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海霞 郭東瀟
摘 要:協調縣域土地與生態的關系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有效途徑。以沁源縣為例,運用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模型建立土地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選用熵權法賦權重,選取縣域12個生態安全指標,進行土地生態安全評價。研究表明:2013—2016年沁源縣的土地生態安全綜合值總體成上升趨勢,從0.772 8增加到0.800 9,上漲基本平穩,但響應值出現波動。土地生態安全綜合值的變化主要受響應值的影響,需合理利用土地,緩解人口和城鎮化壓力,保護耕地生態,保證土地生態安全。
關鍵詞:土地;生態;PSR模型;沁源縣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22-0085-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X826? ? ? ? 文獻標志碼:A
1? 研究區概況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沁源縣(111°58′30″E~112°32′30″E,36°20′20″N~37°00′42″N),歸山西省長治市管轄,面積2 549 km2,位于黃土高原區,汾河和沁河流經,水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高達57%,是全國“油松之鄉”,被稱為“中國生態魅力縣”。截至2018年末,沁源縣總人口16.45萬人,城鎮化率47.15%,地區生產總值(GDP)122.97億元,第二產業占比69.8%,以焦煤工業和制造業為主。建設用地集中于農村居民點和鄉鎮企業。該區域土壤比較肥沃,氣候濕潤,是典型的農業縣城和肉、禽、蛋養殖生產基地,但土壤質量正在下降。
1.2? 評價指標體系確定
PSR模型是土地生態系安全評價中較為普遍的模型,使用“壓力—狀態—響應”思維邏輯,體現人類活動、社會經濟與自然環境間的相互聯系。基于縣域土地與生態系統的交互關系,從人口、土地、經濟等方面構建生態安全評價模型,基于指標選取的科學性、完整性、相對獨立性及可操作性原則,詢問相關專家,查閱文獻,篩選12個有效指標構建研究區土地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1],目標層為土地生態安全評價,系統層為壓力P、狀態S和響應R。壓力層指標包括人口密度(X1,人/km2)、人口自然增長率(X2,‰)和城鎮化率(X3,%)。狀態層指標有人均GDP(X4,萬元/人)、人均耕地面積(X5,km2/人)、第三產業增加比重(X6,%)、耕地面積比重(X7,%)和單位播種面積糧食產量(X8,kg/hm2)。響應層指標包括農民人均純收入(X9,元/人)、人均固定資產投資水平(X10,元/人)、經濟密度(X11,萬元/km2)和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X12,%)。其中,X1和X2為負向指標,其他為正向指標。
2? 數據處理
2.1? 數據來源及標準值確定
根據長治市統計年鑒(2013—2016)和沁源縣統計公報(2013—2016),獲取沁源縣評價指標原始數據,參考王蓓華等的研究成果成果和標準值的確定方法[2],根據指標國際公認值、全國平均值以及生態縣建設指標,確定沁源縣土地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中的各項標準值。
2.2? 權重確定
土地生態安全評價的關鍵是確定所選指標權重。選用熵權法,基于指標數據的信息量確定權重,彌補了專家打分的主觀性。首先,建立原始矩陣。正向指標和負向指標Zij利用極差標準化對原始數據進行處理,然后計算每個樣本指標值的比重,進而計算指標熵值和信息效用值,最終確定每個指標的權重。經計算,X1熵值為0.788 3,信息效用值為0.211 7,從而確定權重為0.056 5;X2熵值為0.626 0,信息效用值為0.374 0,從而確定權重為0.099 9;X3熵值為0.731 7,信息效用值為0.268 3,從而確定權重為0.071 6;X4熵值為0.759 0,信息效用值為0.241 0,從而確定權重為0.064 3;X5熵值為0.740 0,信息效用值為0.260 0,從而確定權重為0.069 4;X6熵值為0.764 2,信息效用值為0.235 8,從而確定權重為0.062 9;X7熵值為0,信息效用值為1,從而確定權重為0.266 9;X8熵值為0.776 0,信息效用值為0.224 0,從而確定權重為0.059 8;X9熵值為0.772 7,信息效用值為0.227 3,從而確定權重為0.060 7;X10熵值為0.752 2,信息效用值為0.247 8,從而確定權重為0.066 1;X11熵值為0.752 7,信息效用值為0.247 3,從而確定權重為0.066 0;X12熵值為0.790 6,信息效用值為0.209 4,從而確定權重為0.055 9。
2.3? 生態安全指數計算及安全等級劃分
運用綜合指數法對各正向指標、負向指標進行土地生態安全評價。結合已有研究成果,建立土地生態安全評價等級,土地生態安全值0~0.3,為Ⅰ等,系統狀態不安全,土地生態系統極度被損,功能完全失調,生態恢復和重建難以實現,生態問題突出。土地生態安全值0.3~0.6,為Ⅱ等,系統狀態較不安全,土地生態環境較差,土地生態系統功能退化,自我調節能力很差。土地生態安全值0.6~0.75,為Ⅲ等,系統狀態臨界安全,土地生態系統呈惡化趨勢,系統結構發生變化,仍有自我調節能力,生態災害時有發生。土地生態安全值0.75~0.9,為Ⅳ等,系統狀態較安全,土地生態系統受損較少,系統結構基本完好,功能損害較輕,生態恢復與重建可能較大。土地生態安全值0.9~1.0,為Ⅴ等,系統狀態安全,土地生態環境良好,土地生態系統功能完善,系統具有較強的自我調節能力。
3? 結果與分析
3.1? 評價結果
沁源縣土地生態安全評價結果如下。2013年壓力值為0.269 4,狀態值為0.273 5,響應值為0.229 8,綜合值為0.772 7;2014年壓力值為0.271 5,狀態值為0.278 2,響應值為0.249 7,綜合值為0.799 4;2015年壓力值為0.271 7,狀態值為0.282 1,響應值為0.236 0,綜合值為0.789 8;2016年壓力值為0.275 5,狀態值為0.279 7,響應值為0.245 7,綜合值為0.800 9。
3.2? 結果與討論
總體上看,2013—2016年沁源縣土地生態安全等級均為Ⅳ,系統狀態較安全,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土地生態綜合值從0.772 7增加到0.800 9。其中,在2015年出現小幅下降,雖影響不大,但需引起注意。從PSR各項分析來看,土地生態安全綜合值的變化主要受響應值的影響。2013—2016年,沁源縣土地生態壓力值與狀態值保持小幅上漲,基本平穩,但響應值出現波動,主要體現在2015年響應值由0.249 7降至0.236 0。主要是因為經濟密度降低,建設用地分散,應合理規劃,提高土地利用集約度。此外,在2013—2016年,壓力值一直在上升,從0.269 4增加到0.275 5,增加了0.006 1,說明人口增長和城鎮化對土地和生態造成的壓力并沒有得到緩解。沁源縣是林業大縣,耕地較少,需合理利用土地,保護生態。
4? 結束語
基于縣域土地與生態系統的關系,構建了生態安全評價模型,包含12項具體指標。指標體系較為精簡,保證了數據的可獲取性。然而,評價指標不夠全面且選取的時間跨度較小,今后可以加強對更大范圍區域的研究,或者加入對同一研究區域、不同研究方法間的橫向比較,增加評價結果的全面性和可靠性。
參考文獻:
[1]楊春紅,張正棟,田楠楠,等.基于P-S-R模型的汕頭市土地生態安全評價[J].水土保持研究,2012,3(23):221-236.
[2]王蓓華.基于PSR模型的縣域土地生態安全時空變化研究——以武安市為例[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