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簫銳 宮俊宏
摘 要: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一直葆有著民間收藏的歷史傳統,無論是王朝的更迭還是社會體制發生變革,民間收藏從未停止過。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華夏大地更是出現了舉世矚目的“盛世收藏”的景象。民間收藏的繁榮與昌盛不僅體現了一個民族對于自身傳統文化的重視與熱愛,更是一國長治久安、開拓進取的動力源泉。推進信息不對稱下民藏市場的規范與建設,對于響應了十九大所提出的“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時代要求,增強國家文化核心競爭力有著巨大的幫助,具有特殊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民間收藏市場;信息不對稱;文化建設;理念更新
從字面來看,收藏可以被簡單的定義為個人對于物品的搜集、儲存、分類與維護的癖好,但是深入來看,“收藏”更多的可以看作為文化傳承、保護的一種方式。民間收藏品主要具備藝術觀賞性、不可復制性、保值性、文化傳承性等特質。民間收藏品通常劃分為競價交易模式與議價交易模式兩種,形成了私人交換、市場買賣、拍賣競爭等多種流通渠道。
信息不對稱理論是信息經濟學的重要理論之一,同時也是分析民藏市場發展局限性問題的關鍵所在。該理論認為: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存在,擁有較多信息的一方可能會利用其信息上的優勢對缺乏信息的一方進行欺詐等行為以滿足自身的利益需求,從而導致市場中產生逆向選擇、道德風險等問題,制約著市場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的 20 多年至今, 這一階段是中國民間收藏的新的燦爛春天, 是前所未有的“收藏熱”, 也是前所未有的中國收藏事業的大發展。據中國收藏家協會公布的最新數字統計, 目前從人數上看, 不自覺收藏和自覺收藏的收藏者、收藏愛好者和收藏家的總數, 全國約有2 億至3 億人, 其中已成為正式收藏大軍的有五六千萬人。全國各級收藏家協會約600 多個, 其分支機構約2500 多個, 幾乎遍布全國各地。然而,在這樣一個民間收藏活動不斷向廣度和深度發展的時代,收藏品市場的穩定性卻不盡人意。不同于一般商品,民間收藏品都是獨創產品,它所滿足的不是人們的基本需求,而是較高層次的精神需求,這一市場天然具有壟斷競爭的成分。因此,完善民間收藏品交易市場是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一大助力。更是響應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培育新型文化業態。”,促進文化的發展。
結合調研走訪我們得出了現存的民間收藏品市場涉及到信息不對稱方面的幾個問題所在。首先,藏品鑒定機制不足,真假難辨。收藏行業,無論現代作品還是以往的傳世佳品,各種實物作品花樣繁多、變幻離奇、真偽雜糅,情況極為復雜,即便是精通鑒賞的大家也無法準確判斷。當存在社會交易時,交由于藏品的鑒定需要極其豐厚的知識及實踐經驗加以輔助判斷,許多收藏者經常會因其錯誤的判斷付出難以挽回的代價。鑒定機構鑒定水準的良莠不齊,在民間收藏品迅速騰飛且監管幾乎真空的情況下,不可避免的會出現投機者想在其中取得一筆不菲的灰色收入的情況,花錢賣真假難辨的證明的現象也變得可以解釋。但是,一個市場要想提高其完整度和成熟度,必須盡量減少這些灰色地帶所帶來的交易成本和市場份額。
其次,市場信息不對稱,道德風險嚴重。信息不對稱理論是信息經濟學的重要理論之一,同時也是分析民藏市場發展局限性問題的關鍵所在。該理論認為: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存在,擁有較多信息的一方可能會利用其信息上的優勢對缺乏信息的一方進行欺詐等行為以滿足自身的利益需求,從而導致市場中產生逆向選擇、道德風險等問題,制約著市場的發展。就現有民藏市場交易方式來看,市場參與者主要通過私下交易的方式實現藏品的買賣,但由于私人交易的具有的隱蔽性和市場信息的閉塞性,買方對于交易品的真實性難以通過有限的信息進行判斷,通常會采取壓低價格的方式降低自己所承擔的風險,而此行為所導致的后果就是,藏品真實價值高于此價格的賣方拒絕出售,而藏品真實價值低于此價格的賣方則欣然接受,循環往復,最終高質量藏品退出市場流通,而低劣品則充斥市場,這便產生了由于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嚴重逆向選擇問題;除此之外,擁有更多信息的賣方可能通過故意隱瞞信息的方式將殘次品、劣品甚至仿品交易給對方,而買方由于受信息的限制通常難以作出準確的判斷,從而產生了道德風險的問題,嚴重的影響民藏市場的健康流通與發展。
最后,收藏品市場的多樣性和交易過程中非價值因素的影響。民間收藏品市場種類繁多,議價型交易市場和競價型交易市場各有其獨特的市場特征和交易方式,議價式交易市場主要交易場所有流動性大、贗品量多的地攤交易市場和交易成本高、道德風險大的門店交易市場,這構成了民間收藏品交易的主要陣地;競價式交易市場主要交易場所即常見的拍賣機構。它具有透明度高、競爭性強等特點,主要有價格公道、來源可靠、成交率高等優勢,可以說是民間收藏品交易重要、較官方的陣地。實現精通各種方式的民間收藏品的交易是需要大量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的,所以這不自覺地就提高了民間收藏品市場的準入門檻。另外,為大眾所熟知的收藏品例如金銀首飾,翡翠珠寶等,這類藏品的交易價值標準已經逐漸固定,因為信息不對稱原因產生的可能交易偏差的幾率相比較起來也沒有那么夸張,相反,一些受眾面比較小,例如畫作名品,佛道教飾等,價值就不太容易被定義,這其中產生的利益空間就可能成為很大一部分的不必要交易成本,進入灰色領域,而這恰恰是影響民藏市場進步與發展的一個很大的阻力。民間收藏品市場是一個亟待興起的具有相當大潛力的很特別的市場,其特殊之處在于由于傳統市場普遍具備的行業權威定價標準的缺失導致了其交易過程中會有買賣雙方的主觀因素摻雜在其中,這進一步加強了民間收藏品價值的不確定性,成為阻礙市場發展的一個因素。收藏品價格除由價值決定外,還受其他非價值因素的影響,如社會治亂興衰程度、購買力強弱、藏品存世量多少、作者知名度高低等。因此,收藏品市場與一般商品市場相比具有特殊性,這也決定了對民間收藏品的價值評估難以標準化,定價具有不確定性。這兩者共同決定了民間收藏品交易行業較高的準入門檻和信息不對稱是影響該市場穩定的一個很大的因素。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提出如下解決方案:首先,建立系統的權威的鑒定機構,加強該方面人才的培養,初步構建一個完善的信息共享平臺;其次,加強該市場信息透明程度,但是不打破民間收藏品市場長期以來的游戲規則,通過行政或者法律手段,盡量杜絕因信息不對稱導致的交易偏差和玩家退市現象;最后,注重新生代藝術品價值的社會認知程度,使得新生的具有可制定的價值標準的收藏品有著更多的市場份額,根據不同的市場形式建立更加完整的市場制度。
愿中國民間收藏品市場成為我國的特色支柱產業,能夠實現市場總量和影響力的擴大,讓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華夏在文化產業上再度騰飛!
參考文獻:
[1]李啟友2009第二屆中國收藏文化論壇《民間收藏品市場的潛在魅力》
[2]吳少華2004第四屆全國民間收藏文化高層會議《民間收藏與理念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