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保羅

就像這天氣一樣,到了年關,朋友圈的雞湯或者勵志學也越來越惡心—請允許我用這么直白的詞。
我歸納了一下,這些勵志文的中心思想正在大面積趨同,它們幾乎都表達了三個意思:
1.混得不好,主要是因為你不努力,同齡人已經將你拋棄!
2.高富帥、白富美出身比你好,顏值比你高,還比你努力!
3.宏觀經濟這么好,你卻不怎么行,你真是個廢柴!
以上這些論調著實讓人討厭,但它們還真的有市場,因為這個社會的確有一部分人頗有精神上的“斯德哥爾摩綜合征”,或者說“自虐”的傾向。
但它們邏輯上是站不住腳的。我想到了那些還沒入職即被裁掉的大學生,那些誤入傳銷的農家子弟,以及那些薪資收入永遠跑不過房價,一直無法“上車”的年輕人。難道,他們都是廢柴?
顯然,很多人的運氣并不是那么好。人的成功與否,個人努力很重要,但時代的洪流,歷史的趨勢同樣關鍵。這是“時運”。
2018年底,中國一位前電視臺主持人在一次商業演講中聲稱,巴菲特曾說“沒有任何一個人能依靠做空自己的祖國賺錢。”他的演講非常“正能量”,可惜巴菲特沒這么“正能量”,后者根本沒說過這話。實際上,巴菲特倒真的提出過一個“負能量”的名詞—“卵巢彩票”。
巴菲特是美國投資界的教父,他一直都非常謙虛,他說自己的成功不是光靠才華,而和大環境也有關系。“我非常幸運,生于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出生的那天就中了彩票,有優秀的父母,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這個特別的社會中我得到了特別的恩賜。”他提到了這種“彩票”的三個維度,分別是家庭、國家和時代。
那些以羞辱失敗者以及中年落魄者為賣點的雞湯,都是垃圾,必須讓它們見鬼去!
股神的全名是沃倫·巴菲特,他的父親霍華德·巴菲特于1942年便作為一名共和黨當選國會議員,并進入議會代表團的金融委員會工作,他們全家還一起搬到了華盛頓。這個時候,巴菲特不過10多歲,他是個“富二代”兼“官二代”。
而且,巴菲特出生于盎格魯-撒克遜白人家庭,這種身份為他的職業生涯排除了那些最強勁的競爭對手—猶太人。在巴菲特金融生涯剛起步的20世紀中葉,美國社會“排猶”很嚴重,華爾街最好的金融機構、律師事務所大都不招收猶太人,和今天猶太人在華爾街呼風喚雨完全是另一番光景。
此外,出生于1930年的巴菲特,他的人生最年富力強、精力充沛干大事的時代,剛好是美國經濟一騎絕塵的時期。20世紀后半葉的50年,美國GDP在全球的占比最高接近50%。而且,這個國家經濟質量很高,這意味著公司更優秀,有充足的投資標的。
實際上,如果看道瓊斯工業指數的走勢,在這50年時間里,基本上都是一個爬坡過程,其中有數次下跌,主要是70年代石油危機、滯漲時代以及世紀之交的互聯網泡沫破裂。反觀中國A股,從90年代開市以來,不到30年,卻已經歷過數次股災。顯然,在這樣的市場,要誕生股神,的確有點兒不好辦。
巴菲特是一位真正的智者。按照中國的傳統價值觀,他立德、立功、立言,一言一行都堪稱全世界富人的標桿。他用坦誠與智慧,告訴年青一代真正負責任的勵志學:認識到自身的局限,必須盡人事,但成功與否,偶然因素太多。
更重要的是,即使失敗,也沒人有資格說你是廢柴。那些以羞辱失敗者以及中年落魄者為賣點的雞湯,都是垃圾,必須讓它們見鬼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