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江 黃璇卿 程媛媛
摘 要:研究了不同紫外輻照時間及不同溫度下好氧顆粒污泥(AGS)的穩定性變化,為極端環境下AGS穩定性維持提供數據支持。結果表明紫外輻照及高溫均會嚴重破壞AGS的三維結構,從而導致AGS大范圍解體。隨著紫外輻照時間的延長(10~60 min),前20 min內EPS含量由42.86 mg/g MLSS增大至62.10 mg/g MLSS,30~50 min內EPS整體呈減小趨勢(44.52~25.02 mg/g MLSS),而60 min時EPS突然上升至38.82 mg/g MLSS;隨著溫度的升高(-4~80℃),EPS含量整體呈升高趨勢,最終穩定在57.70 mg/g MLSS。紫外輻照及高溫對AGS均有滅活作用,但高溫對AGS中微生物具有更強的殺滅作用。隨著輻照時間的延長(10~60 min),前20 min內SOUR略有升高(18.72~22.16 mg O2/g MLSS h),此后整體呈減小趨勢,60 min時達到最小值9.21 mg O2/g MLSS h;隨著溫度的升高(-4~80℃),SOUR整體呈減小趨勢,由17.06 mg/g MLSS幾乎下降至零。結果表明AGS對于紫外及高溫具有一定的耐受能力,為極端環境下污水治理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關鍵詞:好氧顆粒污泥;紫外;溫度;結構穩定性;活性
好氧顆粒污泥(aerobic granular sludge, AGS)是微生物在特殊的流體環境下自凝聚形成的顆粒狀聚集物[1],具有同步脫氮除磷、高生物量、較低的剩余污泥產量、高耐毒性、強耐沖擊負荷等優點,已成為廢水高效生物處理的研究熱點。目前,有關AGS的各種研究報道層出不窮,其中,AGS針對有毒有害廢水的無害化處]格外吸引眼球,畢竟常規生物處理技術處理這類廢水時往往難以取得較好的效果。與活性污泥相比,AGS的顆粒狀結構使其在毒害環境中更具有優異的抵抗能力和生存能力,這一優勢從活性污泥及AGS對含苯酚類廢水(公認的高毒度、難降解廢水)的耐受能力對比上可以得到充分體現,即AGS常能承受活性污泥耐受極限以上更高濃度的有毒污染物沖擊、并保持良好的污染物去除效果。因此,AGS的特殊結構為極端環境下的污染治理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研究表明:AGS針對極端環境有很好的抗逆性能,其中,溫度是對AGS穩定性存在顯著影響。暴瑞玲等[2]在20 ℃下成功培養出AGS的,但溫度升高至26 ℃后出現了顆粒解體;Song等發現30 ℃下培養成熟的AGS與25 ℃、35 ℃培養對比具有更加優良的沉降性能和致密結構。此外,隨著技術的發展,各種紫外輻照場所越來越多,并被大量應用于滅殺微生物。目前,幾乎未見有關紫外輻照對AGS的穩定性影響的研究報道。因此,為考察AGS對極端環境的耐受力,研究了紫外輻照及不同溫度對AGS的穩定性影響,為AGS的應用提供技術支持。
1材料與方法
1.1AGS
AGS取自實驗室內小試SBR,大部分為不規則的黃褐色顆粒、少量為光滑規則的黃色顆粒,其SV30/SV5& SVI分別為0.92及35.74 mL/g、 MLVSS為0.54,PN/PS & EPS分別為0.57及46.16 mg/g MLSS,SOURH/SOURN& SOUR分別為4.46及23.33 mg O2/g MLSS h,平均粒徑為1.23 mm。
1.2紫外線輻照
取實驗室內成熟AGS混合液100 mL,沉淀1 min后去上清液、用自來水清洗三次后轉移至500 mL燒杯中(共6組,1#~6#),每組泥水混合液體積控制在100 mL。將6組污泥樣品置于S系列潔凈工作臺(型號VS-1300L-U,照度≥300Lx,波長253.7 nm)上,分別暴露在紫外線下10 min(1#)、20 min(2#)、30 min(3#)、40 min(4#)、50 min(5#)、60 min(6#)后用于理化指標測試。
1.3溫度對AGS穩定性的影響
取實驗室內成熟AGS混合液100 mL,沉淀1 min后去上清液、用自來水清洗三次后轉移至500 mL燒杯中(共5組,7#~11#),每組泥水混合液體積控制在100 mL。將污泥樣品分別置于-4 ℃冰箱冷藏室(7#)和25℃(8#)、40 ℃(9#)、60 ℃(10#)、80 ℃(11#)水浴鍋中反應60 min后用于理化指標測試。
1.4分析項目及測試方法
利用數碼相機記錄污泥形態變化。污泥的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采用熱提取法,取10 mL泥水混合物置于離心管中,4000 r/min下離心15 min后去除上清液,磷酸鹽緩沖液補全至10 mL,反復以上操作3次后,將離心管置于80℃恒溫水浴鍋中水浴1 h后取出,12000 r/min下離心30 min,取上清液過濾后進行測定。EPS主要包括蛋白質(PN)與多糖(PS),分別采用考馬斯亮藍試劑法及硫酸-苯酚法測定。比好氧速率(specific oxygen uptake rate, SOUR)的測定采用OCHOA等推薦的方法,SOUR為自養菌活性(SOURN)及異養菌活性(SOURH)之和。
2結果與討論
2.1紫外線對AGS穩定性影響
2.1.1 污泥形態變化
觀察發現,隨著紫外輻照時間的延長,混合液中絮體比例不斷增加,且照射時間越長絮體的體積越大,其覆蓋包裹在AGS表面面積亦越大。此現象在60 min 最為明顯,觀察到完整的AGS表面基本被絮體覆蓋,表明AGS的三維結構遭到嚴重不可逆破壞。
2.1.2 EPS及PN/PS變化
EPS是微生物細胞為抵抗外界不利影響而分泌的粘性物質,它有利于細胞之間相互聚集及粘附,并影響污泥的絮凝沉降性能、脫水性能、表面特性等,并對AGS的穩定性有重要影響。
2.2溫度對AGS穩定性影響
2.2.1 污泥形態變化
觀察發現,隨著溫度的升高(-4 ℃~80℃),AGS外表面絮體量逐漸增加,且溫度越高絮體的體積越大,覆蓋包裹面積越廣、板結現象越嚴重。
2.2.2 EPS及PN/PS變化
不同溫度水浴后水相中EPS及PN/PS變化經分析可知,隨著溫度的升高,EPS含量整體呈升高趨勢,最終穩定在57.70 mg/g MLSS,這表明加熱過程會破壞AGS的結構,從而導致EPS溶出。PN/PS亦隨溫度的升高而呈增大趨勢(0.09~0.71),結合污泥形態變化可知:PN對于AGS的穩定性發揮了更重要的作用。
3、結論
(1)紫外輻照及高溫(≥40 ℃)均會破壞AGS的結構完整性,隨著輻照時間的延長及溫度的升高,AGS解體趨勢俞加明顯并伴隨著EPS結構破壞,輻照時間在10 min以內時會刺激微生物分泌更多的EPS,但超過10 min時則會導致EPS的明顯減小;溫度的升高會破壞AGS的EPS結構,導致大量PN及PS溶出。
(2)紫外輻照及高溫(≥40 ℃)均會導致AGS的活性下降,隨著輻照時間延長至60 min后SOUR減小至最小值9.21 mg O2/g MLSS h,溫度升高至80 ℃、AGS的SOUR幾乎降至零,表明高溫對AGS中微生物具有更強的殺滅作用。
參考文獻:
[1]Adav S S, Lee D J, Show K Y, et al. Aerobic granular sludge: Recent advances[J]. Biotechnology Advances,2008,26(5):41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