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宇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MTI教育的先驅們迎合時代發展的需要,提出了高層次、復合型以及實用性的研究生人才的建設和發展。MTI自2007年創辦以來,飛速發展壯大。2007-2016年間,MTI院校數量從15所增加至215所[1]5,短短十年間,增加了200所,平均一年增加兩所,其速度是驚人的,覆蓋了29個省市自治區,部門發達地區MTI院校較為集中,少數欠發達地區因經濟條件有限,院校數量較少,但這仍阻止不了MTI的發展壯大。總的來說,為了順應時代發展潮流,適應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MTI院校不斷更新與探索教育理念,研究培養模式,在課程設置、師資力量、教學方法、教材編寫、能力培養、入學遴選、培養質量監控與評估、論文寫作等涉及高水平翻譯人才培養的重要問題展開研究,并積極思考如何與學術型翻譯專業研究生教育相區分,如何完善MTI的招考政策、評估辦法、教學管理、實習管理等[2]10。本文就有關MTI專業研究的實證類文章為文獻資料,為未來的MTI專業發展做鋪墊。
以文獻的學術參考價值以及影響力為基礎,借鑒了由CSSCI收錄的12種外語期刊上刊登的文章(2007-2017),分別是《中國翻譯》《上海翻譯》《外語界》《外語教學》《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中國外語》《外語與外語教學》《外國語》《外語電化教學》《外語研究》《中國科技翻譯》以及《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
該遴選過程有兩大步驟:
1.檢索MTI以及翻譯碩士教育研究文章:以MTI以及翻譯碩士為關鍵詞,利用中國知網網站,進入學術期刊資源總庫,在主題中輸入關鍵詞,并將來源類別設置為CSSCI,從而篩選出335篇文章,并導入CNKI E-Study中。接著,將期刊限定在外語類核心期刊(11)中,將年份限定在2007-2017年間,從而初步篩選出265篇相關文章。
2.篩選出MTI教育研究實證類文章。根據研究方法,實證研究與非實證研究的標準是,只要研究對象提供了“研究對象”、“數據收集”、“研究工具”以及“分析”等相關詳盡信息,就歸為實證研究,否則為非實證研究[3]78。基于此,過濾掉引介、評述、綜述、訪談錄、通報以及相關研討會等,剩下MTI教育相關專業。接著,根據12種外語類核心期刊,又可梳理出各大期刊從2007-2017年間的文獻發表情況,如文中表一。
從表一可以看出,2007年至2017年間逐年遞增,2014年和2015年例外,從2010年后MTI教育研究發展呈穩步勢態。
縱觀這些文獻,其研究主題主要為培養模式,大致可分為三大類,分別是:(1)課程設置;(2)教學模式;(3)學位論文寫作。
通過對這些文獻的梳理,可發現各學者都從各方面進行了研究并指出了其中的問題。文軍,穆雷等學者從MTI課程設置的特點[4]92出發,并通過與國外兩所高校MTI專業課程設置的對比,指出了我國MTI專業課程設置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尚需加強的地方。曹進,靳琰等學者從市場需求入手,以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實際為依據[5]52,對西北師范大學MTI課程設置進行了修訂與完善。并將課程設置為三大模塊,構成菜單式課程模式,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以及特長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模板,從而發揮出個體優勢。該課程設置突出了個體差異,考慮到術業有所專攻,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個人才能。楊朝軍等學者則是從翻譯產業化的教育理念出發[6]26,并結合國際翻譯專業碩士培養模式、特點和趨勢以及國內翻譯專業碩士的發展實際,對課程設置進行研究,并指出了有關課程設置的一些問題。首先是基礎課程和特色課程之間的關系不明;其次是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問題;接著是各類別翻譯之間的關系,尤其是文學翻譯與非文學翻譯之間的關系;最后是學生個人技能與職業技能的銜接關系,在課程設置方面需要考慮到學生翻譯的專業能力以及培養一定的職業技能。祝朝偉等學者是以學界較為認同的PACTE翻譯能力構成模型為基礎,并結合美國蒙特雷國際研究學院口筆譯碩士的課程設置[7]61,對我國MTI專業課程設置進行了研究并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他們從翻譯能力的培養這一切入點切入,對我國MTI課程設置提出了幾項修改意見。首先是語言外綜合知識的培養;其次是增加開設相關課程以提高學生的雙語能力。

表一
通過對近十一年來的文獻進行梳理,可發現各學者在對教學模式進行探討時,提出了許多可行的切入點,包括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基于語料庫、術語庫的教學模式、以本地化教學實踐為依據的教學模式以及翻轉課堂、項目式教學模式等等。如廖七一等學者從翻譯理論出發[8]25,研究翻譯理論對翻譯實踐的理論支撐作用,以及對譯者能力的培養作用。在翻譯碩士的培養中,理論教學至關重要,必不可少。部分從事翻譯教學的學者雖對理論教學存有疑慮,甚至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對立起來,但實際上這種做法有失偏頗。陶友蘭等學者是從開展本地化教學實踐出發,旨在實現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業性、復合型[9]107”人才這一目標。許均教授提出基于“互聯網+”學習平臺的MTI翻轉課堂+項目式學習的教學模式[2]12,利用互聯網搭建網絡化教學平臺,再嵌入Trados等計算機輔助翻譯軟件,采用翻轉課程式教學方法涵蓋雙語知識,并將項目引入課程,從而增強翻譯教學的實踐性和職業性。
根據“翻譯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的相關規定,MTI學位論文可以采用三種形式,分別是:實驗報告、項目(實踐報告)以及研究論文[10]40。
1.實驗報告
所謂實驗報告就是針對“實驗對象、實驗目的、實驗方法、實驗過程以及實驗結果”等,以書面報告的形式展現出來。這一過程中,通常需要將實驗的整個過程設計完整的展現出來。在完成實驗報告這一過程中,實驗人員的出發點,研究對象的特性分析,研究的最終目的以及該研究的預期結果都要展現出來。其次是研究工具、方法以及手段的應用,涉及數據分析對比并找出相應的規律。
2.項目(實踐報告)
所謂翻譯實踐報告,國務院學位辦公室給出的定義是: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選擇中外文本進行翻譯,字數不得少于10,000個字,并就翻譯過程中出現的令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寫出不少于5,000個字的研究報告。而根據翻譯內容和報告的關系,可知實踐報告分為分散型和聚焦型。分散型指的是對多種翻譯問題以及翻譯現象進行研究,而聚焦型指的是對某個翻譯問題或翻譯現象進行徹頭徹尾的研究。縱觀MTI學位論文,該論文形式占據主導地位。
3.研究論文
所謂研究論文指的是對某一理論進行深入研究,并以書面報告的形式呈現出來。該論文形式適用于翻譯學碩士,而非翻譯專業碩士。MTI作為專業學位教育,其實踐性、專業性和職業性十分明確,是面向市場、與產業相結合、面向職場的研究生教育,旨在培養職業化的人才。而翻譯學碩士旨在培養研究型人才,側重理論、學術型人才的培養。翻譯專業碩士約翻譯學碩士在培養目標、培養模式上都有極其顯著的差別。
MTI翻譯專業碩士作為一顆冉起的新星,在經濟文化的搖籃里蓬勃發展。MTI專業學位的設置也是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適應經濟文化飛速發展的需要而設立的培養高層次、復合型、職業化的人才。因此對于翻譯專業碩士的培養模式,即課程設置、教學模式以及論文寫作等三方面的優化提高是必不可少的。將MTI教育與產業相結合、與職業相結合,從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