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倩
摘 要:近年來,校園霸凌現象層出不窮。校園內外學生之間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欺負、侮辱他人造成傷害的校園霸凌事件,嚴重損害學生們的身體健康,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關注。透過這些案件,我們可以對處于此時期的青少年心理窺探一二。更重要的是,通過分析青少年心理,提出校園霸凌行為的干預措施。
關鍵詞:校園霸凌;青少年心理;防治措施
近幾年來,校園霸凌案件頻發引發社會的廣泛擔憂。校園霸凌行為愈演愈烈,一躍成為社會熱門話題。近期,延安吳起縣中學發生“高二女生威逼學妹脫衣猥褻事件”,如此駭人聽聞的場景令人觸目驚心。本以為所有言論會一邊倒地傾向于同情被脅迫的女生,但是在某些新聞底下的評論卻是“蒼蠅不叮無縫的蛋”,“估計那幾個高一女生也是樂在其中”等冷漠的、甚至是顛倒黑白的言語。留言和態度本是就是洪水猛獸,積攢到一定程度,足以吞噬一個人,而這位女生的心靈,會遭到毀滅性的暴擊。
一、校園霸凌定義
“霸凌”被定義為系統地濫用力量、權力或勢力。一般而言,霸凌是攻擊行為的一種,但并非屬于偶然或無意的方式;霸凌是一種重復的負面行為,由相對具有力量的一方,利用勢力的不均恃強欺弱,連續一段時期反復地傷害無力抵抗或相對弱勢的一方,以意圖造成受害者身心的困擾,并且使自己獲得滿足。因此,霸凌不同于偶發性沖突或勢均力敵的攻擊行為,如果某種強制性的攻擊行為具備意圖性、勢力不均以及重復性,才能夠成霸凌的現象。
二、校園霸凌的成因及其后果:
成因:
1、在家庭方面:
(1)孩子缺乏家庭的溫暖、缺乏親情的關懷,或者是長期生活在家庭暴力的生活環境之中,會使得孩子容易產生沖動暴力行為。
(2)孩子的本質是天真無邪的傳統想法,使得年紀較小孩子之間的霸凌行為,總是被父母視為沒有大礙。
(3)當父母期待和鼓勵男孩必須比女孩擁有更堅強的力量與男子氣概時,父母對孩子的攻擊行為往往也會因為這種權力的迷思而影響判斷的標準。
2、個人方面:
除了學生本身易沖動的個性、神經生理疾病之外,媒體與社會環境充斥暴力,以及個人受暴經驗,將造成孩子行為偏差,認同以暴制暴的行為。
3、學校方面:
老師對于學生的暴力行為毫不在意,置之不理,懲罰過輕,容易助長學生的欺凌行為。若學校對于校園霸凌行為的處理行為簡單粗暴,單純以“武力”鎮壓,也容易滋生學生的逆反心理。
三、霸凌者的心理特征
典型的霸凌者在精神層面上是比較沖動的、侵略的、有控制欲望的,以及不會對他人的情感或經歷產生共鳴,甚至喜歡享受傷害他人的快感?;旧希S多霸凌者經常會有點神經質或過度敏感,傾向將別人正常的動作視為是含有敵意或挑釁的行為,而容易產生劇烈的情緒反應。
霸凌者通常來自心理社會功能較不健全的家庭。許多霸凌者的父母本身要求權威服從,并喜歡體罰孩子,有時會呈現敵對的、拒絕的態度,并且在教養方式上沒有一致性,時而任意放縱、疏于管教孩子,時而會嚴格責罵、斷然拒絕孩子。這些孩子的父母缺乏問題解決的技巧,往往會誤導孩子稍微被挑釁就要馬上給予反擊。根據研究顯示,霸凌者在家里比一般孩子更容易呈現情緒的壓抑,他們往往不敢在家人面前自由地表達情緒,而與家人之間產生一種情感矛盾的關系。
四、受害者的類型及其心理
1、被動的受害者:有些校園霸凌的受害者容易焦慮、沒有安全感,總是顯現出對攻擊行為無法抵抗或不能防御自己的樣子,這種受害者稱為“被動的受害者”,或者是低攻擊性的受害者。被動的受害者在學校總是孤單沒有朋友,體型可能比同年齡的孩子瘦弱,通常十分敏感且害羞。
2. 挑釁的受害者:另一種校園霸凌受害者的特質則會顯現出脾氣不佳、閑不下來的樣子,以及會去招惹別人制造緊張,并且會在別人攻擊時嘗試反擊或報復,這種受凌者被稱為“挑釁的受害者”,或者是高攻擊性的受害者。挑釁的受害者有時會愚蠢地去招惹勢力比他強的霸凌者,而使自己成為校園霸凌的受害者;但有些挑釁的受害者雖然會被勢力比他強的霸凌者欺負,卻也常常成功地攻擊到更弱勢的孩子。
校園霸凌的受害經驗往往使孩子沒有安全感、不喜歡上學,而這種感覺的存留,容易使孩子產生恐懼、焦慮、罪惡、羞恥、無助以及憂郁的征狀;對學習沒有興趣,學業表現明顯退步;自尊心越來越低;并將學校的挫折情緒帶回家,容易與沒有察覺的父母產生沖突,使家庭關系更加惡化;嚴重者還會逃學、自殺或傷害別人,最終醞釀成不可收拾的社會問題。
五、如何防治校園霸凌
霸凌行為是一種包含許多參與者角色才能產生與維持的群眾現象。一個霸凌事件除了必須具備霸凌者與受害者的角色之外,往往還有一些加入協助霸凌、鼓譟增強霸凌,以及冷眼看熱鬧的旁觀者參與其中。
如果這些參與者能夠體認到自己的行為助長了霸凌事件,有機會自我反省,并且了解自發性的采取行動來阻止霸凌是一種責任的話,那么這些參與者其實是存有很大的力量,可以用來形成同儕壓力、隔絕霸凌者的支持力量,終結校園霸凌事件。
(一)政府方面
政府立法機關應該慎重考量仿效美國37州訂定反霸凌法,強制學校落實反霸凌法。以華盛頓州之反霸凌法為例,舉凡散播謠言、開不當玩笑、繪制不當圖畫、發表貶抑評語、做不當姿勢、惡作劇、肢體攻擊、威脅等皆為轄區內大多數學校所禁止的行為;少數學校甚至更嚴苛規范不被允許的行為,如禁止社團迎新時時不當的入會儀式、稱呼不雅的綽號、故意排擠同學、勒索財物、不當碰觸、發布不當電子郵件、毀壞同學私人物品等,強制要求校方和教師必須敏感、積極介入處理霸凌事件,否則將會給予扣減補助款與下調學校評定等級等行政裁罰。
(二)學校方面
學校應以預防為主,開展相關的防止校園霸凌的課程,向學生介紹相關知識,教導學生尊重他人的生命與獨立人格,并逐步使學生樹立起反對校園暴力的觀念;同時還要以“發現”為輔,教師應有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從學生之間的相處與言行之中發現校園暴力的端倪,及早發現問題;學校還應設立專門處理校園暴力的相關部門,在出現校園霸凌的問題之后,及時介入,優先解決,一定要賞罰分明,決不可存在偏袒、私心。如情形特別嚴重的,則要請求警察部門介入。
參考文獻:
[1]段斌斌,郝盼盼.用法治理性防治校園欺凌[J].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刊.2017
[1]譚曉鳴.中職生校園欺凌現狀及預防研究[D].魯東大學.2017
[3]于雪巖.我國校園欺凌立法內容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7
[4]邢含瑩.中學校園的欺凌行為及其解決對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