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建君
摘要:指出了自然保護區持續健康發展對優化人們的生存環境及有效保護自然資源至關重要,對保持生物多樣性及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以麗江市拉市海省級自然保護區為例,從保護區管理與周邊社區經濟發展、保護區生態系統及保護區環境等方面分析了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從構建保護區生態系統監控體系、嚴格依法治理、開發生態旅游業、加強保護區建設管理能力提升等方面提出了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自然保護區管理;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X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 2019) 24-0036-03
1 引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在國家“五位一體”戰略布局中,越來越受到重視。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重要理念,生態環境保護再次被提到新的戰略高度。為深刻吸取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破壞問題的教訓,自2016年起從中央至地方逐級全面開展了環境保護督察,嚴厲打擊生態環境破壞問題。本文以麗江市拉市海省級自然保護區為研究重點,采用實地調查、查閱資料、訪談等方法,就自然保護區管理與社區協同發展問題進行分析探討,以期進一步依法加強自然保護區管理[1]。
2 麗江拉市海省級自然保護區情況簡介
麗江拉市海高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建立于1998年,保護區總面積6523 hm2。保護區屬內陸濕地和水域生態系統類型的小型保護區,距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8 km。2004年被國際濕地公約組織認定為“國際重要濕地”,2005年列為全國“野生動物科普教育基地”及國家級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重點區。保護區由天然高原湖泊拉市海、文海、文筆水庫和吉子水庫四片組成,其范圍涉及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的拉市、白沙、黃山、太安四個鄉(鎮)9個行政村,55個自然村,共有居民4954戶,16674人。保護區以高原湖泊、季節性湖泊,黑鸛、黑頸鶴、中華秋沙鴨、海菜花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為主要保護對象。目前記錄到鳥類17目44科236種,2017年監測到拉市海越冬候鳥約12.8萬只。國家I、Ⅱ級保護鳥類38種。拉市海保護區有著豐富的濕地生物資源,又是眾多濕地鳥類的棲息地,不僅生物多樣性豐富,而且生境多樣,為一較為完整的濕地生態系統。但拉市海濕地生態系統極其脆弱和不穩定,既具有生境保存完好的原生濕地,也有不同干擾脅迫下的多種被擾動生境。因此,拉市海自然保護區在動植物多樣性、生物區系地理、生態系統與恢復理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保護和科研價值[2]。
3 保護區管理面臨的問題
3.1 保護區內自然資源及生態系統受到威脅
隨著經濟條件變好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傾向于濕地觀鳥及劃船游湖等親近自然的休閑娛樂活動。如保護區原有的劃船游湖項目中,一些不文明的游客高聲吼叫對水鳥造成嚴重驚嚇從而驅趕了湖面的水鳥。保護區內的騎馬觀光體驗活動,不僅會對淺水區域鳥類造成干擾,糞便等排泄物對水質造成嚴重污染,對濕地湖濱造成嚴重踩踏,導致湖濱帶對泥沙的阻滯作用被削弱。同時,湖濱地表植被也遭到了破壞,導致鳥類棲息與覓食的環境喪失,不利于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每年進入冬春兩季,保護區周邊群眾會將飼養的牛、羊、豬、馬等牲畜趕至湖邊放養,牲畜活動不僅給灘涂草地造成踩踏破壞,也會污染湖泊水域環境。放養的牲畜會在沼澤地找尋食螺以及貝類動物,所產生的排泄物會對湖水造成污染,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3]。
3.2 保護區依法管理與周邊社區經濟發展矛盾凸顯
由于拉市海高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范圍內有周邊村民的承包地和宅基地等集體土地,拉市海保護區只有1002 hm2水域面積權屬為國有,其余土地(包括林地和農田)權屬為集體所有。從地理位置來看,保護區緊鄰麗江城區,并具備良好生態環境和景觀資源,保護區社區民生及經濟發展主要依賴于自然資源利用,所以近年來保護區內村民社區發展集體經濟,自發開展觀光娛樂、騎馬、劃船、攝影等旅游活動,從中獲得了極大的經濟利益。然而,目前尚無一個科學規范的《生態旅游規劃》來指導拉市海旅游業健康發展,業主各行其道,各種旅游活動仍屬于村民或村集體自發組織開展的旅游活動,沒有形成以保護促開發,以開發促保護的良性循環機制。無序混亂的旅游開發必然導致各類違法違規建設活動屢禁不止,使得保護區管護部門開展工作壓力巨大,甚至時有發生與旅游經營者等各類業主直接沖突的情況。
3.3 環境面源污染
拉市海保護區內及周圍分布著大面積的農田,農業生產中使用的化肥農藥,在一定程度上跟隨地表徑流進入拉市海。同時,近年來,拉市海周邊社區自發開展的鄉村旅游業不斷膨脹,在經濟利益下,加之環境管理不到位,旅游經營活動產生的污染物隨意排放,導致湖水水質下降及水體富營養化。不注重垃圾回收處理,很多生活垃圾隨意丟棄,導致保護區生態環境受到嚴重污染[4]。
4 對策與建議
4.1 構建保護區生態系統監控體系
在自然保護區建設過程中,為了有效保護生態系統多樣性,就必須確保生態系統自身動態穩定。在保護區實際管理過程中,必須依托信息技術,建立保護區生態系統監控體系,主要包括建立實時監測體系與生態預警體系,一旦生態脆弱區域或敏感區域出現異常,保護區管護部門就要及時發現問題并把握其變化狀況,根據預警機制中的方案予以執行,避免發生不可逆的生態破壞。與此同時,在對自然生態系統進行監測時,也要對保護區內的生態環境質量進行綜合評估,充分了解大氣、土壤以及水等指標數值,并據此對自然保護區實際環境狀況進行科學分析研判,合理調整自然保護區管護策略[5-7]。
4.2 依法加強對保護區自然資源的保護及實施社區共管
為實現對自然資源的有效保護,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的相關規定,綜合運用各種法律手段,構建完善的執法體制,嚴厲懲處各種破壞保護區自然資源的行為[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