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小學數學創新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創設民主、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采取開放式探究的教學方法,開放課堂、開放學生思維空間、開放教學內容、開放教學結果,精心選擇教學模式與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如何理解小學數學的創新教學呢,我認為可以從下幾個方面去探討:
一、明確小學數學創新教學的主要任務。
由于數學這門學科自身的特點,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創新教學,必須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培養創造思維能力以及數學審美能力為主,創設自由、和諧的學習氛圍,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集體探討的情境中獲取基礎知識和思維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創新思維,培養學生初步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二、小學數學創新教學中對學生的要求。
1、允許和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學習速度(快、中、慢)學習和發展。小學階段,由于學生知識水平不一,在理解、運算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所以要允許接受能力稍差的學生延長學習時間,而相對接受能力強的學生則可以縮短學習時間,允許他們存在差異。在某些問題上不對學生作統一要求,可以適當采取差異教學。
2、允許和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愛好在一定的范圍內自主選擇學習方法和學習內容。一部分教師在新課教學時或解題過程中,由于還存在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總擔心學生不理解藏不“按部就班”解題就會被扣分,所以在備課中已經幫學生設定了一套學習方法,讓學生沿著既定的思路走下去,這樣就大大的打擊了學生的創新欲望,使學生對學習失去了興趣。
3、允許和鼓勵學生在完成基本課業的前提下,充分地發展自己的個性和特長。
三、小學數學創新教學中對教師的要求。
1、鼓勵學生方面:
(1)鼓勵學生相互探討、大膽質疑。學生的質疑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的途徑,也是給學生創設研究性學習氛圍的一個重要體現。例如,在教學《小數乘以整數》這一部分內容時,理解“積的小數位數與數中的小數位數相同”這一關鍵的新問題時,我就營造了課堂討論的氣氛,首先讓學生通過預備課從上到下,再從下而上觀察題中兩組式子,然后讓他們發現并總結出“因素與積的變化規律”。
(2)鼓勵學生向教師挑戰,敢于發表與教師不同的意見和觀點。課堂在師生關系與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有著密切的關系。在課堂中,以教師為中心往往使學生陷于“言聽計從”的境地,制約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因此,小學數學的創新教學中,教師必須處理好師生關系,逐步建立一個敢于向教師挑戰的課堂氣氛。
(3)鼓勵學生向課本挑戰,敢于提出與課本不同的看法。例如,我在教學六年制人教版五年級第一冊的《分數乘法》時,教材中有這么一句話“一個數乘以小于1的數,積小于這個數”。這個結論是針對于教材上面的內容總結出來的。但有一個學生就提出:“我覺得這樣是犯了科學性的錯誤,雖然這句話是根據上面的推導而得出的結論,我覺得作為結論,應該有它的嚴謹性。課本里面的這句話就缺少了嚴謹性。我覺得應該改為這樣“一個數(0除外)乘以一個小于1的數,積小于這個數”。這位學生的問題實在出乎我的預料,但我立刻肯定了他的說法,鼓勵他寫信向編委會提出意見,結果全班都報以熱烈的掌聲。
(4)鼓勵學生向權威挑戰。敢于否定權威的結論。否定權威,對于小學生來說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鼓勵學生合理的對權威的否定,不但有助于開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2、對教學模式、方法的選擇方面。
創新型教學模式是運用現代教與學的理論,重新規劃教學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啟發、討論等具體的教學方法,促使學生在教學的全過程中積極主動,因此必須要求教師在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模式的選擇上要精心的選擇。
(1)實施“問題教學”。就是在教學過程中,以“學路定師路”從學生出發,發現新問題、提出新問題、產生新思維,旨在養成創新意識和創新個性為指導設計教學方案。在課堂中做到師生互問,生生互問,使學生在提問、交流、爭辨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培養學生問題的意識,逐步養成好問、善問、有創見地問的良好習慣。
(2)“討論激勵型”教學。通過強化課堂教學的討論環節,在討論過程中,引導學生深化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對學生參與討論不人為地設定框架,允許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提供大膽質疑、展開想象。教師評價以激勵為主,整個教學在民主、平等、寬容、和諧的氛圍中進行。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實現創新教育,教師必須要切實轉變教學觀念,確立學生主體地位,認真抓好課堂教學設計每一環節,不斷開拓創新,激活學生學習主體精神,這樣才能使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目標。
作者簡介:羅軍(1983至今),男,漢族,大專文化,四川省南部縣人,一級教師,長期從事小學語數教學工作,成績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