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錦
摘 要:現今高中校園中國際化的趨勢日益明顯,這有利于培養全面型人才,弘揚中華文化,創新教育體制和促進世界文化交流。但是由于教育成本高、校園管理失當、教育人員水平低等原因,各校國際化教育存在發展速度不平衡、發展水平參差不齊等現象,在這個大背景下我們可以通過引進優秀教育人員,共享學校資源,加強政府監管力度等方面著手帶動高中校園國際化健康發展。
關鍵詞:高中校園;國際化教育;地位與作用;策略
引言:教育是一個國家最根本的事業。從清末洋務派創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到近代的馬克思主義旗幟,到鄧小平的“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再到現今提倡的國際化教育,教育越來越趨向國際化。唯有發展國際化教育,培養全面型的人才,才能更好地發展中華民族,展示中華民族的大國風采。[1]
一、國際化教育的含義
“國”,即是指國家,特指我國;“際”,引用百度百科里的解釋,即靠邊或交接的地方,小到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人際,再到城鎮之間的城際,省份之間的省際,大到國與國之間的國際,“際”字標志著雙向的交流與溝通。“化”的意思是轉變成某種性質或狀態,可以引申為一種新趨勢的出現。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國際化教育是現今社會教育領域的一種主流趨勢,國與國之間加強教育理念、教育資源、教育體制和教育結構等方面的交流與溝通,從而優化本國教育配置,以促進雙方教育事業的發展與創新。國際化教育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相比于傳統教育,要求更高,涉及更廣,具有全面性、創新性和發展性,是一種全新的教育體系。
二、國際化教育在高中校園中的地位
各方人士越來越意識到國際化教育的重要戰略地位,然而由于現實生活中各種因素的影響,國際化教育呈現出不成熟、不穩定和不平衡的現狀,尚未成為中國教育的主流模式。只有充分認識到我國高中校園中的這種現狀,我們才能對癥下藥,提高國際化教育水平,發展國際化教育事業。國際化教育現狀呈現出以下幾種現象:
1、國際化教育成本高,資源缺乏。
相對于傳統教育,國際化教育尤其是師資方面成本更大,所需要的資金流動性更強,學生家庭每學期所需要的費用動輒都是上萬。但近年來,國際化教育的教育人員卻長期空缺,且流動性大。大多數教育人員反映,國際化教育學校雖然薪水豐厚,但學歷要求高,工作不穩定,外籍教學人員更面臨背井離鄉,文化背景不同等問題。處于這種現狀下,中國家長更多愿意直接把孩子送往國外,興起了“出國熱”。據統計,我國2017年留學人數達到了60.84萬人。
2、國際教育水平良莠不齊,發展不均衡。
國內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化教育學校屈指可數,大多濫竽充數,以獲得利益為主要目的,因此大多國際化教育學校招生門檻不嚴,一般只要求能承擔其費用。正是由于其收費之高,這些學校大多分布在一二線城市,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的學校就占了54.9%,發展十分不平衡。除此,各校之間競爭激烈,部分學校注重排名,更注重于打廣告做形象等方面,不能將教書育人放在第一位,導致各校水平良莠不齊。
3、國際化教育管理不當,目的性偏差。
國家目前對國際化教育領域沒明確規定,管理失當。據統計,目前我國共有國際學校703所,市場規模到近300億元,但具有完善規模的學校不到一半,很多學校都不具備國際學校的資質。據統計,大多數學校都與公辦學校或留學中介有利益上的掛鉤,旨在培養留學生。這種利益驅使下的學校,大多以應試考試教育為主,與培養適合中國特色發展的全面型學生這一宗旨背道而馳,與傳統教育無異。目的性的偏差、管理的不當,是這些學校不能成為主流模式的重要原因。
三 、高中校園國際化教育的作用
部分人士認為國際化教育是“西方化”的過程,這種解讀是有偏差的。國際化教育是一個雙向交流的過程,即“輸出”與“引進”。我們不可否認,國際化教育也是一把雙刃劍,必然有其弊端,但這不意味著我們必須放棄國際化教育方式,相反,我們應當迎刃而上,把握好尺度,發揮其積極作用,以趕上時代的步伐,創造適合中國的教育體制。
1.創新了教育理念、體制等。
國際化教育的“引進”創新了教育領域。新的教育理念、體制和舊式相碰撞,相結合,在這過程,我們摒除舊式教育的陋習,吸收新式教育的優點,從而創新了教育理念和體制,形成更適合本國國情的教育理念體制,這是一個雙贏的過程。現今社會競爭激烈,各界各行業都要求創新,教育也不例外。歷史證明,閉關鎖國只會受到鞭打,相反,打開國門,接受新的理念思想更有利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因此,國際化教育將會是未來中國教育的新模式。
2.促進文化的交流。
教育具有創造和傳播文化的作用,教育本質上也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通過雙向的教育文化往來,各國之間交流和溝通了文化內涵和文化發展。各國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吸收,促進了中華文化和各國文化的相融合,也發展了中華文化。各國文化通過這種交流的方式,形成極具時代特色的新局面,為世界文化之林添上璀璨的一筆。
3.對培養全面型人才起戰略性作用。
衡量一個國家的實力,不僅是從經濟、政治、文化和軍事,人才也是其中關鍵的指標。在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的今天,教育不能僅僅拘泥于發展德智體美勞的人才,更應站在時代巨人的肩膀上,培養與時俱進、與國際接軌的全面型人才。教育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而國際化教育是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一種模式,它能夠摒棄傳統教育的弊端,采用更為先進更為人性化的教育方式,更高效、更全面地培育接班人。國際化教育對個人和國家的未來發展都起著戰略性作用。
4.展示了中華民族精神。
國際化教育是文化的交流,人才的交流,教育的交流。這一過程,向世界各國人民展示了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這是時代性與民族性的結合,展示了中華泱泱大國的風采,使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國際化教育的發展有利于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展示民族精神。
四.推動國際化教育的建議
1.合理控制成本,教育應與科技相結合。
合理控制成本是辦好國際化教育的基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成本貫穿于國際化教育的每個環節。因此,我們要重視成本支出在國際化教育這一過程中的重要性。學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成本預算,做好內部財務管理與控制,精益成本,減少損耗,并應與現代科技相結合,以達到教育的最終目的——育人。
2.吸收優質教育人員,提高本國教育人員水平。
國際化教育是教育雙向的交流與溝通。我們既要吸收優質的教育人員,充分了解其他國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體制,以完善本國的教育配置;同時應資助派遣本國教育人員外出交流和學習,與國際教育事業接軌,從根本上解決師資力量的問題。[2]教育不應該是“西方化”,而是在雙方的交流和溝通中,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國際化教育之路。
3.完善國家相關文件,加強監管力度。
教育離不開國家的監管。政府應該采取相應措施,以改革完善用人體制機制和行政管理機制。利用國家和人民的權利監管國際化教育學校,剔除教育腐敗,使它們發揮最大的作用,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出一份力。
4.各校園之間資源共享,信息共享。
國內各校園之間應該加強聯系,共享信息和資源。[3]校園之間應該多舉辦交流會等形式的活動,加強溝通,分享經驗和體會,這種方式一定程度上既節約了成本,又加強了信息和資源的流通,促進各校的共同成長。學生教育離不開校園教育,因材施教,因材選教,立足于中國國情,找到適合中國的教育之路。
結語:當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如何培養新式人才是我國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經濟、政治和文化都與國際接軌,教育也毋庸置疑。教育是一種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的實踐活動,而人才是成就一個國家的重要資本。所以,我們必須明白國際化教育對現今中國的重要意義,致力于發展民族社會所需要的國際化人才,才能傳播優秀中華文化,創新教育體制,促進世界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1]莊漢文,李曉娟.我國高校國際化教育與文化傳播功能淺議——以暨南大學國際化教育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2(S4):154-157.
[2]胡景桂,繆杉莎,鄧超群.國際化教育教學管理改革的探索——國際學院專業負責人制度建設實踐[J].湖北理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35(04):69-71+77.
[3]李勝利,劉鋒山,馬家杰.國際化教育與學校建設[J].決策探索,2003(12):9-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