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歌,張 鑫,胡 飛
(1.甘肅中醫藥大學 體育健康學院,甘肅蘭州 730000;2.西北民族大學 體育學院,甘肅蘭州 730124;3.蘭州理工大學 土木工程學院,甘肅蘭州 730050)
以甘肅省蘭州市的16個業余羽毛球俱樂部的624名愛好者(從事過體育專業訓練的人員除外)為調查實驗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
查閱了中國科技和學術期刊網有關對于羽毛球愛好者訓練模式、運動損傷、技術特點等等方面的研究論文滿足研究內容和目的要求。獲取了統計學、體育訓練學等學科的相關資料,并對所收集的資料全面進行整理分類、歸納和分析。
1.2.2 問卷調查法
查閱有關社會調查、體育科研方法方面的書籍;依據本課題研究的內容和目的和社會學有關問卷設計的要求。并在征求有關專家意見的基礎上,設計業余羽毛球愛好者肩、肘關節運動性損傷調查問卷。以對本課題的研究內容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
1.2.3 觀察法
為了充分了解羽毛球愛好者肩、肘關節損傷,深入各業余俱樂部進行實地觀察、收集第一手調研資料。
1.2.4 邏輯分析法
運用分析、歸納、綜合等邏輯學方法,對收集的資料進行處理和分析,得出結論與建議。
2.1.1 業余羽毛球愛好者
業余愛好者是針對專業而言,業余羽毛球運動員就是指非專業的羽毛球運動員,主要是指沒有經過以羽毛球運動作為職業的系統的羽毛球訓練[1]。
2.1.2 運動損傷
運動損傷指在體育運動過程中發生的各種損傷。它的發生與運動訓練、運動技術、運動項目、運動環境和裝備等因素有關。運動損傷主要發生在人體運動系統,但也包括血管和神經系統的損傷,在醫學中屬于骨傷科的范疇,是運動醫學的重要內容之一[2]。國內外對運動損傷的研究,主要是通過發生的原因、特點、規律性因素等等,為預防運動損傷的發生以及治療的方法提供科學依據[3]。
甘肅中醫藥大學“星空”羽毛球俱樂部現有71名會員,其中男性有52名、女性愛好者有19名,本校教職工有58名,社會人員13名,俱樂部成立于2015年,會員90%的是羽毛球技戰術的初學者,自成立起一直聘請本人為俱樂部教練員,所以對其十分了解,俱樂部規定每周二、四晚上進行16塊羽毛球場地四個小時的訓練與學習,本俱樂部在場地、訓練用球等方面得到了校工會的大力支持;對每位會員每次訓練都進行簽到,所以此俱樂部的每位會員都十分積極的參與其中。目前俱樂部運行的相當不錯。
蘭州市“誰羽爭鋒”羽毛球俱樂部現有成員43人;其中男性有35名、女性愛好者有8名,社會人員43名,俱樂部成立于2013年,60%的會員都有打球經歷羽,但90%的會員動作技術都存在不規范的問題,2015年聘請本人為俱樂部教練員,俱樂部規定每周六早上進行8塊羽毛球場地四個小時的訓練與學習,本俱樂部在場地、訓練用球等方面都來自于會員的會費;所以每位會員每次訓練與學校都十分積極。
依據業余羽毛球愛好者肩、肘關節運動性損傷的現實問題,從2015年已經調查、分析、構思其防治肩、肘關節運動性損傷的訓練策略,并將其運用于兩個俱樂部日常的訓練與學習中,并根據實際的情況進一步完善了訓練策略,自2017年將制定的訓練策略實踐于甘肅中醫藥大學“星空”羽毛球俱樂部和蘭州市“誰羽爭鋒”羽毛球俱樂部的每位會員以來,其初學者的技術動作規范性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動作基本已經自動化,而有打球經歷的會員改掉了以前錯誤的動作,其水平整體有了大幅度的長進,在兩年策略實施的過程中肩、肘的運動性損傷有顯著下降,說明此策略完全可行,對業余羽毛球愛好者的羽毛球技戰術的提升具有實效性。但有個別會員出現了踝關節的扭傷和膝關節的少量積水現象,可能是因為個人的身體素質存在差異,導致了此現象的發生[4]。因此,在以后的訓練與學習中應根據教育學的相關原理,制定適合每一類人群的訓練量,對其訓練策略進一步完善。
在運動開始前,充分進行熱身活動,根據肩關節的特點做相應的伸展、旋轉等運動。運動中,積極提高自身的基本身體素質,尤其注意鍛煉肩部肌肉,學習規范正確的擊球動作,以保證正確的發力方法,保護肩部[5]。在運動過程中,若有關節不適,立即停止。運動后,進行柔韌拉伸練習,使肩關節完全放松,防止疲勞。根據身體情況,合理計劃每次運動的時間、強度,以更好的保護肩關節[6]。
根據損傷發生的時間,損傷的出來可分為早期、中期、后期三個階段。早期:即發生損傷至損傷后48小時內。在此期間,應立即休息,停止訓練,采取冰敷方法,可以用冰塊或冰毛巾進行冷敷鎮痛[7]。一天3-5次,每次10-15分鐘,可以在最初期降低損傷對身體的影響。中期:即發生損傷48小時后。這個階段,通過早期的冰敷及修整后,損傷應趨于穩定,有相應的好轉,這時,可以采取熱敷、藥物、按摩等治療方法。通過這些方法促進血液循環,起到消腫止痛的作用[8]。后期:也可稱為運動損傷的康復期。在這一階段,運動損傷已經有明顯的好轉,需要的是鞏固與保護。最佳的處理方式還是采用按摩、推拿,有助于傷者的盡快恢復。除了醫療手段外,這時也可進行一些自我恢復性訓練[9]。
鍛煉一定要循序漸進,逐漸加大運動負荷量,切勿操之過急,鍛煉中允許有輕微的疼痛,但一定要避免劇痛反應。單臂上舉:面向墻壁直立?;紓缺谏吓e,依次緩慢爬墻,盡量向上伸,然后還原,保持15秒,每天做5-8組。持球臂繞環運動:兩腳分開,前后站立,患側手持啞鈴。由前向后做臂繞環運動,再由后向前臂繞環運動,每天做5-8組。瑞士球胸肩部拉伸練習:軀干置于瑞士球的側面。單側肘部支撐在球的頂部,上臂外展位。異側手臂緩慢屈肘,軀干下降,球同側肩關節屈肌拉伸。穩定片刻,還原到開始動作。兩側交替練習。
肘關節運動損傷的預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首先須掌握準確規范的技術動作;第二加強肘部相關肌肉的力量練習;第三,運動前,根據肘關節的特點充分做好熱身及準備活動;第四,根據自己身體狀況,保證相應的運動時間;第五,選用合適的羽毛球器材[10]。
肘關節運動損傷的處理時間與肩關節相似,也可根據運動損傷發生的早期、中期、后期來分情況處理。同時,在運動損傷逐漸減輕之后,進行一些相應的適應性訓練。如,杠鈴彎臂屈肘練習:身體直立,雙手握杠鈴與肩同寬,掌心向前,肘關節貼近軀干。上臂固定,肱二頭肌收縮,彎臂屈肘,提起負荷到肩部高度[11]。持續用力收縮穩定片刻,然后緩慢還原到開始動作。
錘式啞鈴交替屈肘練習:身體直立,動作開始是手臂自然懸垂于體側,肘關節靠近軀干,雙手握啞鈴,掌心向內。俯臥斜板屈肘練習:前俯在斜板練習凳上。雙手握杠鈴,掌心向前,手臂自然懸垂,與地面垂直。保持上臂禁止,前臂在肘關節處屈,提啞鈴向上至肩關節前方最高處[12]。屈肘肌用力收縮,保持片刻。然后緩慢還原到開始姿勢。
2.4.1 定期赴蘭州市各羽毛球俱樂部對其每位會員進行指導,讓其更多的俱樂部及羽毛球愛好者了解此訓練策略,并能將其運用于自己日常的訓練中。邀請各俱樂部會長和部分愛好者現場觀摩此策略在日常訓練和學習的實施。為其很好的宣傳打好基礎。
2.4.2 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及相關互聯網平臺引導蘭州市業余羽毛球愛好者都能運用此策略,并在理論方面提高其對運動損傷的認識[13]。將此策略印制成小冊分發與愛好者的手中,在宣傳的同時并懇請其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為此策略的進一步完善提供保障。
2.4.3 依托甘肅中醫藥大學校工會舉辦形式多樣的業余羽毛球邀請賽,吸引不同水平的人員參賽,以增加業余羽毛球愛好者相互之間的交流;并對此訓練策略進行宣傳。
3.1.1 防止蘭州市業余羽毛球愛好者肩、肘關節運動性損傷的訓練方法主要有兩個方面訓練內容,身體素質訓練及專項技術訓練。身體素質訓練包括,核心力量訓練、體能訓練、耐力訓練、速度訓練等;專項技術訓練包括,擊球技術訓練或手法訓練以及步法訓練。每種訓練內容都是根據標準的動作分析以及發生損傷后的身體情況專門制定的。
3.1.2 業余羽毛球愛好者運動損傷應積極進行預防,首先在運動開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運動中,愛好者要根據自己的運動強度及時感知自己在運動中肩關節和肘關節的關節反應,采取必要的保護措施[14];運動后參與運動的愛好者一定要注意關節的放松,預防運動中乳酸的堆積,謹防防止疲勞。當運動損傷發生后,應暫停專項練習,根據損傷狀況進行治療,待癥狀緩解后在進行恢復性訓練。
3.1.3 自2017年將制定的訓練策略實踐于甘肅中醫藥大學“星空”羽毛球俱樂部和蘭州市“誰羽爭鋒”羽毛球俱樂部的每位會員以來,其初學者的技術動作規范性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動作基本已經自動化,而有打球經歷的會員改掉了以前錯誤的動作,其水平整體有了大幅度的長進,在兩年策略實施的過程中肩、肘運動損傷發生率有很大降低,對業余羽毛球愛好者的羽毛球技戰術的提升具有時效性。
3.2.1 加大比賽宣傳力度,豐富業余羽毛球賽事活動。借助多種媒介宣傳比賽,增加業余羽毛球的參與度與影響力,增進各俱樂部之間的交流。同時,吸引高水平賽事和羽毛球教練的加入,通過規范的訓練,以提升業余羽毛球運動的整體發展水平,減少由于技術規范造成的運動損傷。
3.2.2 隨著業余羽毛球運動的逐漸發展,參與羽毛球運動的人員逐步增多,運動損傷逐漸成為一個阻礙業余羽毛球愛好者運動發展的制約因素。應加強對運動損傷的重視程度。相關組織者應定期邀請專業教練進行羽毛球專項訓練。業余羽毛球愛好者應做到在運動開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運動中根據運動強度及時感受自己肩、肘的關節反應;運動后注意身體放松練習,防止乳酸的堆積。
3.2.3 愛好者應該積極主動的學習規范的羽毛球技術動作,在日常的練習中應將身體素質的練習放在首位,合理安排運動時間與強度[15]。當運動損傷發生后,應暫停專項練習,根據損傷狀況進行治療,待癥狀緩解后在進行恢復性訓練。羽毛球場館配備醫療箱,在運動員發生運動損傷后,能夠及時處理。
3.2.4 嚴格按照相應的羽毛球專項技術進行系統訓練,尤其在運動損傷發生之后,更要以科學的方法進行康復訓練,并在以后參加運動時提高對運動損傷的重視程度,以積極預防運動損傷的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