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文佳
摘 要:共享經濟時代促使網約車迅速發展,網約車之便利、快捷的特點是傳統出租車所無法比擬的,其開創了客運的新時代,滿足了人民群眾的個性化需求。但是,網約車的迅速發展也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尤其是在監管與行政措施方面,發生網約車侵權時,很難確定責任主體,這就會導致司法審判的局限,嚴重影響司法審判的公正與效率。本文希冀在分析不同網約車模式的前提下,厘清網約車侵權責任主體的認定問題。
關鍵詞:網約車;侵權主體;賠償問題
數據時代促使智能手機普遍應用,網約車隨之逐漸流行。網約車作為一種新型的出行方式,迅速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首選出行之一,自2016年“滴滴出行”與Uber達成長期合作戰略協議之后,各種網約車軟件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一、不同網約車軟件平臺與司機之間的法律關系
厘清網約車平臺與司機之間的關系,是確定侵權責任賠償主體的關鍵,學術界認為網約車平臺與司機之間的關系可認定為勞動合同關系、勞務合同關系、居間合同關系等不同觀點。以下筆者將從典型的網約車平臺與司機之間的法律關系展開,以求明晰其之間的法律關系。
(一)快車
快車是對社會閑置資源的整合利用,具體來說就是在網約車APP這個平臺基礎之上,實現對社會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快車司機與網約車平臺的關系可以分為兩種類型:第一:勞動合同關系;第二勞務合同關系。在勞動合同關系下,網約車平臺與司機之間存在人身隸屬關系,司機所使用的車輛是由網約車平臺安排,網約車平臺為保證車輛的安全問題,要求司機交納一定的保證金,待三年之后,車輛的所有權歸屬于司機,三年之前,司機僅有使用權,且司機按照與網約車平臺簽訂的勞動合同履行義務。當然,網約車平臺每個月對司機有一定的要求,也會每月給予司機一定的補助,勞動合同關系下的司機比較自由,只需要完成一定數量的訂單即可。
(二)出租車
網約車平臺上的出租車實際上是傳統出租車的一種創新,是結合目前網約車平臺所實現的合作與共贏。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傳統出租車與網約車平臺的對立局面,網約車平臺與司機之間是一種居間合同關系,網約車平臺通過智能數據分析乘客的上車地點、距離等因素,將訂單科學分配給最適宜的出租車司機。
(三)順風車
共享經濟理念下,順風車實現了便捷、共享、環保等。順風車其實就是所謂的拼車,在該模式下,網約車平臺與司機之間也是居間合同關系,之所以認定該模式為居間合同法律關系是因為即使車主沒有找到順路的客戶,車主同樣需要行駛車輛,因而網約車平臺僅起到居間的作用。
二、不同法律關系下網約車侵權責任承擔主體的認定
(一)勞動合同關系下的責任主體
根據《侵權責任法》第34條之規定,用人單位承擔因工作人員在執行工作過程中所產生的損害,那么,如果網約車平臺與司機之間存在勞動合同關系,當網約車司機在運營過程中致人損害,網約車平臺應當承擔無過錯責任,也就是說網約車司機不是侵權主體,即使其存在故意或者過失,亦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二)勞務合同關系下的責任主體
《侵權責任法》第35條之規定,對勞務關系模式下承擔責任主體做了規定,即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賠償責任。最高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9條中對雇傭關系下承擔責任的主體進行了規定,即當雇員在雇傭活動中導致他人損害的,雇主對其行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是,如果雇員主觀上具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雇員應當與雇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因此,如果網約車平臺與司機之間存在勞務關系,當司機致他人損害的,應當由網約車平臺承擔賠償責任,但是如果司機存在故意或者重大過失,應當與網約車平臺共同承擔責任。
三、完善網約車侵權賠償責任主體的建議
(一)明確網約車運營模式,細化平臺與司機的法律關系確認程序
我國的《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中對與司機簽訂勞動合同時的主要依據是工作時長等,但是該條件并不是被規定的十分明確,筆者通過調研發現,在具體的實踐中,網約車平臺與司機簽訂正式勞動合同的情形不是普遍情況。因此,解決該問題的主要就是明確網約車的運營模式,清晰劃分平臺與司機的法律關系。筆者認為,可以合理安排網約車司機的工作時長、服務頻次等,將此進行詳細的規定,運用智能數字分析兩者之間的依附程度,對于具有勞動關系的要求其予以確認,必要時可采取強制性措施要求公司要與網約車司機簽訂勞動合同。
(二)設立網約車平臺與司機的預存基金機制
在勞動合同關系下,發生侵權事件時由網約車平臺承擔責任,勞務合同關系下,由接受勞務的一方承擔責任,但是司法實踐中,常常會發生法院判決作出后執行難問題,那么侵權損害賠償就成為主要的問題,筆者認為,網絡平臺應當設立預存基金機制,當發生執行難問題時,可以優先從預存基金中支付損害賠償金。
(三)網約車糾紛案件審理電子化
電子法院理念的興起,促使許多城市推出電子審判模式,大大方便了法院審理案件。網約車糾紛案件類型多樣,取證較困難,司法實踐中常常發生受害人因為取證比較困難而放棄主張權利的案例。但是電子法院審理模式與傳統的審理模式不同,受害人可以將手機截屏等圖片作為證據,加之可以縮短審理的期限,提高了審判效率,也使受害人得到了賠償,以后的網約車案件,可以結合電子法院審理理念,進行電子化審理。
四、結語
共享時代的到來,既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但同時也造成了一系列的問題,網約車監管法律之不健全,立法層面規定不詳細,常常阻礙司法進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網約車有關機制的建立。細化平臺與司機法律關系的確認程序、明確網約車的運營模式,并且設立預存基金機制,逐漸解決發生侵權事件時難以明確責任主體的主要問題,以期實現良好的社會秩序。
參考文獻:
[1]魯小楠,傅麟.網約車侵權責任法律問題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8(25):79-80.
[2]姜華珍.網約車交通事故賠償責任認定研究[J].法制博覽,2018(22):167.
[3]郝丹丹,袁倩.網約車侵權賠償責任主體問題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8(22):219-22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