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崔明軒
距離明年“總統大選”還有約一年時間,但島內有志問鼎“大位”的可能人選無不積極布局,除了蔡英文暗示爭取連任外,前新北市長朱立倫、國民黨主席吳敦義以及臺北市長柯文哲也都躍躍欲試。他們更是不約而同地規劃今年訪美,讓明年選舉的“美國因素”提前發酵。
美邀請藍營政治新星
據臺灣《自由時報》21日報道,為布局2020年“總統大選”,國民黨主席吳敦義規劃訪美事宜已久。身兼國民黨主席辦公室主任的郭昀光本月已赴美,安排吳敦義3月訪美事宜,等“立委”補選結束,就會大致確定。郭昀光20日透露,吳若出訪海外,形式可能會像島內謝票感恩茶會一樣。他還說,吳敦義的出境管制并非考慮因素,雖然大陸、香港和澳門相對敏感,但其他地方并沒有太大限制,吳卸任“副總統”后還沒當黨主席前就曾訪美,當黨主席后也去過菲律賓、泰國等地,不會有太大問題。《自由時報》稱,吳敦義訪美是否與美方官員見面,將是外界關注重點。
至于爭取角逐“大選”的國民黨另一重量級人物、前新北市長朱立倫,21日傳出將在2月中旬訪問美國硅谷,開始“學習之旅”。此外,美國東部泛藍智庫今年將舉辦一系列活動,增進與美方交流。臺灣《聯合報》20日透露,智庫“臺美關系研究中心”計劃邀請國民黨資深政治人物訪問華盛頓。該中心資深研究員陳以信稱,“九合一”選后有些美方人士表示對高雄市長韓國瑜等國民黨新任地方首長很有興趣,也希望與國民黨多接觸、交流。《中國時報》21日刊發的一篇言論稱,美方原估計“九合一選舉”民進黨會在縣市長部分小輸,縣市議員席位則中度流失,結果民進黨全面大敗,美國這才驚覺已無法全面掌握臺灣政壇的生態,因此需要補齊相關數據庫,這是美方邀請臺灣政壇新星訪美的考慮。
蔡英文過境規格成觀察指標
綠營方面也在積極布局,其中民進黨“立委”蕭美琴確定2月下旬率跨黨派“立委”先到美國踩點。臺“外交部”規劃蔡英文今年上半年出訪南太“友邦”帕勞、瑙魯、基里巴斯,下半年出訪加勒比海“友邦”圣盧西亞等,這之后將只有位于歐洲的梵蒂岡尚未留下她的足跡。前“行政院長”賴清德傳出將出外進修一段時間,地點是否為美國仍不得而知。《聯合報》分析稱,蔡英文預計今年出訪時過境美國,在“臺灣旅行法”通過后她過境美國的城市、規格是否有突破將成為觀察指標,若能造訪“禁地”華盛頓,將有助于其連任。
臺北市長柯文哲則確定3月訪美,并已經確定要去4個城市,包括波士頓、紐約、華盛頓和亞特蘭大,因為亞特蘭大今年與臺北結成姐妹市40周年,而波士頓是美國高科技集中的地方。聯合新聞網進一步透露,他不排除在華盛頓發表演說。分析稱,柯文哲訪美的舉動被外界視為和2020年“總統大選”布局有關,近日他更在市政府內悄悄成立“國際政經戰情室”,工作內容為分析島內外情勢、收集輿情等。柯文哲在接受采訪時,更以“強盜去搶銀行,只看到錢沒有看到警察”,暗批蔡英文當局太過親美。致理科技大學副教授張光球21日撰文稱,從陳水扁開始,藍綠“總統”候選人在選前都會訪美接受“面試”,柯文哲若想更上層樓,訪美是必然之舉,他自然也不會放棄這個墊高身價的大好機會,“但他應該開大門,走大路,才能發揮真正的白色力量,否則他和傳統藍綠政治人物又有何不同”。
“美國牌”真那么管用嗎
這些參選人爭相打“美國牌”,原因在于自從島內實現民選以來,“美國因素”從未消失過,差別只在于美國介入的方式與程度。1996年臺海危機時,美國派兩艘航母到臺海周邊海域;1999年12月,時任美國在臺協會理事主席卜睿哲來臺拜會候選人,稱“無論選擇誰擔任下一任正副總統,美國都會與當選的人合作”。2011年9月,還是民進黨“總統”參選人的蔡英文剛結束華盛頓訪問行程,白宮官員就通過《金融時報》質疑她當選可能升高與中國大陸的緊張關系。2015年6月,蔡英文進入白宮和國務院拜會美方官員,開了臺“總統”參選人的先例。
《聯合報》稱,美國表態似乎在選舉中發生影響,才會有臺參選人爭相前去接受“面試”的情況。至于明年“大選”,由于蔡當局充分配合美國打“臺灣牌”,因此她可能獲得美國支持;但民進黨去年選舉大敗將是一大變量,若島內政治氛圍持續往“討厭民進黨”的方向走,美方是否以“不表態”來表態也不無可能。文章認為,“美國牌”的效應充滿變數。美國在臺協會主席莫健去年選前來臺,稱擔憂“外部勢力”影響臺選舉。他的談話被認為是押寶,結果押錯,因此“美國牌管不管用,最終還是要回到候選人訴求能否打動選民”。▲
環球時報2019-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