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福學
【內容摘要】當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化過程中尚有遺憾不足:行政瞎指揮,忽視師生整合能力;開設缺調研,忽視師生個性需求;建設少規劃,忽視課程體系建構;內涵缺特色,忽視區域文化傳承;實施欠強勁,忽視團隊優勢發揮。鄉村學校如何增強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對學校及師生的適應性,如何促進學校師生共贏共長?本文以山東省廣饒縣顏徐學校為例,論述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化的邏輯理念和實踐路徑。
【關鍵詞】國家課程校本化自課程邏輯理念實踐路徑
四時春為首,外出踏青,您可曾想過國家課程、地方課程中關聯這個美好季節的教學內容?雪天風景佳,沉浸其中,您可曾憶起國家課程、地方課程中蘊含多少與雪共舞的教育因素?
1986年《義務教育法》打破了新中國成立后全國所有學校使用一套國家教材僵局,增強了地方在課程建設和培養人才方面的自主權。199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要“調整和改革課程體系、結構、內容,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2001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要“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新時代把“立德樹人”確定為教育根本任務,要求全面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當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化過程中還存缺憾:行政瞎指揮,忽視師生整合能力;開設缺調研,忽視師生個性需求;建設少規劃,忽視課程體系建構;內涵缺特色,忽視區域文化傳承;實施欠強勁,忽視團隊優勢發揮。鄉村學校如何增強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對學校及師生的適應性,促進學校師生共贏共長?謹以山東省廣饒縣顏徐學校(以下簡稱“顏徐學校”)為例,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化(以下簡稱“自課程”)的邏輯理念和實踐路徑。
一、“自課程”逢時遇景
顏徐學校是一所坐落于縣城郊農村的九年一貫制學校,生源是周邊的30個鄉村。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學校面臨縣城優質學校蠶食鯨吞,教師職業倦怠日甚,學生心浮氣躁,教學質量下行壓力加大。豈能坐以待斃?學校決策出“自課程”教學改革發展思路,經過5年多實踐探索,在初嘗新鮮、刺激,后歷彷徨、反思,再由冷靜、反思、梳理到提升、自然順遂后,教師職業幸福感油然而生,家長信任,社會認可,生源穩定回升,學校日益向好向上發展態勢明顯。
二、“自課程”邏輯理路
(一)“自課程”內涵
自,本義是“鼻子、鼻息、存在”。《說文解字》曰“鼻也,象形字,膽氣滿聲在人上也”“凡自之所屬皆從自”。
“自課程”為原創概念,本質是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校本化過程,既有源師生自身的能力、興趣、專長、創造,也有國家和地方課程的拓展延伸。
“自課程”堅持“有用又有趣,有趣更有用”原則,以積極心理學為理論基礎,融合知識性和趣味性,形式上喜聞樂見,切近學生,內容上對學科知識和能力培養形成有效補充,為教師自身素質的提升添加動力,最終指向學生核心素養提升,實現教學相長目標。
(二)“自課程”思路
1.來源“自身”
每個人本身就是一門靈動課程。課程開設要基于學科自身,與相應的國家或地方學科有關聯,確保“有用”;要基于師生自身興趣所長,確保調動起教師、學生、家長的積極性,形成校本、師本、班本、生本化和家長的系列課程。
2.開設“自主”
只要基于德智體美勞的素質定位,只要趣用兼顧,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全面核心素養,激發師生教育教學的生命活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品質,均可以開發形成自課程。給課程開發者以人的尊重、生命的尊重、思想的尊重,調動多方參與的自主性。
3.主題“自由”
學科組老師編寫的提高興趣、拓展學科知識積累的自課程,絕大部分改變了國家與地方課程教材將學科知識層層遞進的編排體例,根據本學科本年級學生和教材特點,圍繞一個專題或板塊組織形成。顏徐學校周邊各種自然條件和人文環境為師生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七年級生物組老師編制的《家鄉生物資源與環境變遷調查》,讓學生通過調查研究,了解家鄉的生物資源與環境變遷,產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熱情,形成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意識。
4.內容“自然”
“自課程”在課程建設者經歷了聞道、信道、悟道、明道、行道之后,自然而然確定的,有一種大道大治的境界。課程開發建設者把身心與外物融為一體,完全遵循于學生的生命狀態和童趣童真,教師也成長于無形之中。例如語文老師、美術老師等順時順勢而設的《相約瑞雪》《臨風聽雨》課程,源于教材而優于教材,內容廣泛多樣、貼近生活、親近自然,趣味性和實踐性更強。
5.實施“自覺”
自課程實施動力是內生的,自發的,課程實施是“自覺”的行動。今天的學生為什么還要讀中國古代的經典?開發《小古文》課程的朱明麗老師認為,這是由教育的育人本質決定的。語文是人文性強于工具性的基礎學科,擔負著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基因、培育新時代公民的使命,而她們此時的課程實施就成了自覺行為。
6.發展“自信”
一是學校發展自信。自課程堅持德育為先,堅持正面育人,在傳授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同時,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規范人、要求人、提高人。二是校園文化自信。顏徐學校學段不同,但一致的目標是激勵引領每個人“和而不同,做最好的自己”。三是教師發展自信。自課程開發建設五年來,教師在學科功力、人文修養、信息素養等方面有了質的提升。
7.課堂“自動”
行動研究抑或文化凝練,都始于恰當定位。行動變成課程,文化悄然形成。學校的自課程課堂,最終要整體呈現出“自動管理與學習、小組合作與探究,展示評價與總結”特點。
(三)“自課程”框架
1.文化基礎類
(1)人文底蘊。《魅力春節秀》《童眼看清明》《琵琶》《小提琴》《舞蹈》《團體操》《兒童畫繪畫》《硬筆書法》《軟筆書法》《國畫》《手工編織·刺繡》《中國寫意花鳥畫》等。
(2)科學精神。《動物的奧秘》《數學速算》《身邊的化學》《家鄉的生物群落》《當地的花》等。
2.自主發展類
(1)學會學習。《數學故事》《名人開講》《歷史人物》《手語》《民國老課本》《小編輯部》《課前三分鐘演講》等。
(2)健康生活。《趣味英語》《地理與生活》《心理健康活動》《歐卡牌心理社團》《中國象棋》《籃球操》《主題運動會》《呂劇》《影視欣賞》等。
3.社會參與類
(1)責任擔當。《名家榜樣進校園》《勵志課程》《入校課程》《離校課程》《時事演講》等。
(2)實踐創新。《植物種植》《跟家長工作一天體驗活動》《身邊的化學》《走進家鄉企業》《紅十字志愿行動》《科技幻想畫》《創客空間》等。
最終指向核心素養,最終實現立德樹人。
三、“自課程”的實踐路徑
(一)確立研發主體
1.以教師為主體
教師結合自身實際和實踐,朝向核心素養,基于課程標準,延伸和拓展國家課程地方課程。
一是“學科拓展”“學科指導”類課程。拿出學期課時的一小部分或一課時的幾分鐘或十幾分鐘實施。如《名著賞讀》,在《自課程開發實施計劃》中確定本學期要賞析、閱讀的篇數,定時在語文課上開展閱讀論壇或欣賞會。
二是教師志趣、學校資源、師生活動類課程。比如《民國語文課本》《花卉養護》,以及學校后勤團隊利用學校十畝果園開發的《杏子熟了》《山楂正紅》采摘課程等。不僅激發老師以及管理部門的改革創新熱情,而且贏得了學生的青睞。再如運動會,總要設定主題,用兩周時間安排全班課上課下的研究性學習,形成研究報告、手抄報等學習成果,并以此主題設計班牌、入場式演出等,讓一個平凡的運動會因為人人參與,人人有課題而充滿學習力。
三是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化。既要加強與國家課程的充分融合、拓展,又要彰顯自身的智慧魅力;既要著眼于教學實際、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關鍵能力培養,更要滲透于日常的教育教學實踐。
2.以學生為主體
開發實施的主體是學生,他們在班主任或學校管理者指導下,自主自發、自動自為研發課程。如2018年的翔春之旅研學活動則是由高年級同學主導設計,高年級和低年級同學結對攜手走進中國孫子文化園,感受兵圣文化精髓,同時讓研學活動充盈了互助與感恩。
3.以團隊為主體
如,德育處開發的《一起走過的日子》離校課程,從學生畢業前兩個月開始,立體打造畢業年級的“最后一課”,以“母校記住我,我會為母校爭光”簽名宣誓活動開始,到中考結束緊接著的畢業典禮。有過這樣的體驗,孩子們的感恩之心油然而生,他們的“責任擔當”和“人文情懷”素養無疑會得到提升。
(二)形成開發方案
自課程要突出個性特點和區域特色,避開與國家和地方課程的雷同點,如果與之有雷同點,需改道同一問題解決的多樣化和多渠道化。
開發方案的內容:一是建立領導機構。專人負責自課程的策劃、協調、管理和過程監督,確立導師團隊,明確工作職責,參與課程遴選,進行培訓指導。二是撰寫課程綱要。全面闡述課程目標,詳盡列出內容安排,分類說明實施形式,清晰交代評價辦法。
評價方案的內容:通過聽評課、查閱資料、調查訪問等對自課程進行評價。重點做到四看:參與程度、實施效果、調研反饋、總結反思。
(三)進行反思提煉
“自課程”開發建設實施中,部分教師對其內涵沒有真正理解,致使實踐成為一次次試錯過程,學校、教師和學生走了一些彎路,帶來了一些不必要的損失。
1.學校課程≠校本化課程
校本化課程不是國家設定的課程中的某一級課程,而是對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中多門課程經過校本化、師本化、班本化、生本化等后在特定學習環境下個性化呈現,是一個課程體系在學校層面的開發與形成。校本化課程的開發方式、手段、環節上要避免簡單模仿國家課程的模式和要素,否則就會失去校本化課程的個性化元素和區域化特征。
另外,不能越位把國家級學科競賽輔導、體音美特長技能提升開發成自課程,不能把本屬地方課程的職責傳導到校本化課程上,否則會影響校本化課程的系統開發和質量,占去應屬于學校課程的人力、財力、物力及時間、空間。
2.提升學校層面開發力度
學校要擔負起全面貫徹落實國家規定課程后的進一步優化任務,要對國家規定課程的內涵進行補充、豐富、完善、創新。學校層面自課程更能讓個性化學校承載國家設定的三級課程,使三級課程具體化、融通化。
總之,顏徐學校的自課程,找到了特定背景條件下學生、教師、時代發展的交叉點,將師生天馬行空的能量收束到成長提升的良性軌道,使之在各自的際遇中不再辜負個人的才能和韶華,志存高遠,胸懷教育理想;不再屈枉時代的青睞和矚目,腳踏實地,實現理想教育。
【參考文獻】
[1]余芳.國家課程校本化建設的“選擇”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39(5):35-37.
[2]郭樂靜.基于特色學校建設的校本課程開發[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38(35):41-42.
[3]王玉華,邢陳強.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需要注意四個問題[J].教書育人,2018(32):38-39.
[4]田茂,王凌皓.課程的校本化與學校文化傳統[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38(19):61-64.
(作者單位:山東省廣饒縣廣饒街道顏徐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