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成 劉利軍 吳青松 羅洪
摘要:指出了濕地公園建設符合我國生態建設的總方針政策,受到高度重視,成為現階段我國生態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基于此,闡述了峽江玉峽湖國家濕地公園的建設機遇,并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同時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
關鍵詞:國家濕地公園;項目建設;建議;峽江玉峽湖
中圖分類號:S718. 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 (2019)24-0039-02
1 引言
峽江縣位于江西省中部、吉安市北部,跨贛江中游兩岸,江西贛江峽江段全長為38 km,面積1753.3 hm2,是我國鰣魚和青魚、草魚、鰱魚、鳙魚四大家魚的主要產卵場所[1]。為了更好地改善庫區水質和魚類生存環境,以峽江水利樞紐區域濕地資源為主體,充分利用濕地保護與恢復重建措施,促進原有主要魚類棲息場所恢復。同時,結合江西省建設全國生態文明試驗區契機,建設全省濕地生態文明宣教基地,積極弘揚和發展濕地生態文化,促進全縣生態文明建設。因此,峽江縣高度重視濕地建設,積極申報建設峽江玉峽湖國家濕地公園。2濕地公園項目概況
峽江玉峽湖國家濕地公園位于江西省中部,峽江縣行政區劃范圍內,地理坐標為:東經115°04 ′03″~115°09′32″,北緯27°27′48″~27°33′03″。
項目區范圍主要包括峽江縣域范圍內峽江水利樞紐工程庫區、贛江峽江段、黃金江沙坊段及其周邊地帶。涉及巴邱鎮的蔣沙,羅田鎮的沙坊、江口、新江,福民鄉的方家5個行政村。公園東西寬約8.9 km,南北長約9.9 km,總面積為1898.0 hm2。
建設目標為:通過加強濕地資源的保護與恢復重建,使之成為全國濕地公園新生淹沒區濕地植被恢復重建的示范基地;通過山一水一林一田一湖復合生態系統治理,使之成為全省乃至于全國濕地保護的示范;通過合理利用濕地資源,積極開展科普宣教、科研監測,使之成為江西省在建設全國生態文明試驗區中宣教與展示濕地生態文明的重要場所;通過建設生態康養基地,適度發展濕地生態旅游,使之成為該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范。
3 濕地公園建設項目效益
峽江玉峽湖國家濕地公園屬生態型社會公益性項目,具有較大的生態社會效益。本規劃的實施,有利于改善水利樞紐工程對贛江河流濕地生態系統帶來的水文、水質條件改變、生境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等不利影響,從源頭上進行協調,使人工和河流濕地生態系統均達到新的平衡,濕地生態過程和生態服務功能得到進一步的完善;有利于解決庫塘濕地面臨的水質污染、泥沙淤積、功能退化、景觀破壞等諸多問題,提高區域生態環境質量,促進濕地水資源、動植物資源的保護與恢復;有利于增強市民和游客保護濕地,愛護自然意識,促進區域生態文明建設;有利于進一步優化區域產業結構,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為水利樞紐建設移民提供更多社會就業機會,增加社區居民經濟收入,拓寬區域脫貧致富途徑;有利于提升峽江知名度、美譽度等,促進濕地公園和當地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利于國家和江西省在今后水利樞紐建設中為濕地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提供示范樣板,為“山一水一林一田一湖”復合生態系統建設提供示范樣板。
4 濕地公園建設機遇分析
4.1 政策機遇
濕地公園是國家濕地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濕地自然保護區、保護小區、濕地野生動植物保護棲息地以及濕地多用途管理區等共同構成了濕地保護管理體系[2]。江西省2012年頒布了《江西省濕地保護條例》,根據《江西省濕地保護工程規劃2015~2020年)》[3],江西省將“符合國家級濕地公園建設條件的蓮江、玉峽湖、長征源等13個濕地公園參照《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辦法》”升級為國家級濕地公園。
4.2 區位交通和生態優勢顯著
峽江玉峽湖國家濕地公園的建設具有顯著的區位優勢。一是濕地公園地處廬山至井岡山旅游黃金線中部,位于珠三角經濟圈、海峽西岸經濟圈、長三角經濟圈的交匯點上,距離贛粵高速公路3 km,105國道18 km,京九鐵路20 km,315省道從公園旁邊穿過,區位優勢明顯。二是濕地公園位于贛江中游,是鄱陽湖濕地生態系統和贛江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區域之一,生態優勢顯著。
4.3 景觀及生態資源良好
濕地公園資源優勢明顯,以蔚為壯觀的高峽平湖和百轉千回的湖中島嶼為特色濕地景觀,既有豐富多彩的天然資源,如玉峽驚濤、仙人巖等,也有壯觀的人文景觀,如古渡口、峽江水利樞紐工程等,加上動人的三國歷史傳說和原始的農耕風貌,構成了濕地公園豐富的資源條件。
4.4 具備公園建設管理經驗
峽江縣建有錦繡湖濕地公園、百花公園、玉笥山省級森林公園等各類型公園,在公園建設和旅游開發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也培訓了一批工程技術和園區管理人員,為濕地公園項目的建設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和人才儲備,保障項目的順利開展和實施。
5 存在的問題
5.1 濕地系統科研、監測和宣教能力較薄弱
峽江玉峽湖國家濕地公園必須的科研監測、宣傳教育設施設缺乏,科研技術和宣傳方式落后,難以滿足濕地公園建設和完善的要求。
5.2 管理機構基礎設施缺乏,管理體系不健全
濕地管護任務繁重,相應的保護管理制度還不完善,管理體系尚未建立,基礎設施、保護設施和辦公設施設備缺乏,難以滿足目前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及棲息地恢復保護工作。
5.3 公眾濕地保護意識不強,存在濕地保護與利用的矛盾
部分居民環保意識不強,存在隨意向濕地丟棄廢棄物,破壞水環境的行為,廣大群眾對濕地認識不足,濕地保護宣傳力度不大,公眾濕地保護的意識淡薄,在經濟發展中,存在濕地保護與利用的矛盾。
6 建議與對策
6.1 加強宣傳,提高公眾濕地保護意識
濕地公園的建設是一項社會性、公益性很強的工作。要把加強宣傳、提高全社會的保護和參與意識作為濕地公園建設的首要任務來抓,積極發揮各種自然保護組織和團體在宣傳方面的作用,調動社會各界參與到濕地公園的建設和保護事業中來;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大力宣傳濕地公園建設的重要意義,宣傳國家的有關政策法規,提高社會公眾的保護意識[4]。
6.2 健全機構,提高濕地公園管理水平
按照政府統一領導,濕地公園管理,部門單位分工協作的管理模式。遵循“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建議成立“江西峽江玉峽湖國家濕地公園保護管理中心”,負責整個濕地公園的保護管理工作。管理中心行政上隸屬于峽江縣人民政府,業務上直屬峽江縣林業局領導,屬公益性事業單位。
6.3 引進人才,提高科學技術水平
在現有人員編制有限的條件下,應嚴把人才引入關,重點引進生態學、旅游學、管理學等與濕地公園經營管理相關的專業技術人才,注意各種人才的合理組合。
濕地公園中的濕地保護、恢復及科學研究活動的開展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撐,尤其是需要水禽棲息地保護、濕地恢復重建、流域綜合管理等方面的科技作為后盾[5]。濕地公園管理局由于人數有限,技術力量薄弱,應加強與濕地研究領域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大專院校、科研機構的合作,為科學研究提供場所,為更加科學地指導濕地恢復提供技術參考,同時組織技術人員參加相關技術培訓,提高自身科技水平。
6.4 保障資金,提高公園建設水平
峽江玉峽湖國家濕地公園的保護與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和生態工程,資金需求量較大。各級政府必須從思想上深刻認識工程建設的深遠意義,嚴格遵循濕地保護的相關法律和政策,圍繞濕地公園建設目標,峽江縣應根據項目的開展進度保證工程建設資金及時到位,并開展招商引資等多方籌措資金。同時,建立健全外部財務監督和內部財務約束相結合的監督機制,對項目資金使用的全過程進行監督跟蹤,確保各項資金的使用合理。
同時,建議對濕地公園周邊與濕地公園建設有嚴重沖突的生產企業逐步實行關停轉產,提高項目區的整體環境質量。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盡量按總體規劃進行實施,并結合旅游市場需求和資金籌集實際,科學調整工程項目建設順序,保障濕地公園的良性發展[6]。
參考文獻:
[1]黃飛,鄧海斌,峽江縣濕地資源現狀、存在問題及利用建議[J].綠色科技.2017( 22):189~190.
[2]郭子良,張曼胤,崔麗娟,等.中國國家濕地公園的建設布局及其動態[J].生態學雜志,2019(2):532—540.
[3]江西省林業廳.江西省濕地保護工程規劃2015 - 2020年[R].南昌:江西省林業廳,2016.
[4]王應梅.互助南門峽國家濕地公園建設探討[J].防護林科技.2018(4):89-91.
[5]王軒,湖南省國家濕地公園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9 (15):171-173.
[6]王兆祁.淺談國家濕地公園的建設與管理一以山西昌源河國家濕地公園為例[J].綠色科技,2014(12):105~106.
收稿日期:2019-11-03
作者簡介:郭文成(1969-),工程師,主要從事林業技術和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