以欣賞為導向和以體驗為導向的紅色美術資源的利用方式[18],明確教學目標,建立具有甘肅地域特征的紅色校本美術課程資源,激發學生學習紅色文化的興趣,促進甘肅文化事業的傳承與發展。
1.以欣賞為導向的紅色美術資源課程開發環節。重點探究以欣賞為導向的紅色繪畫藝術、紅色文化故事、紅色戲曲等紅色文化的美學特點。一是通過對表現根據地文化、長征文化、解放戰爭文化等革命歷史題材繪畫作品的欣賞,幫助學生了解、欣賞這些高藝術水準的紅色革命作品的繪畫藝術內涵,體味紅色圖像中所表現的革命現實主義與樂觀主義的藝術風格。從表現的人物和特定的場景入手,對其進行頗有新意的講解與欣賞[19],提高學生對美術文化的藝術審美能力和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的感知,運用線描、水彩等美術技法,完成表現紅色文化元素的美術創作。二是通過講解紅色文化故事,使學生體味戰爭年代革命先輩的革命精神內涵,運用一些經典故事為主題題材,結合微電影、動漫藝術這些貼近學生生活的形式,探究紅色故事動漫化、微電影的開發研究,豐富校本美術教學形式。三是通過觀看欣賞《劉巧兒》等紅色戲曲,體味紅色戲劇的舞臺藝術特點和美術元素,結合講解紅色故事,自創一批紅色小短劇,既豐富了美術教學內容,又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2.以體驗為導向的紅色美術資源課程開發環節。探究紅色美術建筑、紅色藝術雕塑等紅色文化的美學特點。一是通過現場體驗南梁根據地、蘭州戰役、長征會師紀念館以及眾多的遺址、紀念碑等建筑,了解紅色美術建筑的結構、樣式、建筑特點、建筑空間布局結構等美學特點,解析紀念館(碑)是用特有的藝術構思與高超的藝術技巧,實現建筑歷史與現實的結合體的美學思想[20],提高學生對建筑美術文化的感知,以紙模或繪畫、剪紙等形式,完成紀念館(碑)樣式的設計與創作。二是通過現場體驗紀念館以及眾多的遺址、紀念碑等紅色藝術雕塑,使學生了解雕塑是一種造型藝術,是用鑿子或其他工具將木石、金屬或其他材料雕刻塑造成一定形象的藝術形式。教師應以專業角度解析雕塑的造型、分類、功能、創作意圖,以最具代表性的長征文化的雕塑作品解析紅色雕塑作品的形體美、象征美、寓意美、材料美、內容美與環境的協調美等美學思想,并應用泥塑或其他藝術形式,完成一幅美術作品創作。三是探究紅色文化與甘肅省傳統美術元素的融合,以紅色主題元素為背景,結合甘肅省傳統版畫、泥塑、雕塑、剪紙、皮影、傳統繪畫等藝術的表現形式,探究紅色文化與甘肅省傳統美術元素的融合,結合學生對紅色文化欣賞和體驗,進行美術傳統題材的創作,使學生感知紅色文化與傳統美術的結合點及其內涵。
一是著眼多學科教育需要,培育美術教育潛能。紅色文化是融故事、音樂、舞蹈、繪畫、雕塑為一體的綜合性表演藝術形式,它跨越了文學、歷史、音樂、美術等多藝術門類。在美術教育中解讀紅色文化應打破學科界限,將各學科知識與美術知識緊密融合,增加學習美術教育的生動性、觀賞性,使學生更好地體味紅色文化的藝術魅力。二是校本教學和校外教學結合。充分利用校本教學和課外教學兩種資源,組織學生,直觀性地體味紅色繪畫、紅色雕塑等藝術風貌,啟發學生的藝術思維,在藝術教育中實現愛國主義教育,為甘肅省紅色文化的藝術傳承提供基礎。三是結合民間香包、皮影、民間社火表演等傳統藝術表現形式,將紅色文化主題融入演藝內容,促進紅色文化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