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瑩瑩
摘 要:目的了解醫院孕產婦產科出血原因,為今后采取針對性的預防和干預措施提供依據。方法收集某院2007~2010年108例因產科出血病例的資料,分析孕產婦產科出血的相關原因。結果孕婦產科出血的原因構成比順位依次為:產后出血(76.85%)、子宮破裂(10.19%)、前置胎盤(8.33%)、異位妊娠(4.63%);而導致孕產婦產后出血的原因順位依次為:胎盤因素(61.45%)、軟產道裂傷(20.48%)、產后宮縮乏力(10.84%)、凝血障礙(7.23%)。年齡(χ2=117.0,P﹤0.001)、文化程度(χ2=103.3,P﹤0.001)、產檢次數(χ2=55.21,P﹤0.001)及產后出血時間(χ2=81.15,P﹤0.001)與產科出血的發生有一定的關聯性。結論各級婦幼保健機構應加強孕產婦管理及高危孕產婦的篩查、轉診,產后24h內加強對產婦的監護及觀察,及時處理異常將會減少產后出血的發生。
關鍵詞:孕產婦;產科出血
產科出血是產科常見的、重要的并發癥,也是導致孕產婦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占我國孕婦死亡原因的首位。因此,為了解院孕產婦產科出血原因,預防產后出血,本研究對2007~2010年108例孕產婦產科出血的相關原因進行分析,從而采取針對性的預防和干預措施,提高產科出血的處置水平,為避免因產科出血所致的孕產婦死亡提供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
2007~2010年我院住院,發生產科出血的孕產婦108例。
1.2方法
收集發生產科出血的孕產婦的一般信息、產科出血原因進行統計分析,分析孕產婦一般信息、懷孕及分娩次數、產檢次數等與產科出血的關聯性。
1.3統計方法
采用SPSS16.0對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對計數資料的比較
采用χ2檢驗。
2結果
2.1因產科出血的孕產婦基本資料
本院產科出血孕產婦年齡18~37歲,平均(25.45±6.78)歲,以20~29歲年齡段的婦女為主,占72.22%;文化程度主
要以低學歷為主,文盲、小學、初中文化程度者占91.66%。
見表1。產科出血孕婦的各年齡段構成比分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7.0,P﹤0.001),文化程度的分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3.3,P﹤0.001)。
2.2孕產婦產科出血的原因構成
本次收集到的108例孕婦產科出血的原因構成比順位依次為:產后出血(76.85%)、子宮破裂(10.19%)、前置胎盤(8.33%)、異位妊娠(4.63%)。而產后出血導致孕產婦死亡的順位依次為:胎盤因素(61.45%)、軟產道裂傷(20.48%)、產后宮縮乏力(10.84%)、凝血障礙(7.23%)。
2.3孕產婦產科出血的死亡原因相關因素
通過對產科出血孕婦的孕產次、產檢情況及產后出血時間進行分析,從而了解孕產婦產科出血原因的相關因素。產科出血孕婦的懷孕次數、分娩次數構成比分布無差異,而產檢次
數、產后出血時間的分布差異有統計學意。
3討論
產科出血是產婦分娩期嚴重的并發癥,威脅著孕產婦的生命安全,也是孕產婦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占我國孕婦死亡原因的首位[1]。在可避免的孕產婦死亡中,產科出血占50%-55%,因此對孕產婦產科出血的相關原因進行分析,盡早采取針對性的預防和干預措施,能夠為避免因產科出血所致的孕產婦死亡提供保障。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產科出血的原因主要是產后出血,占76.85%,其次是子宮破裂、前置胎盤、異位妊娠。導致產后出血的原因,主要又是胎盤因素(61.45%)、軟產道裂傷(20.48%)、產后宮縮乏力(10.84%)、凝血障礙(7.23%),與國內多個地區的資料結果較為一致。
在對孕產婦產科出血相關因素分析時發現,年齡、文化程度、產檢次數及產后出血時間與產科出血的發生有一定的關聯性。發生產科出血的孕產婦年齡主要集中于20~29歲年齡段,原因與20~29歲年齡段婦女生產和分娩的比例較高有關,因此加強對20~29歲婦女產科出血的預防和干預可以減少較多的產科出血,從而減少這部分人群因分娩導致的產科出血。本次研究的結果還發現,發生產科出血的婦女文化程度普遍較低,91.66%的婦女文化程度為初中及以下,原因可能是由于一些文化程度較低的婦女由于經濟收入水平較低及自我保健意識欠缺,不選擇住院分娩,臨產分娩發生出血等癥狀時,才送至醫院搶救。在本次的結果當中,產檢次數也與產科出血有關,未做產檢者及產檢次數較低者所占比例較高,產檢達到5次以上者僅占27.78%,提示我們,各級婦幼保健機構還應加強孕產婦管理及高危孕產婦的篩查、轉診。產科出血發生。
參考文獻:
[1]樂杰.婦產科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