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扶余市增盛鎮中心小學 裴長久
科學課是孩子們較為喜歡的一門功課,近年來,這樣的副科也受到了各級領導和任課教師的高度重視。對于本學科,具有多年教學經歷的我,通過不斷的教學反思與經驗積累,尤其是在新形勢下,經過對小學科學教學的再思考,我認為,在小學科學教師的潛意識里應該包蘊“兩心”,還要在工作中做到“盡心”,即要有“三心”。首先,在小學科學教師的心靈深處,要包蘊“兩心”。
一個孩子在某方面的興趣以及將來所取得的成就,往往是從好奇開始的。對于剛剛接觸科學學科的孩子而言,在教師的啟發與引導下,在他們剛剛踏入科學大門之時,來到這神秘的科學王國,孩子們的心中會萌生太多的疑問:“螞蟻都吃什么呀?”“蚯蚓是如何鉆進土里的?”“蝸牛走得那么慢,它是靠什么走路呢?”“鹽灑在水里為什么不見了?”……面對孩子們提出的“十萬個為什么”,教師要有足夠多的耐心,要不厭其煩地給孩子們講解。盡管有時候聽了教師的解答,孩子們會感到似懂非懂,但是,這竟會在孩子們那幼小的心靈中埋下熱愛科學的種子。
愛學生,是教師的基本素養之一,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一項基本要素。一個沒有愛心的教師,是根本無法與學生溝通的。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成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獻給他們。只有對學生傾注了感情,才能獲得學生的信任和尊重。”我也曾在《我的教育散記》中這樣寫道:“教育與愛不可分割,沒有愛的教育不會是成功的教育。”
“愛心”的表現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對待學生的“犯錯”,教師要以“寬容”取代“指責”,要以“呵護”傳遞“師愛”,這樣,才能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愛。
記得在一堂科學觀摩課上,學生在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實驗之后,各個小組要派代表匯報本組的實驗數據。第一小組已經匯報結束了,就在第二小組的記錄員進行匯報的時候,竟然有一個學生哭了起來,而且哭聲越來越大。怎么辦呢?這可是全鎮小學科學觀摩課呀!我急忙走近學生去了解情況。原來,那個學生叫李默雪,她是第三小組的記錄員,我早就知道這個學生平時就有愛哭的“習慣”。當時,我也無法去了解學生哭鬧的具體原因,但我知道,此時責備以及批評都是無濟于事的,而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并做耐心的教育,這也是不可能的。我輕輕地給她擦了擦眼淚,匆匆檢查了她的實驗記錄,順勢對正在匯報的第二小組的記錄員說:“王冰同學,你是第二小組的,怎么提前匯報了?都把第三小組的記錄員急哭了!看看李默雪同學記錄得多好啊!你先坐下,讓第三小組的李默雪來匯報,我上節課說過,這次匯報的順序是一、三、五……”我又示意讓李默雪做匯報,她真的就停止了哭鬧,斷斷續續地開始匯報。對于這次課堂偶發事件,如果沒有對學生的摯愛,是很難如此機智地處理好的。可以想象,在當時,教師的暴怒與沖動,會導致事件的惡化,以致課堂教學無法進行。
其次,小學科學教師在工作中一定要“盡心”:小學科學課程的實施是以科學探究為核心的,這就離不開豐富的探究性課程資源的支持。而網絡課程資源的滲透與應用,則需要教師盡心盡力地去學習、去實踐。因為網絡環境中擁有大量的信息,成為小學科學源源不斷的教育資源,這就要求教師本身要深入學習,刻苦鉆研,并要指導學生有效地利用課程資源進行探究學習,如收集資料、傳遞及處理應用可用資源等。
總之,小學科學教師要多一些耐心,少不了愛心,還要做到盡心。耐心,會點燃孩子們智慧的火花,幫助孩子們走進奧妙無窮的科學世界;愛心,會把教師和孩子們綁定在一起,讓教師更好地為孩子們的快樂成長護航;盡心,會成為教師自身發展的源動力,以使自己吸納新理念,更好地指導學生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