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明
【關鍵詞】新生兒重癥感染;降鈣素原;超敏C-反應蛋白
人體免疫力低下時,空氣中的病毒或者細菌容易入侵體內,導致感染眭疾病發生。新生兒離開母體后免疫系統尚未發育成熟,導致感染幾率高。新生兒重癥感染如不及時治療可導致感染性休克、敗血癥等嚴重的疾病,威脅患兒生命安全。感染性疾病發展較快,需要快速明確診斷并作出對應治療措施。降鈣素原與超敏C-反應蛋白為疾病診斷中常用的指標,本次重點分析以上指標在新生兒重癥感染診斷中的意義。
1.1基礎資料選取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期間我院167例新生兒為研究對象,按照是否發生感染以及感染程度分為三組。其中A組25例中男性13例女性12例,日齡為4~25天,平均(13.6±3.5)天;B組40例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日齡為4~27天,平均(13.9±3.2)天;C組107例中男性59例,女性48例,日齡為2~28天,平均(13.1±3.0)天。三組新生兒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結果具有可比性,本次的檢測獲得家屬同意,健康新生兒為自愿參與。
1.2方法超敏C反應蛋白檢測:使用儀器為貝克曼D*C8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試劑為廣州標佳試劑,使用前進行校準,檢測按照說明書進行。降鈣素原檢測:免疫層析法進行降鈣素原檢測,將武漢明德免疫分析儀作為檢測儀器,檢測試劑為儀器配套試劑,檢測過程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抽取受檢者清晨空腹靜脈血2~3毫升并置于生化試管中,并于1小時內分離血清,2小時上機檢測完畢。
1.3判斷標準超敏C反應蛋白≥10毫克/升,降鈣素原水平≥2.0微克/毫升作為單獨檢測的重癥感染判斷依據。
1.4數據分析組間數據比較采取統計學分析軟件SPSS21.0,t檢驗分析計量資料,F檢驗分析計數資料,檢驗標準為a=0.05。
2.1三組新生兒檢測結果比較A組的降鈣素原與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顯著高于其他兩組,B組高于C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結果見表1。
2.2不同檢測方法對于新生兒重癥感染檢出情況比較與病原學檢查比較降鈣素原與超敏C-反應蛋白檢測符合率為96.0%(24/25),單獨降鈣素原檢出率為68.0%(17/25);單獨超敏C-反應蛋白檢測率為72.0%(18/25),聯合檢測檢出率明顯高于單純檢測檢出率(P<0.05);兩種單獨檢測的檢出率差異不顯著(P>0.05)。
新生兒由于皮膚黏膜尚未具備屏障功能因此一些細菌干擾就可能發生感染,這也是新生兒感染率較高主要原因。新生兒感染如處理不好可發生菌血癥,該并發癥嚴重威脅患兒生命安全。
一般情況下新生兒感染臨床癥狀為嗜睡、拒奶等,由于臨床癥狀不典型,導致對于疾病診斷難度系數較大。雖然采取實驗室檢查或者微生物檢測明確重癥感染情況,但是上述檢測周期較長,往往需要耗費一周時間,因此即便采取上述方法確診疾病后也錯過最佳治療時期導致治療效果不理想。超敏C反應蛋白是一種應激反應蛋白,能夠反應機體炎癥情況,但對于感染和非感染的特異性較低,因此該指標升高是否準確反應機體感染具有一定爭議性。降鈣素原為一種糖蛋白,由116個氨基酸組合而成,為降鈣素的前物質,相關研究顯示,細菌感染患者的降鈣素原水平明顯升高,因此可將其作為區別細菌和病毒感染的檢測指標。本次臨床檢測中我們發現采取降鈣素原聯合超敏C反應蛋白檢測模式不僅可以判斷新生兒是否具有重癥感染,還能區分感染程度,提示可利用聯合檢驗的模式盡早做判斷;此外在對于重癥感染新生兒的檢測中,聯合檢測符合率高達96.0%,說明聯合檢測準確性高,結果與相關研究報道基本一致。總之,經本次研究分析筆者認為:降鈣素原與超敏C-反應蛋白對于新生兒重癥感染的疾病判斷具有明顯意義,其聯合檢測可提高疾病診斷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