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蓓,呂瞾,張歡
[摘 ? ? ? ? ? 要]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鞏固了職業教育的重要地位。職業院校有“三大法寶”——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它們是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手段,是培養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徑。就職業院校如何更有效地實施產教融合的問題進行討論。
[關 ? ?鍵 ? 詞] ?職業院校;產教融合;機械加工專業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2-0042-02
2019年初,國務院特別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給全國職業院校吃下了一粒定心丸。方案指出,沒有職業教育現代化就沒有教育現代化,職業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凸顯,要把職業教育擺在教育改革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
職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應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專業知識技能的勞動者,側重于實踐技能和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產教融合的核心就是產業和教學緊密相連、相互促進、相互支持,是專業與能力共同發展的有效途徑,有利于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與綜合職業能力。由此得出,職業院校必須要加強產教融合,將產教融合貫穿于職業教育教學的全過程,這也是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關鍵所在。本文重點以機械加工專業為例,研究職業院校如何更有效地實施產教融合。
一、產教融合的優勢
(一)產教融合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校企合作
教學要求不能局限于單個企業的標準,要強調技術的社會性,采用社會(產業、行業、團體)標準。由此,在社會(產業、行業、團體)標準出臺前談產教融合是十分困難的,甚至是不切實際的。許多院校也積極改革創新,把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上升到“訂單培養”“現代學徒制”等高大上的形式,但最終都由于僅對接的是某個企業,其教學標準的適用范圍過于單一,而且企業每年對畢業生的需求也有限,因此這種模式持續時間太過短暫。而且,大部分三、四線城市的職業院校難以找到可以固定合作的大中型企業。因此制訂滿足行業、企業需求的教學標準迫在眉睫。
(二)產教融合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仿真模擬
在傳統教學中,機械加工專業的實踐部分就是,學生在實驗室的模擬仿真,如CAD/CAM;或者是單項技能的訓練,如鉗工、數控車床等實訓,它們存在很多局限性,不利于學生的發展。與這種模式不同,產教融合真正實現了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聽、看、做。產教融合是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有組織、有要求的教學活動,是教學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以產品質量和成本效益為依據來檢測學生的學習成果。實訓老師長期為素質教育和專業教育的融合而苦惱,其實,在產教融合的環境下,這種“相融相成”很容易實現。在產教融合的情況下,學習與工作緊密相連,是專業與能力并行發展的有效途徑,有利于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與綜合職業能力。
(三)突出能力結構和知識結構,依靠企業和行業優化資源配置
(1)堅持“能力培養、素質發展”的實訓要求。堅持產教融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精準對接行業、企業的需求標準,使人才培養與行業、企業發展相匹配。(2)堅持以學生實習就業和企業選拔用人的有機結合。一方面企業可以提前進入校園選拔人才,有目的地重點培養;另一方面學生提前熟悉工作環境及生產流程,為將來就業積累經驗,提高競爭力,實現學生實習就業和企業選拔用人的“雙選雙贏”。(3)堅持“互利共贏”的校企交流。學校和企業不斷擴大合作范圍,挖掘合作潛力,提高合作層次,在文化氛圍、人才培養、技能培訓等方面共同參與、共同交流、共同籌劃、共同發展。
二、職業院校產教融合的教學現狀
(一)“企業冷,學校熱”“企業熱,學校冷”的矛盾
近年來,我國職業院校產教融合已經進入深入實施階段,取得了很不錯的成績。但是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那就是經常出現“企業冷,學校熱”“企業熱,學校冷”的矛盾。這種矛盾的出現對學生的自身長遠發展及產教融合教學模式的發展都是有弊無利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產教融合深入開展的過程中,企業和學校雙方的責任及管理等內容不明確,出現問題沒有及時溝通,導致惡性循環。可見,要解決這一矛盾,就必須協調好企業與學校之間的關系,明確各方的職責。
(二)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動力不足
職業院校產教融合的教學模式發展還存在著企業參與產教融合動力不足的問題。究其原因也很容易理解,企業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而職業教育院校是教書育人,可見二者在目標上是不一致的,也就是,志不同道不合。企業普遍感到參與職業教育投資的時效比較長,實際利益難以得到有效體現,不如投資其他行業收益快,方便企業資金周轉。還有一方面原因就是職業院校本身實力不夠,即使企業有意愿、有熱情參與產教融合,但是由于很多職業院校的教師職業技術能力、應用技術研發能力不強等原因,讓企業對產教融合失去了信心,沒有了熱情。
(三)產教融合的發展流于形式
在產教融合的實施過程中,我們發現還有這樣的情況存在:目前,不少學校為了更好地招生而搞所謂“冠名班”“對口單招班”,但實際上就是掛羊頭賣狗肉,學校在教學過程中根本沒有或很少有相關企業的參與,在教學中企業的文化、特色、要求都得不到體現,學校還是按照舊有的教學模式開展教學。這使得很多學生雖然身在“冠名班”,卻得不到“冠名班”學生應有的教學模式,對企業的生產、產品一無所知。有的學生到了企業,由于教學中缺少對企業的了解,導致不能適應或勝任企業生產的要求,有的甚至連企業都沒去過。
三、促進職業院校產教融合的策略
(一)政府主導,獲取社會支持
產教融合從字面上理解非常簡單,就是企業與學校為了一個目標實行的合作,但在具體計劃和實施過程中,卻不是企業或者學校這種獨立個體單獨決定的,產教融合要想得到長期、持久的發展,必要以政府為主導,獲取更多的社會支持。我們要認識到產教融合的根本動力是市場需求,也就是人才的就業需要,所以職業院校進行職業教育時就要以此為導向開展。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和加強校企之間深化合作,創造更加有利的人才培養環境。
(二)開展多種校企合作模式
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經過長期的探索、實踐,更能結合本國國情,開發出許多成熟的校企合作模式。比如在德國,產教融合的辦學經費由政府和企業共同承擔,他們堅持的是“以企業為主、學校為輔”的原則,所以無論是教師配備還是教學模式與教學內容,都以企業為主;在英國,產教融合是在由學校主導、企業支持的情況下展開的,學校教學活動的主要內容是工作訓練。借鑒國外的優秀案例與實踐經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國職業院校也可以在辦學實踐中進行多種模式的教學探索。比如校企共同研究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及時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教學標準和教學內容,強化學生實習、實訓;又如建立健全職業院校自主聘任兼職教師的辦法,推動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和職業院校教師雙向流動;再如,建設若干具有輻射引領作用的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推動開放共享,輻射區域內的學校和企業。鼓勵職業院校建設或校企共建一批校內實訓基地,提升重點專業建設和校企合作育人水平。
(三)提高專業教師的技能
為提高在校學生的適應性和職業技能,深入地開展產教融合教學,職業學校必須要不斷提高專業教師的技能。以機械加工專業為例,機械加工專業是對實踐性要求很嚴格的一個專業,因此必須要與企業對接好,才能讓本專業學生得到更好的專業技能訓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明確要求,從2019年起,除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級工以上職業資格人員)可適當放寬學歷要求外,職業院校相關專業教師從具有3年以上企業工作經歷并具有高職以上學歷的人員中公開招聘,2020年起基本不再從應屆畢業生中招聘。這從根本上解決了“新老師不會操作”的問題。積極建立“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職業院校教師每年至少1個月在企業或實訓基地實訓,與生產一線的技術人員結對子,虛心向技術人員請教,方能實現自身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并將其傳授給學生。我們也可以采用一名青年教師與一名企業生產一線技術人員共同承擔技能課教學,并采用結構化教學、模塊化教學等多種教學模式授課,這樣做不僅有利于青年教師自身能力的提高,又更好地將企業生產內容融入教學中。同時,教師應對崗位專業能力標準有深刻理解,從企業需求和崗位職業能力標準出發,開展教學改革,并通過結合理論知識與生產實踐,將新知識、新技術融入教學中。
總而言之,雖然有了國家性文件——《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各級政府部門以及全國各大職業院校也積極參照文件做積極改變,但是要想真正解決問題,還需要靠整個社會的覺悟以及相關企業的行動。“有志者,事竟成。”整個社會都行動起來,我國的職業教育一定會越辦越輝煌。
參考文獻:
[1]唐飛,孫沖武.高職院校完善產教融合推進機制的研究:以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職業技能培訓教學,2018(10):22-23.
[2]董貴榮,李宏林,黨薇.基于現代職教理念對高職實踐教學設計的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7(22).
◎編輯 原琳娜