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
摘 要:佛教哲學中蘊含著很多關于善惡的判定,即佛教善惡觀,這種善惡觀也體現在匠心獨運的老撾諺語中。文章首先解釋了佛教哲學中蘊含善惡觀這一問題,其次從三個方面闡述一些被廣為接受的善惡判定在老撾諺語中的體現,包括個人品行上的善惡、家庭關系上的善惡、人際交往上的善惡。
關鍵詞:佛教哲學;老撾諺語;善惡觀
老撾諺語是老撾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歷史悠久在老撾地區廣為流傳。這些諺語句式精煉、通俗易懂,具有強烈的老撾民間特色,能反應出老撾人民對世界觀、認知論等多方面的認識與理解,其中便包括佛教哲學。
一、佛教哲學中蘊含的善惡觀
佛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并稱為世界三大宗教,在老撾,大部分居民都是信仰佛的佛教徒,很多文化習俗也與佛教相關。佛教哲學是一種結構獨特的思想體系,它既區別于印度佛教思想體系,也區別于中國儒、道體系,具有獨特的思想功能及作用。佛教哲學中的精神領袖是以“超人”形式存在的佛陀,佛陀是智慧的結晶,有著至高的精神境界與知識水平,他毫無保留地指導人們精神上如何追求思想的自由,現實中如何在世間生存。佛教哲學思想雖然不以任何方式對善惡行為進行界定與懲罰,但從很多內容中均能體現出對于善惡的見解,如倡導勤奮修行,號召發揮自我能動性脫離苦海,甚至是關于“業”的辯論中也能反映出一些善惡觀上的理解,善惡思想可以說是佛教哲學的一部分。
自方立天教授起,便把佛教哲學與中國佛教哲學聯系起來,《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一書建構了佛教哲學和中國佛教哲學的體系,并對中國佛教哲學體系作出了前所未有的概括。至此,符合我國社會歷史發展特色的中國佛教哲學體系開始形成。中國佛教哲學體系包含人生論、宇宙論和實踐論三大部分。人生論主要以人為出發點,說明人生實在的本質和理想,包括人生本原、因果、價值、形神、心性、佛性、道德和理想等多方面;宇宙論論述人所處的環境,涉及結構論、現象論和本體論,而實踐論闡釋人如何倚靠修行獲得解脫。簡單來說,人生論告訴人們應如何在世間生存,宇宙論明確應如何認知事物,是一種佛教哲學的世界觀,實踐論告知人們怎樣脫離現狀的一些苦難,獲得解脫[1]。從中國佛教哲學的三大體系來看,中國佛教哲學雖未直接言明對善惡的態度,但無論是說明人的實在的人生論,還是蘊含世界觀的宇宙論,或是指明方向的實踐論,每一部分都能體現出關于善惡的理解,只有符合道德標準、符合人心的標準,才能獲得最后的涅槃。
由此可見,善惡觀可以說是佛教哲學中蘊藏的一部分,由篤信佛教的廣大老撾人民創造的老撾諺語中自然也蘊含著關于善惡的判定,本文主要從老撾諺語出發,挖掘諺語中透露出的善惡見解。
二、佛教善惡觀在老撾諺語中的體現
善惡的取舍,取決于止惡揚善的實踐,止惡揚善在人、天、聲聞、緣覺、大乘等五乘佛教中都有具體的理論與認知,如小乘佛教的“滅生死之勝義惡,取涅槃之勝義善”,大乘佛教中“終極圓滿的善”[2]。雖然不同派系在不同情況下對善惡的定義不同,內容不同,主題也不同,但有佛教中的一些善惡判定是被廣為認可的[3]。例如,道德品行方面的誠信、信任、勤勞、果敢、善良,心智方面的吃苦耐勞、守規矩、艱苦奮斗,人際交往方面如結交好友,家庭關系方面如孝順父母。筆者主要從這些被廣為認可的佛教善惡判定出發,通過列舉老撾諺語中與之相符的例子,論證佛教善惡觀在老撾諺語中的體現。
(一)個人品行上的善惡
老撾諺語題材豐富,內容廣泛,其中有很多符合佛教善惡觀的諺語,表現個人善惡品行的諺語更加豐富。如強調誠實守信的諺語有[4]:
誠實吃不盡,欺詐吃不久
誠實是人最重要的品格,誠實守信的人為善,反之,“欺詐之人”為惡,這則老撾諺語表示,欺詐的惡人將無法生存,善才是獲得信任,贏得尊重的必經之路。類似的諺語還有:
丟失錢財可找,失去信任難挽。
善惡有報,因果輪回一直是佛教所尊崇的一種觀念,因此,老撾各族人民自古以來便深刻地懂得只有做好人,行善事才能獲得福報,反之即為惡事,必會獲得相應的懲罰,反應這種善惡觀的諺語很多,如“好人鬼神護”,“行善事,鬼自分與食”,“做善得善,做惡得惡”等[5]。
另外,勤勞樸實、熱愛勞動是老撾人民共同遵循的守則,老撾諺語中有很多對辛勤勞動者的歌頌,如“吃苦耐勞終有成,貪圖安逸必受困”。老撾人民深信,任何事物都需要通過自我勞動獲得,“想吃米飯種水稻,想吃魚蝦下河撈”“每日起的早,九種活兒做的好”,只要堅持不懈地努力,真金必將發光,即“孔雀尾部必有彩”[6]。反之,不愿從事各項勞動,卻在別人獲得的成果時表露出羨慕的姿態是令人不齒的,通過諺語告誡他人“別人抬肥豬,莫把扁擔插”“不要羨慕他人的幸福,那幸福不會自己來到我們身上”,在他們的世界觀中,堅持不懈的努力才是獲得幸福的唯一途徑。老撾的青年人,更需以艱苦奮斗為榮,以懶惰貪婪維持,“哪里艱苦,青年就往那里沖,哪里需要,青年就往那里去”,青年人以勇于擔當為“良善”,反之則為人所“惡”,對于有能力的人,“統治國家才能繁盛”,而懶惰的人,則“村寨也治不好。
除此之外,老撾諺語還中對謙虛、守規矩表示了認可,如“越成熟的稻穗越低頭”“住在道,吃有德”。佛陀沒有任何人的幫助,通過自身努力達到了最高的知識境界與精神敬業,因此,佛陀常教導人們,苦的解脫必須依靠自身行動。換言之,即使沒有天分,只要具備意志力,堅持刻苦修行,亦可達到最終的境界,對應在老撾諺語,即“快兔雖能越三嶺,慢兔也能渡三湖”。
(二)家庭關系上的善惡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人們出生、成長、逐步走向成熟的地方[3]。自古以來,老撾人們便對家庭倫理關系非常重視,并以諺語的形式反映對家庭關系善惡的認知。老撾諺語中體現出的關于家庭中各種倫理關系的認知也與佛教善惡判定相符合。
對于父母養育之恩,老撾諺語勸誡道[7]:
父親人重如高山,母親恩大似天地。子女不聽父母話,魔鬼拉去入地獄。
師恩重于山,母恩大于天
即,佛教倡導的“孝”,孝敬父母是“善”,無視父母的養育之恩應該下地獄懺悔。
對于兄弟關系,老撾諺語中亦有:“弟弟走出門,哥哥牽著走;哥哥走出門,弟弟跟在后”,兄弟之間應和睦相處、相互扶持,不應因利益發生沖突。對于夫妻關系,老撾人民認為,“夫妻之間,蔑稱不能說,愛稱叫到老”,以示對對方的尊敬與愛重。親戚之間要經常走動,和諧的親屬關系家族才能逐漸興汪,反應在諺語中即“木樁多籬笆勞,親戚多家興旺”。
(三)人際交往上的善惡
佛陀指引的是前進光明的道路,他不允許自己的信徒以各種形式損害他人的幸福,因此在人際關系上,結善緣、不損人利己、互幫互助便是“善”的體現。如老撾諺語中常說的:
全村所有人,共引一井水,同走一條路,互不踩腳印
賣物給兄弟,賣鑼給和尚
人無法成為單獨存在的個體,必須與其他人公共生存,就像老撾諺語中所說“團結則存,分裂則亡”。為此,人們必須時刻記得他人的恩惠,做到有恩必報,“吃到兔肉,勿忘狗恩”,只有朋友多、善緣廣,彼此之間相互扶持,才能共同發展進步,即:
虎因林棘而食肉,林蔭因虎存而秀蔥
林靠虎,船靠槳,主靠仆
若朋友間因某些問題出現隔閡與摩擦,需知“舌頭和牙齒尚有相碰時”,認識自己的錯誤并勇于改正,原諒他人錯誤是“善”,睚眥必報是不可取的。對于一些面臨困境的朋友,要如佛陀般幫助他解決難題,如老撾諺語中常提的“樹倒可跨,人倒莫跨”[8]。
總之,老撾諺語短小精悍,卻寓意深刻,反映了老撾人民對于善惡的世界觀,這些被廣為接納的善惡思想與佛教哲學中蘊含的善惡思想相對應,是老撾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老撾勞動人民留下的寶貴財富。
參考文獻:
[1]魏德東:方立天教授關于佛教哲學體系的概括[EB/OL].https://fo.ifeng.com/special/flitian/tupianbaodao/detail_2014_07/07/37210770_0.shtml[2014-7-7][2018-10-25].
[2]傅映蘭.佛教善惡思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3.
[3]傅映蘭.論佛教善惡的超越性[J].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9(04):60-65.
[4]鞠馨儀.漢老諺語對比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1.
[5]張良民.老撾諺語淺析[J].東南亞縱橫,2004(5):46-48.
[6]張良民.老撾諺語?格言[J].世界博覽,1985(10):35.
[7]張良民.老撾諺語[J].外國文學,1980(6):70.
[8]桐柏.老撾諺語中的領袖世界觀[J].百色學院學報,2016,29(1):72-81.
[9]潘夢雯.漢語老撾語修養類諺語比較初探[J].山西青年,2015(23):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